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17世纪末沙俄势力逐步向远东扩张,原本天各一方的日本和沙俄开始成为邻国,两国的领土纠纷也由此产生。在两国接触初期,相比于沙俄积极在远东开疆拓土,当时的日本则希望通过"锁国"来防止外来势力的威胁。两种截然不同的外交理念,造成了早期日俄关系中俄罗斯长期处于主动的局面。这种局面真正发生改变,则是在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其外交理念也发生了改变。日本将长远目标瞄准了朝鲜乃至中国,所以急需建立稳定的日俄关系,《库页岛千岛交换条约》正是这种外交理念的产物。然而日本在东亚的扩张也威胁到俄国的利益,最终导致日俄战争的爆发。战后通过《朴茨茅斯条约》的签订,日俄间领土问题暂时告一段落,两国就携手在远东拓展势力范围达成了默契。这种局面直到十月革命的爆发才被打破。随着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两国关系又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欧美帝国主义国家的全球殖民扩张过程中,日本作为唯一摆脱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现代化道路并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的亚洲国家,历来是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对于日本走向近代化道路的研究,一个相当重要的课题就是日本近代国际观与其近代化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本文以18世纪末俄罗斯自千岛群岛南下为背景,从工藤平助及其著作《赤虾夷风说考》入手,尝试对德川后期日本知识分子近代国际观的成因进行分析,进而对日本幕府晚期至明治时期的近代化改革成功之路得出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近代日本在内忧外患之下,维持了两百多年的锁国制度逐渐走向崩溃,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日本的锁国体制的弊端,转而提倡开国贸易,以求发展国内经济,实现国家富强。其中,日本的传统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家就开国贸易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出现了思想争鸣。  相似文献   

4.
佐久间象山是幕末有名的开国论者,其提出的"东洋道德,西洋艺术"反映了当时日本知识分子为应对西方列强势力入侵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学术界有关象山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过探讨象山的学问方式即如何定位朱子学与洋学,开国论形成的原因等方面,来说明他是如何应对这一"外压"的,缺乏对象山为此从经济角度提出的有关措施的实证性研究。本文围绕象山对国内、国外经济状况的认识与主张展开讨论,从而揭示象山经济思想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小林一茶(1763——1827)是日本封建社会末期著名的俳句诗人,在当时的日本诗坛上,他与松尾芭蕉、与谢芜村齐名。在小林一茶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及其它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朴素的语言真实地表现了日本封建社会末期江户时代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民的贫困生活,以写实的手法反映了那个时代劳苦大众的社会处境和思想情绪。与同时代松尾芭蕉的立场、人生观截然不同的是,小林一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幕府统治阶级对广大群众的残酷剥削,揭示出了德川幕府统治在表面繁荣强大的背后所潜伏的各种社会矛盾。因此,小林一茶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写实性,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清政府开始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之初,急需大量具备西学知识结构的新式人才,于是向日本广派留学生.基于当时国情与留学生自身特点,法政科的学习成为不少留日生的选择.留日学生在日学习期间,通过办报、译书等形式,将西方的政治体制、民主自由观念、法制思想等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他们对西方法政思想的宣传活动,在开启国人视野,增强人们法政意识和观念以及推进中国法政体系近代化的进程,发挥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7.
归泳涛 《美国研究》2005,19(4):56-75
赖肖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日本研究的奠基人,并于1961至1966年间担任美国驻日大使。作为肯尼迪政府任命的一位学者大使,他针对当时日本舆论中的反美倾向,积极地在日本开展意识形态外交。本文首先回顾赖肖尔出任驻日大使的历史背景,然后从他建立与日本媒体的密切关系、恢复与日本反对派的接触,以及展开与日本知识分子的近代化论争等方面揭示其对日外交的实质。本文希望通过赖肖尔外交这个案例,反映冷战时期美国对其盟国所实施的意识形态外交,以丰富冷战史和美日关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被誉为“日本的伏尔泰”。“日本之所以能够奇迹般地通过明治维新、借助西方文明迅速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与福泽启蒙思想的巨大促进作用密切相关”犤1犦。“文明史观”犤2犦作为其启蒙思想的主要方面,有其一定的进步性,但特定的历史环境决定了其“文明史观”具有民族主义因素的主要基础。(一)福泽谕吉出身于德川幕府末期中津一个下级武士的家庭,深受封建领主的压迫,深刻体会到了封建制度的反动腐朽,同时又目击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下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受到的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9.
森有礼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日本近代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奠基人。 1847年,他出生在鹿儿岛萨摩藩的一个下级武士家庭。12岁时,入藩校造士馆接受儒学启蒙教育。两年之后,又入开成所(藩的洋学校)改习洋学。此时正值日本迫于欧美列强的压力,放弃闭关锁国政策,走上“开国”之路的阶段。西方列强的奴役和国内新旧势力的纷争,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的明治维新运动,是日本历史上重要事件.当时明治政府的掌权者主要是西南各藩中积极要求打倒幕府的武士阶层知识分子.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民族生存、国家兴亡问题.因而尽快地“富国强兵”是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而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就必须“殖产兴业”,特别是要尽快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舍此别无选择.这种选择恰与幕末以后的一批眼界开阔、积极要求走西方现代化道路启蒙学者的宣传鼓动不谋而合,从而在明治  相似文献   

