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调整要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求得机构设置与环境的平衡。此次中国机构改革就是要调整现有的机构序列,转变政府职能,使之同变化了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促进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在于政府职能改变,难点在于人员分流,特别是县乡人员分流,又是难中之难,其成功与否将影响到整个地方机构改革的成败。一、县乡机构改革及人员分流难点剖析机构是职能的载体,机构改革是政府职能转变最直接的途径。机构的合并、裁减都应为政府的职能转变服务,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又是由社…  相似文献   

2.
加快机构改革实现政企分开梁湖清马春骐政府机构改革,是今年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从而实现新的利益关系。一、政企不分———利益错位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3.
进一步推进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才能使大部制的应有功能发挥出来。为此,需妥善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大部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之间的关系、不同政府层级之间大部制改革的协同推进关系、大部制改革与突破利益部门化格局之间的关系、大部制改革与机构合并之间的关系和大部制改革与权力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行政法治:政府改革的制度保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启动的政府机构改革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调整职能定位 ,规范政府行为 ;西部地区政府机构将得到调整和精简 ,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得到提高 ;市场监管机构和职能将得到加强 ;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将得到科学分类 ,与政府的关系得到规范和理顺 ,市场化程度得到加强。这些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需要制定、修改和完善许多法律 ,认真依法改革 ,逐步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 ,将改革纳入法治的轨道。健全政府组织法体系国务院机构改革至少在1 9 93年机构改革之前尚处在非常态的三…  相似文献   

5.
张新光 《岭南学刊》2007,(2):66-69,101
从对河南省1983年、1992年、1998年、2001年以及2005年五次乡镇机构改革的实证分析可见,体制障碍和人为因素是制约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原因。因此,下一步我国乡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推进以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而且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行政主体的观念转变和利益调整。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既是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共十六大召开以后的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促进传统政府职能的变化,从实质上改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较大的机构改革逐步体现对传统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职能的变革要求,根本目的是要改变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主导的政府与企业部门、与事业部门、与社会的关系。1998年机构改革基本上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设置的格局和模式,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脱…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政府流程再造是当前地方政府行政体制创新的基本选择. 地方政府体制的创新能力主要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职能定位和不定期理方式因此,创新政府体制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调整政府职能定位,而政府流程再造则是当前政府体制创新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经拉开序幕,其中政府职能转变、人员分流安置是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两大难点。为此,要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出发,对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重新进行设计和定位,使其由“划桨型”向“掌舵型”转变,促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同时,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安置分流人员。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既是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的继续和深化,又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共十六大召开以后的第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促进传统政府职能的变化,从实质上改变高度集权的政府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的四次较大的机构改革逐步体现对传统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职能的变革要求,根本目的是要改变政府权力与市场的关系,以及由此主导的政府与企业部门、与事业部门、与社会的关系.1998年机构改革基本上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机构设置的格局和模式,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脱计"阶段.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标志着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机构设置的格局和模式将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革自己的命",每减少一项审批就减少了一项权力。每一次改革都是权力格局的再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有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的治理改革与制度创新,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地方政府,被地方经济和政治利益刺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改革与制度创新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重新定位,地方政府的重组和机构改革,决策能力和管理工具的创新,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构建新型的政府与公民关系等。浙江省的治理创新,走在全国的前列。经济、社会与政府管理的内在协调性和相互促动,构成了浙江政府管理改革的动力和演进机制,其成功还取决于政府的自觉意识和合理的改革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职能准确定位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过渡性 ,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为此 ,必须要树立有限政府和市场政府的新理念 ,整体转变政府职能 ,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导向来合理分流、转移人员。  相似文献   

13.
政府作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长期以来,除了争取广大民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在现实中,又存在着政府利益。权力和利益的结合,必然产生腐败。因此,研究政府利益格局的变化和政府职能的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机构改革是对现有权力格局、利益关系和干部人事的调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涉及到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此项任务复杂而艰巨。加之,这次地方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化较大,人员调整较多的一次。因此,在机构改革中。我们必须抓住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调整机构、精简编制这个重点,并及时注意发现和妥善处理改革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做到防患于未然,以保证这次市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5.
错位与复位浅议地方政府行为的调整刘永忠编者的话:政府机构改革是当前改革的重头戏。机构改革不仅仅是量的“消肿”或若干个机构的合并,更重要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政府职能,实现质的飞跃。如何实现这一飞跃?中央党校培训部中青班学员、江苏省镇江市副市长刘...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机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达到了预期目标。包括城市政府在内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使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其中着重把握如下几个环节:一、地方政府职能分析和职能配置政府职能配置合理化是机构改革成功...  相似文献   

17.
钟振 《当代广西》2014,(7):12-13
正与以往改革最大的不同,此次改革将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自上而下开展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大部门制,加快形成精干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入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贯穿于全区中心工作的各个节点。今年2月,我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全面启动。目前,改革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食品药品监管体制调整率先完成;自治区卫生计生委、新闻出  相似文献   

18.
孙奎贞 《新东方》2004,(1):43-45
中国政府正在进行全面的改革,而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说它是核心和重点,是说只有政府的职能转变了,才能推动适应这种职能转变的管理方式、机构、体制、机制的改革,政府的管理方式、机构、体制、机制的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同样,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机构要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就得正确认识和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加快实现政府职能“强化、弱化、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的政府机构设置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3次改革和改革开放后的8次改革。上述政府机构改革虽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着不同的任务和问题而展开的,但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明确政府职能的定位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内容,党的领导是政府机构改革持续深入推进的坚强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引领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价值,赋予地方政府一定限度的机构改革自主权是增强政府机构改革活力的必由之路。在新时代,针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尚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需要通过加强党对政府机构改革的领导、提高政府机构设置的法治化水平、保持政府机构设置的总体稳定性和突出履行公共服务类职能机构的设置等路径来有效提升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推动现代政府治理体系的持续优化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