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颖 《工会博览》2005,(17):7-7
日前,记者采访到了1984年原《北京工人》杂志三度复刊时曾任副总编辑的葛景智。当问及在杂志工作的感受时,葛景智用了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难忘”。1984年,新闻专业出身的葛景智从北京市科协调到市总工  相似文献   

2.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到了《工会博览》杂志第二次复刊时曾任美术编辑的李滨声先生,听他讲述了当时的工作经历以及他与当年《北京工人》杂志的一段难忘故事。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工会博览》(原《北京工人》)杂志创刊80周年,本社记者对历任杂志社总编辑、编辑进行采访,我们的采访从1984年《北京工人》杂志三度创刊时的首任总编辑已经80高龄的陈庸章先生开始。  相似文献   

4.
1950年5月1日,在中共北京市委的关怀下,由北京市总工会重新创办《北京工人》杂志,半月一期,32开本。杂志由市委直接领导,每期稿件按重要性分别由邓拓(市委宣传部长)、廖沫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等审  相似文献   

5.
2008年1月1日,《劳动午报》社(含原《北京工人报》和《北京工人》杂志)成立15周年,报社的“维权牌”也打出了15年!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1日,《劳动午报》社(含原《北京工人报》和《北京工人》杂志)成立15周年,报社的维权牌也打出了15年!  相似文献   

7.
1925年6月15日,由中共北方党组织责成共青团北方区委经济斗争委员会创办了《北京工人》杂志,周刊,竖排,32开本,零售价铜圆二枚,全年定价大洋三角。当时,“五卅”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李大钊同志主持下的北方党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发动工人群众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为了进一步发动和组织工人、指导工人斗争而创办了由陈为人主编的《北京工人》杂志。  相似文献   

8.
溯历史,八十载弹指一挥间;看今朝,犹若朝日生机勃勃;道未来,愿景佳美任重道远——《工会博览》(原《北京工人》)从腥风血雨中的创刊,到共和国诞生时复出,至难忘岁月再次复刊,一路走来,披着风尘,嚼着艰涩,踏着荆棘,可谓异常艰难与坎坷。但是,无论是从创刊伊始,还是发展到今天,杂志的全体从业人员,始终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不辜负革命先烈和前辈对我们寄予的厚望,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全力以赴为我国的工人阶级鼓与呼,为党的事业尽忠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9.
刊中之报     
《工会博览》2008,(1):27-29
《劳动颂歌》暨工人歌曲演唱比赛落幕;北京市公安民警抚助基金会成立;北京电控公司举办《劳动合同法》培训;北京密云文委工会工作瞄准“一二三四”;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工会博览》(原《北京工人》)创刊80周年,我应邀以老作者的身份写一篇文章。本来想推辞,但我与《北京工人》的联系确实比较特殊,也就觉得是一种缘分,却之不恭。我有个习惯,发表过作品的杂志,如果有可能就把它存起来。尽管我清理过几次报刊杂志,但《北京工人》一本也没有扔过。  相似文献   

11.
1925年6月15日,由中共北方党组织责成共青团北方区委经济斗争委员会创办了《北京工人》杂志,周刊,竖排,32开本,零售价铜圆二枚,全年定价大洋三角。当时,“五卅”运动的浪潮汹涌澎湃,李大钊同志主持下的北方党组织抓住有利时机,发动工人群众建立自己的工会组织。为了进一步发动和组织工人、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工会博览》(原《北京工人》)创刊80周年,我应邀以老作者的身份写一篇文章。本来想推辞,但我与《北京工人》的联系确实比较特殊,也就觉得是一种缘分,却之不恭。我有个习惯,发表过作品的杂志,如果有可能就把它存起来。尽管我清理过几次报刊杂志,但《北京工人》一本也没有扔过。  相似文献   

13.
据悉:深圳有一个青年人,给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先生写信,告诉他我们这里有一个“托夫勒热”。托夫勒很快回了信,似乎相当高兴。平心而论,托夫勒先生的确有值得高兴的理由。他的《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就翻译出版了:1984年,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又出了他的《预测与前提》,同时上海一家出版社还出了此书的另一个译本《预测与条件》;1985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设计精美的《未来的震荡》即使不包括缩写本以及广泛的介绍文章,称我们这里出了一  相似文献   

14.
1996年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天,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一个"北京工人老作家作品展",展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文坛的40多位北京工人作家、诗人出版的一百多部作品集.同时,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五月榴花——北京工人老作家作品选》也举行了首发式.时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倪豪梅、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北京市委副书记李志坚、北京作家协会主席管桦以及北京市总工会领导等出席了开幕式.这次活动集中展示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工人文学创作的成就,让人们回忆起那个榴花绽放的岁月.  相似文献   

15.
张以庆,1954年出生于北京。在武汉当过10年工人。1987年调入湖北电视台。现为湖北电视台纪录片编导,独立制片人。拍纪录片《红地毯上的日记》(1990年)、《起程,将远行》(1995年)、《导演》(1996 年)分别获得中国电视金童一等奖;《舟舟的世界》(1997年)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获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及最佳编导单项奖,中国电视金鹰奖,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电影节等6项国际比赛提名奖;《英和白》(1999年)获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创意奖和最佳音效奖,第1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纪录片最佳编导奖。《幼儿园》获第10届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之“人文类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04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2002年, 张以庆获得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长江新闻奖”,为湖北省获此奖项的第二人。  相似文献   

16.
刊中之报     
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北京市委常委会10月22日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国工会十五大精神,听取市委工会工作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讨论研究了《北京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2008-2009年)》和《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市委书记刘淇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7.
王颖 《工会博览》2005,(16):7-7
上世纪50年代初,四川籍的钟德钧放弃大学学业,来到北京市总工会,投入到祖国的建设工作当中。从此他与当时的《北京工人》,现在的《工会博览》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位见证过《工会博览》杂志发展、年逾七旬依然精神矍铄的老先生。  相似文献   

18.
张宝申 《工会博览》2004,(18):69-70
1958年,我14岁,因家庭生活拮据,初中只读了半年,便退学进北京618厂学徒,成为首都工人大军中的一员。 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童年和上学读书,却都是在山东农村度过的。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书,对文艺产生了兴趣。到五六年级时,新小说入了迷,《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青春之歌》等书,全想办法找  相似文献   

19.
我曾在国家地矿部(现在的国土资源部)的一个研究院党委宣传部工作,闲来总好“创作”,尤以散文、报告文学见长,间或也发点“小说”之类,并加入了作家协会。与《北京工人》杂志(现在的《工会博览》)的情结,应该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工会博览》2005,(14):6-6
80载风雨兼程,80载坎坎坷坷,80载寻觅真理,80载苦思探索;21世纪的今天,我们共携手,同跋涉,圆梦想,铸辉煌。今年是《工会博览》杂志(原《北京工人》)创刊80周年。这是一个传承中国工人革命史的纪念日,这是一件记载中国工人阶级在血与泪的交织奋斗中走向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