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出前他希望到井冈山走一走1971年9月13日,林彪在蒙古国温都尔汗折戟沉沙之后,“文化大革命”也开始有所降温。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着手进行各条战线的整顿,落实党的政策,陆续解放了一批老干部。1972年8月1日,被下放到江西南昌市郊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达4年之久的邓小平和全体职工一起,再一次听了关于林彪反党集团罪行报告的传达,算来,这次已是第四次听这样的传达了。听完传达之后,邓小平给毛泽东写去了一封信,表达了愿意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再做些工作的愿望。由于周恩来的关心,这封信…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中央领导人中抽烟的大多抽大中华,只有刘少奇抽大前门,当时大中华五角一包,大前门一角五分一包。一次,为商谈工作,刘少奇步行到西花厅找周恩来。周恩来把刘少奇让进  相似文献   

3.
峥嵘岁月稠——回忆在苏联学习的日子□李玉明从1951年起,由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邀请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青年团干部到苏联列宁共青团中央团校学习,学制一年。欧亚每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班,人数十到二三十人不等。我国一共派了6期学生,共139人。我...  相似文献   

4.
1948年7月1日,刘少奇为纪念党的生日给干部作报告,在回忆自己早年赴苏留学的那段经历时说:“到西天取经,只有一年就回来了。在苏联时间不长,也算取了经。取到的经不多就是了。当时我们学得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观开始确定了。”  相似文献   

5.
孟红 《湘潮》2010,(8):28-29
<正>开国元勋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和周恩来的合影照,被拍摄下来的很多,但其中有一幅十分特别。拍摄于1964年11月的4位开国元勋的合影照,表现的是周恩来率中国党政代表团专程赴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47周年庆典活动归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亲自到机场  相似文献   

6.
1965年,刘少奇在与苏联驻中国大使的一次谈话中详细地叙述了他第一次去苏联的经历。 1921年列宁还在世的时候,刘少奇和几个朋友偷偷跑到莫斯科去学习。刘少奇说:“从那个时候即从1921年起,我就一直关注着苏联所发生的和在报刊上报道的一切事件。所以我可  相似文献   

7.
“到苏联去”,“到列宁的故乡去”,“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去!”1921年夏,年方23岁的刘少奇经杨明斋介绍,与罗亦农、任弼时、肖劲光等十几人,经日本长崎、苏俄海参崴、伯力、海兰泡、赤塔、伊尔库茨克前往莫斯科,这是刘少奇第一次远离故国之行.由于苏联受战争创伤严重,交通十分不便,火车一路上走走停停,颠簸3个月才到达目的地.到莫斯科后,刘少奇进入了专门为培养苏联少数民族和东方各国培养政治干部而创办的特殊学校——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在这所学校里,刘少  相似文献   

8.
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形成了“一边倒”的外交格局,曾经历过各行各业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历史阶段。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学习苏联的情况作个粗浅的考察。一 早在建国前,中共中央就认识到我们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必须向外国学习。1949年5月至8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秘密访苏期间,曾提出:“现在看来管理一个这样大的国家及进行经济建设与进行外交活动,需要学习很多东西,希望苏联能在这方面给予方便,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管理人才作出帮助,除了派专家外,还希望派一些教授到中国讲学,并由中国派一些参观团到苏联参观学…  相似文献   

9.
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杨家岭礼堂专门为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长篇报告(论思想意识修养部份)。当时我在马列学院二班学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刘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四救陈明仁钟德灿陈明仁和周恩来是老相识。早在1924年,陈明仁怀着报国之心,投笔从戎,从湖南醴陵到广州投考军校,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时,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就很关心他。陈明仁除了随同学员一起听周恩来讲课和作报告外,周恩来还找他单独谈...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初,在中南海刘少奇的住处,王光美同志带来了一位年轻秀丽的姑娘,名叫杨淑梅。她是来京工作不久被选中调到刘少奇身边做保育员工作的。起初她并不清楚到中南海干什么,只知道组织上一再叮咛:要服从党的分配,到了新单位要守纪律、有礼貌,不该问的不要问,严守...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同志离开我们20年了。我同周恩来同志接触中的一些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可以说它们在某些方面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那是1941年9月,党组织从延安调我到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当时,周恩来同志任南方局书记,负责国共谈判、统一战线和国统区、敌占区党的地下工作。能到周恩来同志身边工作,我心里十分高兴。在延安,我多次听过周恩来同志的报告,受到很大教育,对他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也早有所闻。我想,到重庆后,他一定会问起延安的情况。为此,我就延安的学习、生产等方面的情况作  相似文献   

