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12日,我们沿着红一方面军达维会师至出川北上的路线一路前行。虽然经过时间的;中刷,红军长征路上所留下的完整痕迹已不多,但我们所到之处,那些残存的印记却还依然那么清晰。  相似文献   

2.
双石 《党史文苑》2014,(2):26-28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李井泉是为数不多的参加过三个方面军长征行程的亲历者。  相似文献   

3.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举。长征中有两组数字令人肃然起敬:一组是反映红军将领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年龄数字,一组是反映长征艰苦卓绝历程的数字。  相似文献   

4.
草地七昼夜     
七十年前,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着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征服了人迹罕至、鸟兽绝临的雪山蛮野,粉碎了力量数十倍于己的反动势力的围追堵截,创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今天,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本刊将陆续发表以长征亲历者为主的回忆、纪念文章,以志怀想。本期所编发的几篇回忆文章原刊载于上世纪90年代初沈阳军区内部编印的《革命回忆录汇集》,其中既有对“左”倾机会主义者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危害致使红军被迫长征的憎恶鞭挞,也有对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伟大长征中不惧艰险勇往直前的讴歌赞美。这些长征亲历者如今都已不在人世,但通过他们的口述,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那个艰苦岁月的永恒印痕,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对我们今人的启示与鼓舞。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所经受的磨炼多,战胜的困难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巨大。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开启了正确开展党内路线斗争的又一新起点;二是促进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及实践的创新;三是感召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大力支援红军;四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五是磨炼出了大批党和红军的各级干部;六是对后来四川的抗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齐忠亮 《学习导报》2013,(14):44-44
回望红军长征的历史场景,让我们流连忘返的不仅是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的神勇战例,也不仅是运筹帷幄、谋兵布阵的高层博弈,红军将士征战之余的文化品格同样值得关注。红军将士虽然装备简陋、衣衫褴褛,而且置身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雪山泥沼的重重困厄之中,但我们看到的不是愁苦颓废的场景,  相似文献   

7.
红军长征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革命与反革命、党内指导思想、恶劣的自然环境三个方面的斗争,并依中央红军的活动为主线可分为五个阶段。本文明确了长征的若干基本概念,分析长征中若干重要经历和重大事件,深入解读了长征精神。  相似文献   

8.
廉臣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和杨定华写的《雪山草地行军记》、《由甘肃到山西》三篇文章,是20世纪30年代最珍贵的长篇长征回忆实录,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红军长征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一切景点,若不具有历史的回响和文化的内涵,总让人觉得缺少回味,遵义,这个响亮而光辉的名字,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处处景观皆洋溢着活跃的红色文化气息,特别是以遵义会议,红军四渡赤水,娄山关战役等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是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  相似文献   

10.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之际,我们盼望已久的"学党史重走长征路"的活动终于启动。十月金秋,第四组赴甘肃的27位同志踏上了红军长征路。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循着红军先烈们走过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鲜为人知的是,有一份绝密情报,及时促使党的临时中央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李甲清 《湘潮》2005,(10):21-22
我于1934年10月,在老家湖南省慈利县阳和乡参加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跟随贺龙南征北战,参与大小战斗500余次。不过最使我难忘的是跟随贺龙长征,现在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长征第一仗1935年8月,我在红二军十八团一营二连三排当班长。贺龙率领我们向永顺进军,为长征扫清障碍。途中要经过湘西险关——板栗堰。蒋介石从江西调来的嫡系部队八十五师,抢先占据了板栗堰,妄图凭借有利地形,将我们一口侵吞。八十五师师长谢斌是个双手沾满了人民鲜血的刽子手。面对强敌,我们这些新兵,心中有些发慌,这一仗不知胜负…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在劫难与战火中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的福建,是在动荡与血雨中到来的。此时的中国,正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此时的福建,正处在社会大变动的历史前夜。很多人在苦苦思索和观望:中国共产党人能否走出困境,绝处逢生,创造奇迹?历史终于作出了回答——1934年10月,由于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推行“左”倾冒险主义,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使包括闽西、闽西北、闽北和赣南在内的中央苏区陷落,中央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共5个军团,以及由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直属队编成的军委第一纵队、第二纵队,总共86859人,被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开始作战略转移——长征,其中福建子弟兵近3万人。他们来自全省20多个县市,以闽西、闽西北居多。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呼啸的秋风卷起滚滚烟尘,追逐着一支浩浩荡荡西行的红军队伍。这支队伍是由红一、三、五、八、九等军团和后方机关人员组成的中央主力红军,共86000余人,分别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了艰难的长征。中央红军中有福建子弟兵近3万人, 其中有闽南的优秀儿女数百人。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仅余6000人,其中福建子弟兵不足2000人,闽南籍的子弟兵则仅有数十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凯歌。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70周年,宁化人民为中央苏区的发展和中央红军的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几年,践行"走走党史",中央红军的长征路"走"过了,中央苏区的其他地方包括闽西南片的6个县也"走"过了.这次应邀参加宁化纪念长征的活动,同时也对包括宁化在内的原属中央苏区闽西北片的几个县作点党史调研.我对宁化党史的了解很有限,对中央红军的长征与宁化这个问题也没什么研究.这里,就接触到的材料讲三点想法.  相似文献   

16.
田克勤 《新长征》2006,(10):9-1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时隔多年,毛泽东所写的七律《长征》仍能把人带回70年前那峥嵘的岁月。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和社会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观,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及其军队的骄傲。它所锻造的长征精神,已经成为党和人民的一笔最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看到《共产党员》大约是在10岁的时候。那是到邻居家玩时,见到他家有一本《共产党员》杂志,那个时候课外书很少,于是就好奇地翻看起来,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里面刊载的红军长征的故事。回到家后,我问爸爸:咱家怎么没有《共产党员》杂志呢?爸爸说:邻居家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然而,作为长征这一人类最伟大壮举的实践者——中国工农红军,其名称究竟是怎样来的呢?长期以来,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名称的由来,许多军事资料和历史学家均有不同的论述和相关说法。本文作者通过参考大量权威资料,详细叙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名称产生的历史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王劲松  李艳 《世纪桥》2012,(9):9-10
红军到达遵义后,遵义人民满怀革命情怀,不怕牺牲,采取各种不同形式热烈欢迎红军,全力拥护和支援红军,使红军给养得到补充,兵力得到充实,部队得以休整,信心得到提振,战斗力得到增强,革命声威不断壮大。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支持和信任,配合红军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扩大了红军的影响,为红军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心中的丰碑     
初次见到老红军张继成,我感到很惊讶,不敢相信眼前的老人已有91岁高龄。老人身材略显瘦高,面色红润,走路虽有些迟缓,但步履稳健,谈吐清晰,思维敏捷。听说我是来采访的,老人马上表态:“你想问什么就尽管问,我是知无不言。”我们的话题自然就谈到了红军,谈到了长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