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彧 《南风窗》2014,(23):76-77
“一个真正热爱钢琴艺术的人,绝对是因为喜欢弹而弹,不是喜欢别的外加的东西。当然这个额外的东西会是一种额外的奖励。但作为现在走在这个时代的钢琴家,我们要守住行为的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2.
爱伦 《法制博览》2011,(18):19-19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飞快发展,甚至超过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今天的辉煌几乎能和唐朝相媲美,唐朝时期,欧洲不过是一个泥泞的小村庄。我非常喜欢中国,自从我在16年前进了这个国门,就住在这里不走了。但让我忧心的是,中国的每个城市都看起来像深圳——中国城市的楷模。深圳大概是想模仿香港  相似文献   

3.
阿勇 《工会博览》2013,(29):44-45
真的是从听大人们讲故事开始喜欢文学的。小时候住在一个不算杂的大院里.夏晚,家家出来纳凉,孩子们有的疯跑,有的坐下来听故事;神啊鬼啊、反特的,全神贯注。我喜欢听一些古代带有“文学味道”的故事:比如解缙对对子——面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当讲到他用打油诗嘲笑乡绅们“春雨贵如油,下得满地流,摔倒解学士,乐坏一群牛”时,我也大笑起来。那时不懂什么美学,  相似文献   

4.
检测良心     
我有位工厂同事,患了重病,卧床不起,我前往探望。从同事家出来后,同事的老父亲送我到村口,他陪我站在公路边的一间平房边等车。我看到这间平房有些特别,没有门,里面有几张简易的钢丝床,有一些旧衣裳,  相似文献   

5.
徐敬亚 《法制博览》2009,(18):10-11
1、令我嫉妒的一段话 “城市现象,是个很难定义的现实: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劳动中心:更抽象而准确地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是一个灵魂。”  相似文献   

6.
唐登琼 《法制博览》2009,(20):32-33
“广场是一座城市的客厅。”这句话在当今中国被广泛认可,于是一座座超级广场不断诞生。我曾经在一个不起眼的地级市,看到了一个面积惊人的广场,相当于十多个足球场。可是大未必佳,放眼中国城市的广场,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而各个城市彼此也是“孪生兄弟”。  相似文献   

7.
李愫生 《工会博览》2010,(10):47-48
小时候,我觉得我和他们是不同的,我是那么不合群。喜欢孤单,喜欢和小路边的野花野草说话,喜欢看马路边成排成排伫立的白杨树。他们只看到了我的安静、内向,却没发现我的敏感和古怪。我对他们是不屑的,他们不懂我,我和他们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就像我们那里马路边的白杨树,它们都是小树,瘦弱,无力,被经常过往的车辆落上一层灰,灰头土脸的生长。灰尘压不住叶子的绿,它们迟早会长成大树。  相似文献   

8.
女友艾淑贤家新装修了房子。她眉飞色舞地对我说,完全是欧式风格,别有情调。她力邀我去她家参观欣赏。我盛情难却,于是便在一个黄昏,如约来到她家。到了她家门口,哇,果然不一样了,原先那扇铁栅防盗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扇招人喜欢的欧式雕花木门,很漂亮。  相似文献   

9.
在有太阳的黄昏,我临窗静静地读着艾米丽·狄金森的诗,在一首诗中,她轻声问:“为什么我爱你,先生?因为他知道,而你,你不知道,我们不知道。”在《我从来没觉得这是家》中,她这么说:“在这尘世——在美丽的天空,我也不会自在,我知道,我不喜欢乐园。”在《我听到苍蝇的嗡嗡声——当我死时》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3)
正在哪种状况下,家,是可以被携带的?在哪种状况下,旅人即使在异乡,也感觉家在身边?在谈论家的时候,首先我意识到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回家"的路上,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总是"在家"。对于漂泊已成习惯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状态也许是常态。他们到海外去,他们到异乡去,他们到城市去,他们到农村去。家似乎并不能被他们携带在身上,而只是一个向往的,每个月、每一年、或者好几年可以回去一趟的地方。那么我在想,在哪种状况下,家,  相似文献   

