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和信任,智慧来自人民的探索和创新,政绩来自人民的实践和奋进,脱离人民,犹如鱼儿离开水,无法生存。人民是衣食父母,人民是执政基根,人民是力量的源泉,忘记人民,就是忘记根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满意是工作标准。常想人民所想,常急人民所困。抵住诱惑为民执政,耐住清贫为民波奔。开拓进取创伟业,永远与人民共命运。反腐倡廉诗歌 永远与人民共命运@岳崇 @韩一民~~  相似文献   

2.
人民民主在本质上是人民主体性、统治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的内在统一.人民的主体性是价值性和目标性的,决定人民民主的本质,是民主的核心;统治的合法性是评价性和制度性的,主导着人民民主的形式,是民主的基础;治理的有效性是工具性和实践性的,实现着人民民主的效能,是民主的关键.三者相辅相成,构筑起人民民主的有机体系:人民的主体性是统治合法性和治理有效性的价值基础,统治的合法性是人民主体性和治理有效性的制度基础,治理的有效性是人民主体性和统治合法性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是在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的实践中、在习近平长期基层从政的习惯养成中形成的。权力为人民所有、权力由人民赋予、权力为人民所用、权力为人民谋利、权力由人民监督、权力命运由人民决定构成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权力观内涵的多重维度。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不忘党执政为民的初心和使命;有效防治侵害人民利益的权力腐败行为;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巩固人民权力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内涵,即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利益导向、人民评判标准和人民政治立场;第二,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即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注重利益协调、分配和整合,党员干部要有为民情怀和为民本领。最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为重要的意义,即赢得民心,增强执政党公信力,实现"大团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基本原理,始终坚持把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尊重并发挥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主人"主体、历史主体、价值主体、评判主体的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过程和结果受人民监督和检验,将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自身的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使发展成果不断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过程受人民监督,发展结果由人民检验。  相似文献   

6.
<正>追求人民幸福不仅是一种崇高理想,更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幸福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幸福观,始终把致力于人民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把人民幸福作为革命和执政追求的目标,时刻关注人民幸福,时刻致力于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仅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辉煌历程,而且凸显了这一辉煌历程的主旋律和基本经验:人民至上。人民至上,体现在:紧紧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解放和人民富裕,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取得了三大成就;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团结人民,带领人民,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全部工作出发点、归宿和党的领导的根本目标。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全部目的,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都要按照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制度,落实人民的主人地位,保证人民主人权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新需要、新期待为目标,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作为自己全部工作的最高准则,作为自己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的人民力量观点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指导意义。针对新时代和新的历史条件,习近平同志回顾共产党人的初衷和使命,对人民力量有了新的认识。本文首先追溯习近平同志人民力量观点的理论渊源,然后对人民力量观点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其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包括肯定人民力量、重视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科学的内涵。最后,总结习近平同志人民力量观点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新时期如何看待人民群众力量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探索的政治逻辑是人民自由、人民平等、人民参与以及人民共享。人民自由表现为人民当家作主和民族独立的实现;新中国的建立使得人民平等成为社会共识;改革开放后"三统一"的发展布局则为人民参与提供了完善制度保障;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将人民民主发展推向人民共享的新阶段。未来要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并确保人民民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在国际层面要争取构建人民民主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民主的最新形态。全过程人民民主首先是人民民主,致力于支持和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含着权力和权利两条基本线索,人民群众既可以在政治生活中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也能够在基层社会事务中实现充分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着全过程人民民主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化是我国形成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取得成果最为丰硕的领域之一,保证了人民群众在各项重大决策的出台过程中享有全链条参与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2.
在“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找回治理的“人民性”成为实现城市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聚焦“找回治理的‘人民性’”这一核心议题,系统考察人民建议征集的发展历程、实践创新、价值共创与运行机理。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人民建议征集以“人民性”为根本价值目标,通过汇民智、集民情、惠民生和聚民利四大机制实现了公共价值共创;在实际运作中,人民建议征集以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工具的整体协同体现了治理的“人民性”,即通过政民双向互动的治理理念创新、高效联动的治理制度协同以及技术化和柔性化治理工具的融合运用,使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彰显治理“人民性”的制度保障。人民建议征集研究为“人民城市”和“人民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13.
《求知》2014,(2)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全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治话语体系和《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概念,是在扬弃西方和中国古代"人民"概念原初指涉,借鉴并融合近代西方、日本的"人民"概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概念和人民主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人民"不是一成不变或业已终结的概念,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进程不断向前发展的范畴。要对中国政治制度和目前发展态势做出正确的解读,就必须从发展史的角度,明晰我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人民"概念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柴中达 《求知》2014,(2):36-3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全市政法机关和广大政法干警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市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定不移地做忠诚为民务实清廉的模范。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和鲜明特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既包含了厚植于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的价值底蕴,又凸显了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诉求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评判党的政策思路和执政行为是否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对于在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诸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人民民主进行了新探索和新思考,把人民民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充分结合,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新论断,赋予了人民民主更加丰富的理论意蕴、价值意蕴和政治意蕴。新征程上,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突出人民主体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鲜活动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包括三个重要的论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创造和选择国家制度;先锋队政党是人民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人民群众观的践行需要处理好三个关键问题:人民群众的权利是个体的还是整体的?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是什么?共产党的先锋队领导作用如何体现?党的十九大部署的发展战略既强调了党的领导作用,也充分注意到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让人民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对人民主体性的表达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从制度层面着眼,人民主体性既体现为社会主义制度为作为主体的人民服务的自为性,也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能动性,还体现为作为主体的人民自己支配自己的自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主体性最强有力的制度表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秉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增进人民福祉,接受人民检验,在彰显人民主体性中持续推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政治中的人民不同于西方国家中的人民,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广大群众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形成的整体性质的政治实体。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群众是人民的基本要素,人民是群众的伟大力量得到展现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借助系统化的政治过程塑造出来的。将广大群众塑造成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和中国近现代必须解决的历史任务。人民是根据时代变化而演化得富于活力的政治实体,人民的演化既体现为构成人民的社会力量的调整,又体现为人民内部的支撑结构由单一结构发展为多重结构进而重叠成为复合体。人民是决定当代中国政治的根本力量,中国政治学必须将人民带回研究议程的中心,构建人民政治研究范式。人民政治围绕着人民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重构已经形成多个解释政治的维度,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中的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