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固体废物有多种分类方法 ,我国从固体废物管理的需要出发 ,将其分为工矿业固体废物、有害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三类。城市垃圾主要由生活垃圾组成 ,生活垃圾主要由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三大类组成。一般来说 ,工业、商业及机构所产生的有害及特殊垃圾不包括在城市垃圾中。本文主要探讨青岛市四方区城市垃圾现行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综合管理对策。1 青岛市四方区城市垃圾现状1.1 垃圾产量及构成特点  青岛市四方区城市垃圾人均年产量 4 40kg左右。其构成特点为无机物含量高于有机物含量 ,不可燃成分高于可燃成分。有机…  相似文献   

2.
《当代广西》2005,(5):25-25
已经连续举办3年的“感动中国”活动在给观众带来感动的同时,也到了进行思考追问的时候。至今“感动中国”还没有用文字将自己的评选标准公之于众,“感动中国”的入选人物没有背景、身份、职业、地位的界定,甚至也没有国界的限制。2003年“感动中国”的入选人物有来自日本的尾山宏律师,当时很多人特别是网友都很不理解,“难道中国13亿人都选不出10个人,非要选个日本人不可?”  相似文献   

3.
一、现阶段武汉市生活垃圾的特点1.生活垃圾相对集中。我市城区日产垃圾3800~4200吨,占全市垃圾总量的93%左右,主要在金口、岱山、流芳、北洋桥、紫霞观五个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2.城市垃圾经济价值低。这是由武汉市的经济状况决定的,我市生活垃圾中可回收的成份比例基本上是无机成份多于有机成分(约为2:1);不可燃成份多于可燃成份(约为20:1):不可堆腐成份多于可堆腐成分《约为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把生活垃圾仔细分成厨余、可回收和其它垃圾,并分别投放到规定的不同颜色垃圾桶里,结果环卫车一来,几个桶里的垃圾倒在一起拉走了…… “垃圾围城”“垃圾围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堆积如山的垃圾在侵占土地浪费资源的同时,给人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子荷 《中国减灾》2011,(10):28-29
跟厨房剩余材料打交道不仅仅就只是在“捡垃圾”,也可能是在“淘黄金”。比如地沟油,这个被不少中国人视为垃圾的东西,在荷兰、美国、日本,甚至阿联酋等国家,却被誉为“液体黄金”。  相似文献   

6.
<正>一直以来,日本生产和废弃电子产品的速度让全世界瞠目结舌,逐年增加的电子垃圾在上世纪末就已让有限的焚烧和填埋场难以应付。而电子垃圾中包含的有害物质,如不妥善处理,也可能对环境构成巨大威胁。自本世纪起,日本开始加大力度探索电子垃圾处理的有效方式。如今,日本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电子垃圾处理模式已在实践中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今哲 《今日浙江》2014,(10):52-53
正一个城市垃圾多寡,往往与国民环保意识和处理垃圾的技术息息相关。日本国土狭小,资源稀缺,社会各界对垃圾回收利用十分重视,形成了一套良好的垃圾回收再利用机制。从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到垃圾的初步分类处理,最后到终端处理工厂变废为宝,完整的社会链条运转有条不紊。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十分严格据日本环境省统计,日本全国每  相似文献   

8.
正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为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他说“平凡岗位上有比天还大的责任”“很多人认为垃圾分类指导员就是每天围着垃圾桶埋头做垃圾分拣工作,其实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真正的职责是帮助居民群众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让人人都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李学文不仅是用这  相似文献   

9.
德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也有着先进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垃圾管理思路由“末端处理-循环利用-避免产生”。逐渐过渡转变到“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末端处理”的方式上。其主要做法是:1、法治化推动。通过立法对生活垃圾进行管理,是德国垃圾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从1972年的《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的《包装条例》到1994年的《循环经济法》,都是德国政府为适应不同时期生活垃圾的性质和时代要求而制定的垃圾法。《循环经济法》的制定实施引导德国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走向新的转折点.推动“废弃物应是一种资源”理念的确立,实现物质“从摇篮到坟墓再到摇篮”的闭合循环。2、减量化产生。德国通过立法,促使生产厂商和消费者从源头上控制垃圾产生。一是生产者负责。即谁生产、谁负责回收,促使生产厂商从一开始就注意环保,考虑到将来商品报废后的回收问题。二是行业问自律。如,德国饮料包装行业规定,72%的包装物必须进行二次利用。三是污染者缴费。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采取垃圾收费政策。垃圾处理费的征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向城市居民收费.德国居民一般每人每年要交纳70欧元作为垃圾处理的费用,有的城市还规定按垃圾排放量来收;另一类是向生产商收费,强制生产商增加对垃圾的回收和处理投入,促使居民自觉实现垃圾的回收和再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21(4):88-89
东京的常住人口为1375万人,是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然而东京却没有人口大国和工业国家的通病——垃圾围城。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极有条理的垃圾分类及回收系统。日本垃圾的分类细致入微,并且各种垃圾的回收日期也都不同。生活垃圾一般由各市区自主回收与处理。  相似文献   