11.
辜鸿铭 《法制博览》2008,(22):30-31
我曾听一位外国友人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我不知道这样评价日本人是否合适,但我相信在中国生活过的诸位都会同意上述对中国人的判断。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久,就越喜欢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工会博览》2014,(35):24-24
旅行不需要目的地 工作中,我每天要周旋于客户、车队、船公司、报关行、海关和国外代理之间。以确保把各种货物分发到客户指定的国家。生活中,我喜欢远离喧嚣的城市去旅行.找回内心深处的那片宁静。不久前,我就和同事一起去了阿尔山,在岑寂的草原上,我们放肆地奔跑、喊叫,这时候,你会发现旅行不需要目的地.只要有一颗心.为了那一刻的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13.
艾君 《工会博览》2013,(34):5-10
“谁不渴望有个家、有个依靠?可是,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远离家乡,到城里打工十多年了,走过不少地方的工地,直到来大兴这个项目工地我才有了找到家的感觉。”这是中建二局一公司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农民工代表张一整,在一次座谈会上发自内心的感言,“在这里我成为工会会员,感到作为一个农民工的尊严和人权,有困难找工会,工会就像我们农民工的家”。  相似文献   

14.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5)
在今年十分寒冷的春节期间,“城市故事”版块收到了许多读者的贺卡,他们从全国各地,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关心和支持,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期望和鼓励。内蒙古的龙丽丽朋友不但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封贴满祝福话语的长信。她的信中说:“我收到了你们杂志的贺卡,但没有你的名字真是遗憾,不知我可否加入到你的朋友的行列里来,成为‘城市故事’大家庭的一员?”看着信,我想,她应该已经是我们的朋友了,不是吗“城市故事”正是在每一个像丽丽这样的热心朋友的关心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春节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收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已经由“城市故事”的朋友成为“城市故事”的作者的张潮从遥远的贵州遵义打来的,他为所有的“城市故事”的朋友送上了新春佳节后的第一份祝福。第一次,编着“城市故事”一份份稿件,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在编写,我真切地感觉得到,我是和你们一起,编发着这个版块,奉献着一份真诚。当春满大地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把“城市故事”编写得更好吧。欢迎来信来电来信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收 邮编:510050 热线电话:(020)3800404  相似文献   

15.
柯钧 《法制博览》2008,(20):15-15
故事发生在奥运会期间的雅典。一条原本车辆稀少的乡村公路的交通也变得繁忙了起来,路边一农民家的鸡每天都要被轧死三到六只,所以,农民打电话到交通局局长办公室:“那些人开车速度非常快,要把我的鸡都轧死,你们必须采取措施。”“你要我做什么?”局长问道。“我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能让那些司机放慢点车速。”  相似文献   

16.
古保祥 《法制博览》2010,(14):17-17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意,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  相似文献   

17.
我在广州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第10个年头。广州并不是我所喜欢的城市——为着它的城市风貌:噪声、污染与杂乱;但广州却是我所热爱的城市——为着它的精神价值:那像海一般的市场包容,那像空气一样的选择自由。在我看来,广州并不是中国最有文化的城市,但却是文化最开放的城市。包容比金钱更重要,自由比花儿更美丽。尽管我不断地抱怨它,但它始终接纳着我。认定着我。我对广州的现状并不满意,  相似文献   

18.
我不满十八岁的时候,就走进了这大墙之中,至今已有十年了。整整十年,现在还剩余刑期十四年。我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的犯罪经过。想当初,我也有过憧憬,也有过理想。在学校里,我曾经是一个老师们喜爱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还喜欢助人为乐,同学们谁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人缘,口碑不错,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交往,加之我是班干部,大、小事都喜欢同我商量。在家里,我是爸、妈的好孩子。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迷上了港台的录像片、武侠片、电影,录像片中的场面让我羡慕的不能…  相似文献   

19.
曾经错过     
秋思 《工会博览》2006,(24):47-47
1976年,很多知青都在复习准备参加即将恢复的高考。当时我在中学工作队当材料员,复习的机会得天独厚,在供销社当材料员的刘杰沾了我的光,一有空我俩就钻到中学教室里听课。队员们看我俩亲密的样子,又都没有对象,常常拿我们开玩笑。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在心里早就暗暗喜欢上了他,可我一个女孩家,怎么能主动开口呢?刘杰是沈阳来的,长  相似文献   

20.
前几天我和几位朋友吃饭,其中一位压低声音说,我给你们说一件发生在我朋友身上的真事儿。 话说那位我朋友的朋友,去南方某海滨城市出差,在下榻酒店的酒吧里结识了一个美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