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克思基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视角阐释了其分配非正义的思想:前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依赖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资本主义社会物的依赖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社会主义社会偶然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上述分配非正义显然诉诸于一种理想的正义分配标准,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分配正义。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疏裂使我国的分配非正义呈现出特殊性:物的依赖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与偶然基础上的分配非正义兼存并突具新特点。科学把握马克思分配非正义的历史面像既要坚守分配正义的实现依赖一定的物质基础,又要削减物的依赖和偶然基础上的分配不正义,逐步践行社会发展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2.
在英美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乔恩·埃尔斯特看来,剥削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活着的部分,在社会公平的实际探索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在深度解读马克思文本的基础上,认为剥削具有规范性和解释性的双重意义。乔恩·埃尔斯特在其著作《理解马克思》中分析了马克思剥削理论的规范性意义,关注剥削的价值负载,考察剥削的非正义问题,并试图就其在批判资本主义剥削时所提出的两难困境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3.
资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资本论》的内核是论资本,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石之一剩余价值学说同样来自于对资本的分析。然而,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不是恒定不变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制度的变化,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到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对资本的认识历程最能反映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国家理论体现在他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之中,其蕴含三个方面的伦理向度,即在对资本主义国家"虚假共同体"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正义的伦理向度;在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异化关系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自由的伦理向度;在对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异化的批判中提出了国家民主的伦理向度。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超越,包含这三方面的伦理向度。当代中国的国家建构是马克思国家理论最生动的实践,国家也要有道德,并履行好道德职责,这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国家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实现制度公正,是马克思思想的首要价值和目标。不论马克思是对资产阶级抽象的公正观进行批判,还是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下的雇佣劳动进行揭露,抑或对未来理想社会加以描述,每一部分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与制度公正思想,形成了“劳动正义”理论。马克思毕生致力于建设一个合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环境,这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其最终落脚点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物质变换裂缝理论是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具亮点的部分。福斯特从马克思不同时期的著作中层层挖掘,首先构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的哲学基础——自然唯物主义,进而在马克思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中阐释具有生态学意义的物质变换概念,重释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批判意义的物质变换裂缝理论。物质变换裂缝理论体现了自然——人——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显示了马克思思想与生态学思维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依据思考正义和解决正义的途径之别,正义一般分为理念正义(思辨正义)和实践正义。马克思之前的正义观囿于人的德性、理性思辨来建构社会正义观,故被划归为理念正义。马克思在批判考察了之前的正义理论之后,转向了实践正义观的诉求与探索。马克思正义观在实现了三个阶段的实践转向后,将其“地基”落在了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之上。马克思紧紧围绕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层层展开对自由主义正义观的深入批判,并最终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构想,即社会所有制。马克思正义观的终极目标是在“自由人的联合体”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正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批判虽然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奴役人的新特征,但是并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对于当下中国具有总体上的非法性。不过,这些批判对当代中国也有一定警示意义,即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通过生产关系调整来规范生产力,从而避免生产力对人的奴役,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统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马克思哲学传统解读的哲学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柯尔施解析并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庸俗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倾向。通过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思,柯尔施重申了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并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念哲学,而是从经济、政治、哲学与历史的统一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的批判,通过革命的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真实需要和价值的遮蔽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重新思考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理论。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言说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或主张争取意识形态领导权,或提出重塑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对基本概念的更新中重构社会结构理论,或立足于现代科学理论的要求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更为清晰的厘定,或试图以新的概念替代唯物史观的经典概念;他们在对阶级问题的改造中否认马克思阶级观点的理论逻辑,或认为作为历史主体的阶级已成昨日黄花,或将阶级分析从政治领域置换到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1.
国家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基本观念,包括工具主义国家观、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特征,等等,在马克思的早期政论和作品中就已经萌芽。透过对马克思早期国家理论的理解,可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国家学说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之间的联系,以及马克思对后者的批判。马克思正是在批判和发展洛克、培根和黑格尔政治思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国家学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确立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批判立场。  相似文献   

12.
批判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其历史进程进行批判性审视的结果,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思想。一方面,批判理论不仅关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性问题,对实证主义的哲学精神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解析和批判;另一方面,批判理论还注重发掘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细节,将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从宏观转向了微观,进而通达其政治诉求。可以认为,从微观视角对批判理论中的政治思想内涵进行探索,不仅能够对其进行深刻理解和阐释,而且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批判理论与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实质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虽然没有对现代性概念作具体论述,其现代性思想内蕴于整个社会发展理论中,是一种历史性、总体性、全面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系统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基本特征、社会危机、动力机制、发展逻辑,即现代性的直接动力是资本逻辑,精神动力和批判武器是历史唯物主义,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片面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现代性社会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批判是站在人类命运深切关怀的高度,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出发,剖析了资本运动蕴含贫富“两极分化”的内在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彰显了历史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辩证思维特质;从现实逻辑来看,马克思深刻剖析资本内在逻辑导致的发展悖论,并且展望未来,设想将资本逻辑与人本逻辑内在统一于社会实践,一方面是共产主义理念的逻辑展开,另一方面也是实践层面规律的揭示,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路构思、价值诉求等提供了方法论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集中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并在异化劳动范畴内总结性地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现实基础,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的弊端,进而表明扬弃异化及实现共产主义的未来社会理想。异化劳动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价值不仅体现在理论史,还在于能为理解及认识当今中国社会问题提供重要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理论品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结果,是实践并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完善与发展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分析资本主义的本质,发现并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矛  相似文献   

17.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展开社会批判、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做出了新的阐释和推进。列宁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思想是在探索俄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揭示落后国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俄国社会具体实践的统一中,他找到了理论的突破点。无论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的实质,科学判断社会发展的辩证性质,还是积极探索过渡时期的社会结构,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用唯物史观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认为社会经济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换发展是社会转变的主要原因。在此理论框架下,马克思阐释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并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进而构建出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非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指导下符合中国国情的实践运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非资本逻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历程。在世界历史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拓宽了人类历史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过去的百年中经历了一个由反自由主义到逐渐靠拢自由主义的重大转变。形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对马克思双重批判理论的误读。其中,从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的双翼式批判到客观经济线索的渐次隐遁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受其影响,在实质性地接受自由主义个人本体论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彻底向自由主义缴械投降。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失误、挖掘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双重批判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马克思著述的研读,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思想。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指出其中"资本的逻辑",这是对环境危机原因的重要揭示。同时,解决环境危机,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走向"生活的逻辑"。具体来说,就是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通过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