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要求与使命。党的性质、宗旨、历史使命决定了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为民价值取向。为民道德价值取向的确立要适应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党长期执政的内在逻辑的要求,建立健全党员干部道德养成生成机制,辅以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舆论氛围,从而为培育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的为民价值取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学习能力是党员干部各项基本能力的基础。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学习能力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目前学习的约束力和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在学习的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党员干部学习制度化的步伐,使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价值取向不断适应新世纪新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机关党支部与党委联系较为密切,又是党员领导于部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起着骨干和中坚作用。机关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机关党的组织建设是否坚强、机关干部的作风是否扎实,直接关系着全省公安边防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关系着能否履行好维护边境稳定、打赢禁毒人民战争的神圣使命。因此,各级党委,要增强抓好创先争优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各级机关党支部的自身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今天,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对于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宋新儒学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在当时影响深远,对士人的塑造起了明显的作用,其中所包含的天下观、修身以及为政等思想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在坚定理想信念,注重立德修身,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等方面有所借鉴,对新时代干部道德修养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工会理论研究受其价值取向和宏观体制导向影响,先后经历了两次变化,从突出工会价值的政治取向转向突出工会价值的经济取向,今天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又昭示着工会价值取向的社会回归;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工会发展道路必将对工会的理念、实务、组织及理论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价值取向是政府作为一个社会行为组织对其行为终极目的的基本价值判断、价值确认和利益选择,寻求合理的价值取向,是建立争完善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建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时。我们应正确把握价值取向变化的方向以实现绩效评估的应有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7.
坚持走"富民之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是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一项重要原则。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历史逻辑、新时代人民主体地位的拓展要求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是坚持这一价值取向的主要依据。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具有具体的历史规定性内容。在实践指向上,这一价值取向突出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比重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要在党的民生事业中体现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党的建设是直接关系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的重大时代课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客观需要、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要求、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题中之义分别构成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现实逻辑、实践逻辑与价值逻辑。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基于总体性辩证法和阶级意识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启发我们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本质内涵在于实现党员作为“感性个体”上升到“组织存在”,在于实现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在更高水平相统一,在于为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统一提供组织保证,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意识步骤。进而言之,卢卡奇的组织理论对于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策略思考,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员个体与党组织的辩证统一、组织问题与策略问题的辩证统一、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辩证统一、党的建设与党的任务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9.
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新时代新目标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这是由改革开放40年的科学经验、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及问题挑战等因素决定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坚定改革的初衷和目的,坚守中国共产党初心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础。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贯穿到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所有实践活动中,只有在思想理念变革中、体制机制改革中、评价标准革新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才能使改革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满足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经济理性、物化逻辑,以及政府治理的政绩思维、组织技术优势,带来了行政系统的功能主义、管理主义和工具理性转向。政府自利、职责不清、效率偏好、公权异化和责任缺失等问题的发生,损害了政府的执行力、公信力与合法性基础。新时代公共行政价值的发展取向,植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效率、责任、民主和公平之间的关系,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价值关切,以实现政府治理、文化感召和价值追求三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1.
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部署的一项重大工作。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要注重总结经验、继承历史,又要紧扣时代要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队伍思想状况的新特点新变化,突出活动重点和价值取向,把握好关键性问题,切实增强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内在需要,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建设,体现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多个内容维度。要扎实推进新时代党员干部道德建设,需要从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构筑党内法治堤坝等实践理路着手。  相似文献   

13.
“两个伟大革命”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党百年历史和新时代党的建设实践的总结,既承接了历史,又照应了现实,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遵循。“两个伟大革命”论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从全面从严治党中把握,以整治作风问题为切入,抓好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中把握,不断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建设,强化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刚性约束;从弘扬革命精神中把握,党员干部要牢记革命者身份,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推动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代更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而关键点就在于积极适应新形势,高度重视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路径选择问题。对此,借助自然树的形体结构进行话语阐释和深入解读,就显得尤为生动易解。具体可从厚植根基:注重提升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建强主干:切实确保党员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丰枝阔叶:积极促使党员干部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植环境:努力提供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条件支持;畅通养道:不断激活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有效动能等五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张占江 《工会论坛》2006,12(1):60-6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代,艰苦奋斗作风不仅对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是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只能大力发扬,不能削弱。只有不断加强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才能铸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我们的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是理性与效率、公平与正义、民主和自由。市场化模式下公共行政所采用的效率价值取向,过分强调效率价值取向将带来的负面效应。过分强调效率取向,会威胁到公平的实现,也会威胁到民主的实现,更会损害到效率本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人民立场明确了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价值取向、激发了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动力源泉、汇聚起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强大力量,是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核心密码“。为了人民”的价值取向“、依靠人民”的实践品格,为新时代党领导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和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政治、思想、价值取向、组织、作风等方面总结了建设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与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积极能动的基层工会组织的体会,表述和总结了工会工作者的职业理想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职业素养的培育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新时代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育可遵从调动学生内在自觉与适应外在环境的逻辑脉络,体现培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的价值取向.当前,职业素养培育面临着主观认知模糊、组织统筹乏力、培育载体窄化、内容形式单一、理实相交隔阂、培育成效欠缺等现实困境.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职业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应明确构建理念,强化顶层设计;培育方式多维,强化校社企联动;重视理实耦合,保障培育成效.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影响和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价值形成的主导思想和根源.以大学生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和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剖析大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现状,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贯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特点相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创新形式相结合,建构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