13.
阎长贵 《党史博览》2001,(10):48-49,52
1961年,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理论刊物《红旗》杂志社,师从中国哲学史家关锋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史。关锋研究面较宽,著述丰富,在五六十年代学术界有名气,也很受毛泽东赏识。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关锋任中共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兼中共中央军委文革小组副组长,并主持《红旗》杂志的常务工作。1967年8月31日,按照毛泽东批准的周恩来的报告,被隔离审查,旋即被关入秦城监狱。1982年释放出狱。在60年代初期,关锋在指导我们学习研  相似文献   

14.
1949午9月至10月.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西蒙诺夫一行43人在中国刮起了一阵又一阵狂飙式的“苏联旋风”。当时,一位新闻工作者这样写道:“没有10月1日这一天再能使人这样感动。这不但是因为看到人们纵情狂热欢呼自己新国家的诞生.而且。还因为看到从遥远的莫斯科来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给我们直接带来了伟大的、光荣的友情。”法捷耶夫、西蒙诺夫率领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在新中国诞生前夜来到北平,这是在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年代里中苏邦交的一支美好序曲,惊动了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中共高层。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时至今日仍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5.
听长辈们说,我家是贫农。在淮海战役的炮火中,我的家被化为灰烬。我父母亲、叔叔只好住在茅草棚内,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解放后是党和政府给我家分了田地,帮我家盖了房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从小我就对党十分感激,怀有深厚的感情。上小学、中学后,通过学习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业绩,敬佩党,向往党,渴望加入党组织的心情更加迫切。1974年7月,我高中毕业回村务农。村里有个面粉加工厂,村领导让我当会计。我学习雷锋,牢记全…  相似文献   

16.
刘少奇一生共养育了九个子女。其中,刘少奇和何葆贞的三个儿女都有一段到苏联留学的经历,偏偏这三个子女都在异国他乡坠入爱河。刘爱琴:为父辈的理想放弃婚姻早在1939年,刘允斌和刘爱琴就被送到苏联。当时的莫尼  相似文献   

17.
<正>1964年3月30日、31日两天,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听取周恩来总理作《关于访问十四国的报告》,介绍他不久之前出访亚非欧14国的情况。周恩来在报告中专门谈到:“我还要提到翻译人员,翻译人员不仅是翻译,还可以做政治工作。”接着,他动情地历数与自己共事过的翻译:“与我共事的翻译有五代:第一代是黄华,第二代是龚澎,第三代是章文晋,  相似文献   

18.
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他们通过几个月系统的调查研究,同几十个部门的负责人谈话,经过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然后由毛泽东集中概括出来的。周恩来对毛泽东十大关系思想的形成、阐释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研究。一、周恩来与毛泽东十大关系思想的形成在毛泽东十大关系思想形成过程中,周恩来参与了最高决策层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周恩来曾出席毛泽东召集的部分汇报会议,如1956年3月1日至27日,先后七次出席毛泽东召集的轻工业各部、交通部、邮电部和财贸各部…  相似文献   

19.
在短短的9年时间里,我从一名学 生,走上了副县级的领导岗位,多次被 评为省、市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思想 政治工作者,并且在职工群众中享有一 定的威望。我感觉,在群众面前实话实 说,不讲大话,有啥说啥,是我这个政工 干部这些年得以“生存”的重要经验。 1987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 一个远离市区、经常停水断电、职工思 想比较混乱、已处于停产状态的几十个 人的小厂,做政工工作。报到那天,我听 到的第一句话是“来了个卖狗皮膏药 的”。听了这话,我一夜未眠。我们政工 干部怎么成了“卖狗皮膏药”和耍嘴皮 子的代名词了…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少奇承担了中共中央的一项特殊使命——秘密访苏。刘少奇在完成这项使命中,以其高度的政治智慧,为国家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国之前承担特殊使命刘少奇访问苏联,在1949年初就确定下来了。当时,推翻国民党统治已是势所必然,中共中央着手筹备建立新中国。此时,斯大林和苏共中央派特使米高扬及几个随员秘访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目的是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到底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米高扬除了带来斯大林送给毛泽东的一块毛料外,主要是听,不表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只是带着两个耳朵来听的,不参加讨论决定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