11.
我们谁都离不开垃圾,又谁都不愿意与垃圾为伍。“你这垃圾!”——没有比这更厉害的骂人语言了。在这个美好的世界,谁愿意成为垃圾呢?我们每个人都衣着鲜亮,都容光焕发。垃圾?谁是垃圾?太离谱了吧?  相似文献   

12.
李逸 《时事报告》2011,(7):70-71
一只唇膏,当你不想要的时候,你知道它属于哪种垃圾吗?问一位北京女孩,也许她会告诉你属于可回收垃圾(唇膏管的材质一般是塑料或金属)。但是问一位日本主妇,答案就不一样了:这要看唇膏用完还是没用完,没有用完的部分最好拆出来,属于可燃类有毒垃圾;唇膏管则属于金属或塑料类可回收垃圾。  相似文献   

13.
日本四国岛上的小村庄上胜町可以说是四国岛最小的村落,居民只有2200余人,但这个群山环绕的偏僻村落不仅游人如织,还吸引了大量的考察团前来参观。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村庄的一个美名——“零垃圾”村。  相似文献   

14.
正初到日本,给人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不论是在繁华的银座街头,还是在热闹的迪士尼乐园,或者在人头攒动的三越百货,抑或是在浪漫的晴空树,甚至是在人流巨大的JR车站,你都很难在地上发现任何垃圾的痕迹。可能有的人会认为这是日本街头垃圾桶多,市民养成了垃圾进桶习惯的结果。原先笔者也持这种观点,但在到过东京之后才发现,跑遍东京的大街小巷,很难在街头发现垃圾桶的影子,那么东京的垃圾到底去哪儿了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在东京街头随机询问了几名当地  相似文献   

15.
赵久龙 《半月谈》2020,(4):64-66
江苏宿迁地处中国南北交汇,坐拥骆马湖、洪泽湖两大淡水湖,生态禀赋优越,绿色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宿迁以治理现代化推进经济生态化,提速转型升级,激活发展后劲,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倍增。向绿而生:从“废塑加工场”到“创业梦工厂”宿迁市耿车镇曾因“玩转”废旧塑料加T而闻名,然而牺牲环境求发展使其陷人垃圾围城的困境。“连过路车都不愿开窗,受不了耿车味。”  相似文献   

16.
声音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洪应明《菜根谭》近年来,从《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的出圈,再到文创产品“考古盲盒”的火爆,都能看出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消费的旺盛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待。这也促使我们文博人以更加开放的思维跨界合作,不断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有效方式,让文物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变幻出更多鲜活的姿态,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正>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日本对废弃物处理以及环境保护问题一直非常重视。特别是2000年以来,日本大力促进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直接资源化,对不可利用的垃圾在处理过程中进行资源或能源转换,并尽可能地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减轻环境负荷,成功构筑了循环型社会,城市垃圾的排出量逐年递减。本文从日本的废弃物管  相似文献   

18.
哈南 《文明大观》2003,(8):30-31
在日本的中国人要融入日本社会,首先面临的是卫生问题。比如说日本的垃圾要分门别类,按指定的时间放到指定的地点。挺简单的事情,但是中国人经常出差错,而且往往不能坚持。许多留学生在日本都读到硕士、博士了,却在怎么处理垃圾的问题上一直没有毕业。这类事情虽小,可是却留下话柄,成为许多年来中同人和日本人之问难以沟通的一层隔膜。  相似文献   

19.
日本古代大陆移民在日本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称谓从“归化人”、“渡来人”到“大陆移民”的演变反映了大陆移民研究的定向历程;大陆移民东迁的主要流向是“中一朝一日”路线,移民东迁符合“推一拉”理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台湾岛青年刮起一股日本风,从自己改名换姓到公司的易名;从文化意识至生活习惯均模仿着日本人的方式。有些青年学生喜欢采用日本人的姓名,男生的名字喜欢加上一个“郎”字,女生的名字喜欢加上一个“子”字,甚至姓“田”改成“田中”,姓“叶”的改成“山叶”。林姓在台湾,应该算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