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区和谐稳定。在深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在转移和集聚农村人口、促进农民向城镇居  相似文献   

2.
张君 《理论研究》2011,(4):57-5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具体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问题,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祥和新村进行个案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显著节约宅基地、有效保护耕地,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存在建设资金筹集困难、农民利益受到损害、社会保障不足等突出问题。应量力而行做好科学规划,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这已被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效全面验证。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川渝城乡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居民身份转变为城市居民身份.城镇化既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又是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世世代代在土地上生活、耕种,并由此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明显有别于城市社区的村社组织和相应的社区治理机制,决不会随着土地的失去而彻底消亡.失地农民正面临着从乡村治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进行失地农民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社会,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维护城市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开展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构建新的农村治理方式;有利于促进农民生活观念的转变;也有利于重新构建农村社会关系网络.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可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社区文化建设意识;积极促使社工介入;建立城乡社区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乡土艺术家等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是激活农村社会机体的生命力,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开拓农村"就地城镇化"之路,以全新的生产方式、建设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进而形成"从农村到城市"转为"从城市到农村"的双向流动。因此,加强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对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严艳红 《党史文苑》2012,(24):61-6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成为农村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之一。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它借鉴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经验,将农村社区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舒适、环境的整洁,但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指出:"要坚持城乡统筹、镇村联动、互惠一体,统筹推进城镇化与和谐秀美乡村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近年来,兴国县作为赣南苏区贫困县,紧紧抓住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两大历史机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努力在选址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区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探索建设了合富新村等一批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建设幸福乡村、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京山县按照"规划引领、政策推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农村新社区建设模式丰富多样的格局,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和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提供了可贵的决策参考价值。一、京山县农村新社区建设的主要模式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为发展现代农村社区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广阔空间。近年来,京山县紧跟形势,因  相似文献   

10.
苏州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平  徐成华 《唯实》2010,(8):175-178
新型农村社区的出现是当前中国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把农民组织起来是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路径。苏州的新型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毕竞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种组织关系尚未理顺,需通过多种途径来规范各类组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经”。实现这一从城乡非均衡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任务艰巨而光荣。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一个切入点。扎实、有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进程来看,从自然村落发展到农村社区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一体化最佳切入点。一、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农民需求的重要切入点。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功能的变迁是需要时间来培育的,在短期内表现为功能体系的断裂,从而导致了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出现的种种阵痛,难以达到其建设的初衷。新型农村社区应从居住空间、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文化认同四个方面,实现社区功能再造。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促进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豫南某镇为例,对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以此对促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迁村腾地、土地流转、土地集中等可以腾出大量土地复垦为耕地或者调整为建设用地,促进集约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成为应对农村"空心化"的有效方式之一。襄阳市近年来摸索出的城郊型"三化"尹集模式、农区型"三集中"双沟模式、园区型"三转换"魏庄模式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其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难,启示我们必须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强化产业支撑、多方筹措资金、改革产权制度、加强公共服务等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 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城镇化水平大大落后于工业化水平,制约了河南"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发展。传统的城镇化之路存在许多弊端,河南应从本省省情出发,突出城乡一体、产城互动,搞好配套改革,走中原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道路,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强化规划引导,坚持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二是强化产业支撑和产城互动,打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三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四是推进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政策,破解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6.
农村社区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农村社区中开展民主建设,是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政治保障,对于落实农村居民当家作主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社区民主建设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本文拟以沈阳市农村社区民主建设为例,剖析农村社区民主建设面临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推动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我们对新乡等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调查,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创新,重在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近年来,河南省先行先试、勇于探索,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人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探索城乡瓦动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了城镇体系和城乡关系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其建设过程中,应注意解决规划先行、产业支撑、多元筹资、以人为本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福泉市坚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乡村旅游为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进黄丝江边新型农村综合体试点改革。全力打造"三区"(农村服务社区、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五功能"(产业连片发展、农民创收致富、传承城乡文明、优化生产生活条件、助推城乡互动发展)的新型农村综合体。创新机制增动力。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完善产权评估、产权流转、抵押融资、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