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已经成为网民评论时事、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正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网络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的存在,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影响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客观认识网络舆情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采取相应对策,引导网络舆情与社会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涉案网络舆论的研究视角,是从网络热点案件的公共属性展开的讨论。涉案网络舆论是网络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发生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网民议论有着监督执法和公共参与初级阶段的性质。沟通引导,是以互动的方式、以增加信息量的方法说服网民,并把网民从情绪化引向理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与网民沟通的重要平台,网络问政日益兴起。然而就在网络问政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领导干部的网络恐惧感也与日俱增。那么,网络问政到底给领导干部带来了哪些挑战?领导干部又应该如何应对网络问政?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加强网络反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目前制约网络反腐功能发挥涉及网络、网民、治理腐败部门、党政部门、立法等多方面因素。必须积极肯定和引导加强网络反腐,完善网络舆论监控系统,加大政府网站的透明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加强网络反腐立法,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和网民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道德观教育。  相似文献   

5.
网络反腐作为反腐倡廉新途径,正面临着删帖、诽谤、埋没、隐私等困境。而遭遇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网络反腐纳入有序民主的框架下。基于此而提出的建构有序民主下“四面二线”的网络反腐技术,包括四面,即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专业网络反腐平台、培养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人员、提高网民民主素质:两线:在做好四面的基础上构建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官方网络反腐技术和民间网络反腐技术。  相似文献   

6.
网络协商民主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伴随着多元化社会的出现,为适应和满足公民对民主新要求的形势之下应运而生的。我国人口众多,分布甚广,区域差距大,公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的现实国情,决定了在全民范围内开展协商民主有很大的难度,而运用网络这一平台正可以网民提供公平正义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网民参与民主协商的能力,消解社会负向情绪,并使网络协商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直播方兴未艾,但是行业内乱象频出,直播平台恶性竞争,直播内容涉及低俗、色情、暴力等不良风气,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专门的法律规范引导,监管部门政策难以落实,直播平台本身也因为追求利益而默认"灰色地带"的存在.改变网络直播的行业现状,需要立法部门制定专门的网络直播监管法,提高法律位阶,增强执法力度,通过部门监管、行业自律、网民监督三方面净化网络直播环境,构建积极向上的网络直播文化.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天生草根性打破了国家对话语权的垄断,民众依托于网络这一平台将对某一事件的评价汇聚成强大的网络民意以彰显个体力量。在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下,法院和法官深受网络民意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法院和法官对网络民意的尊重和敬畏在很多时候其实是对刑事审判公正的主动追求,而并非是对网民的曲意逢迎。基于网络民意影响审判的客观现实,法院和法官必须打破封闭审判的传统思维,以"坦然面对、谨慎回应、合理采用"的心态与网络民意进行良性互动,并适时全面公开网络关注的热点案件,确保刑事判决经得起网民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情及舆情工作是政府和网民以网络为媒介开展社会沟通的过程。基于社会沟通视域研究网络舆情,可将网络舆情与社会沟通的基本要素综合起来,形成多维度的研究体系:一是网络舆情沟通主体研究,主要探讨网络舆情中政府和网民的构成及心理、行为特征等;二是网络舆情沟通客体研究,主要探讨网络舆情的类型及传播特征,以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三是网络舆情沟通媒介研究,主要探讨网络、传统媒介及其他渠道在政府与网民之间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理论研究,文章通过东部W县4个网络舆情事件案例,对地方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及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结果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低,投机行为愈高,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低,不利于网络舆情引导;而当网民感受到地方政府的行为引导和社会引导程度愈高时,网民的顺从行为愈高,投机行为愈低,同时网民的认同度、满意度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质量愈高,更有利于网络舆情引导,并提出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从结果引导向行为引导、社会引导转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网络反腐作为我国反腐事业的新形式,是网络社会监督权力的新模式,在反腐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网络反腐的兴起有其内部发展动力,并存在理论及实践上的合理性,深受广大网民及政府的青睐。但由于网络反腐本身的偶然性、娱乐性等不足严重制约了网络反腐的发展,给国家、社会、个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完善网络反腐,充分发挥其优势迫在眉睫。网络反腐制度化、规范化,即通过确定网络反腐主体、搭建网络反腐平台、明确网络反腐相关法律责任等是将网络反腐效能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的发展使反腐进入了公众广泛参与的时代,网络反腐具有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信息反馈的快捷性及舆情影响的巨大性等优势,但也存在着信息的失真和非同等对待、舆论的非理性等局限性。完善相关制度应整合网络反腐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反腐互动机制,并完善举报人保护体制。  相似文献   

13.
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目前我国反腐法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存在反腐国家法律和反腐党纪党规的互相冲突,缺少一部统一的反腐败专门法,有关反腐败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够完备,影响到反腐败的实际效果。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国家反腐败法和若干关键性反腐败单行法规与配套法规,进一步完善反腐败罪名体系,加强反腐败立法协调,以满足依法反腐的现实需求,实现与国际反腐法律接轨,夯实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土壤的厚实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14.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因参与人数众多、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快捷而迅速形成外围的力量,影响着检察机关的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随着越来越多贪污腐败事件的曝光掀起网络舆情热潮,越来越多的官员受到查处而最终"落马"。检察机关如何有效应对与处置涉贪网络舆情,完成网络线索的证据化转变,实现从网络反腐到制度反腐的对接,成为新形势下考量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能力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反腐败体系的构建是集历史因素和现实基础为一体的制度建设问题。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反腐败体系构建必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辅之以国家制度和社会机制,共同搭建起综合的反腐败体制。在反腐败具体政策制定或行为选择上要以反腐败的“价值逻辑”为基准,以“对策逻辑”为辅助,达到长远规划与现实目标的结合,避免要么眼高手低、要么急功近利的反腐脱节。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反腐败对策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今后反腐败对策的选择应把重点放在依法对腐败现象实施长效治理上。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作为政治体制背后的因素影响着政治行为。官本位思想、送礼文化、关系文化、人治思想等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观念严重阻碍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推进,成为反腐倡廉建设亟待突破的“瓶颈”。我们要从影响反腐倡廉建设的传统文化观念着手,营造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的廉政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日益成熟的中国市场经济孕育出了举足轻重的中国民营经济体,然而在这一欣欣向荣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中国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的高发风险。在反腐体系科学化大背景下,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呈现规模"稳定增长"、腐败犯罪形态多元等特点,这种独特现象不仅与民众仅仅重视反公职人员腐败的褊狭观念相关,也与"重公轻私"的刑事制度设计相关。因此,进行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防治,必须矫正民众的认识误区,基于制度诱因,用好刑事法治抓手,从观念、立法、司法等方面多管齐下,最终促进我国反腐败实践的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交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在现实世界里运用互联网、以数字化方式建立人际交往关系、表达和传递自己的个人信息.互联网这一“第四媒体”在生活中的悄然融入,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信息、展示自我”的平台,但由此引发的隐私过度暴露问题却不容小觑.鉴于社交网站所引发的隐私争议,以语境完整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争议背后的隐私风险与规制困境,在借鉴域外保护隐私权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探讨我国保护网络隐私权的有效机制,以期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实践运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反腐败斗争未见显著成效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不少领导干部在反腐败斗争中没有真正尽到责任;二是体制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三是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