11.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尚处于近代化的起步阶段.当时的日本,在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过程中,曾提出过“和魂洋才”这一颇有影响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对待西方先进文明的基本态度,以及坚持自己特有民族精神的根本立场,它涉及到近代化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别国与看待本国,以及如何正确对待传统与适应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中也是必然会碰到的.借鉴历史,对今天或许不无裨益;更何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相似文献   

12.
自“海国”思想形成以来,在日本海权思想的发展中,日本学界、战略研究界对东南亚的认知发生了显著变化。东南亚在明治时期被视为日本“潜在的海外殖民地”,在二战时期被视为“大东亚共荣圈”的重点区域,在战后因“南海”战略价值重获重视,到如今被视为日本建立“海洋国家联盟”应当联合的对象以及日本建立地区主导权的重要抓手。在日本海权思想的演进中,其东南亚认知的变迁对日本海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及中日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 华夷观念的形成和中国封建时代 “华尊夷卑”的对外指导思想 “华夷”(“夏夷”)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上古虞夏时代,“夏”与“夷”只是两个表示地域和民族的概念。正如《说文解字》中载:“华,中国之人也”;“夷,东方之人也”。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进入一个华夏族与周边地区的“蛮夷戎狄”等族的民族大融合新时期,“华夷”概念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或文明的内涵。文明程度高的地区,即推行“周礼”的地区,被称为“夏”;文明程度高的族,被称为  相似文献   

14.
刘洋 《日本问题研究》2006,(3):52-55,64
明治维新时代开始后,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强大的特权阶层通过改造纳入到近代化的新体制中。日本在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中完成了对整个社会结构的革命性改组,是其所以能在19世纪的东亚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在这次颇具现代革命性的社会结构重整中,由于明治政府的施政过程中的一些保守色彩,在政治思想、制度的方面,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因素,这为日本近代的畸形发展提供了温床。一、特权体系与明治政府的矛盾当“王政复古”政变成功后,日本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便突现出来。是继续幕藩之治,还是面对亘古未有之变局走一条不同道路?明治…  相似文献   

15.
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上身份等级制度极为森严的时代,武士阶层与其他阶层被有意识地加以区分。然而,阶层认同感并非与生俱来的,为了培养与强化武家子女的阶层意识,江户幕府利用幼年时期的"成长仪式"和少年时期的"教育",无孔不入地展开灌输阶层意识的洗脑工作。武士阶层是江户幕府统治的基础,统治者凭借高明的手段,培养出了大批有着根深蒂固身份意识、自觉维护统治秩序的武士,使得日本在其统治下迎来了二百余年的和平稳定。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国的法律文化一度成为日本所学习的范本,最早的追溯至公元三世纪前期,当时被称为"邪马台国"的日本,已有强制性法律规范。《三国志-魏志》有邪马台国"其法,轻者没其子,重者没其门户"的记载,据推测,这可能源于中国《汉律》和《魏律》的"夷三族"。到日本推古天皇(6世纪末7世纪初)执政的圣德太子深慕中国之灿烂文化遂有"遣唐使"之举,隋炀帝亦遣使来日,于是中、日交通因之盛  相似文献   

17.
十六世纪漳泉贸易港与日本的走私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世纪是中日贸易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由明朝规定的朝贡贸易制度,因不能满足日本方面对中国商品的迫切需求,造成日本各大名、寺社经常为争夺对明朝贡而展开激烈竞争。这种竞争到后来发展成宁波的拼杀事件——“争贡之役”,明朝以此罢市舶,严海禁,断绝与日本的正式贸易。而一些原先以“朝贡”名义来华贸易的日本商人只好转到漳泉沿海一带从事走私贸易,在当地百姓的接济和一些地方豪门望族的勾引下,这种走私贸易越来越猖獗,遂迫使明朝不得不在福建漳州月港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出海贸易,而此后的中日贸易走向已发生变化,成为仅有中国商人载运货物到日本的单向贸易。  相似文献   

18.
农业保护——日本实现贸易自由化的“绊脚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日本的农业保护政策(一)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在其《日本农业保护政策探》一书中,将农业保护政策被定义为“通过政府对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市场的干预来增加农业产出和收入的政策”。其中农业投入品被限制为可在市场交易的“私人物品”,而不包括重要的排灌渠道等众多农民联合使用的“公共物品”。因为公共物品是不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或不能通过市场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日贸易,日本幕府末年业已有之,1871年中日首次立约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时至甲午战争前后,发生了阶段性变化。这是由于1896年《日清通商航海条约》的缔结,日本除了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割地赔款等权益外,在经济上也扩大了对中国的浸透。尤其是日本的棉纺织业,更以棉纱为主,逐渐控制了中国市场。日本对中国试销棉纱始于1889年。初期数量较少,1891年共输出108包计3.2万斤,1894年也不过323万余斤。但甲午战后,日本对华出口量开始激增。1894年——1913年,日本对华出口的棉纱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德川幕府自1603年建立起,较为稳固地统治了日本二百多年。但在进入19世纪的时候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在国外,船坚炮利的欧美资本主义大国急于敲开日本锁国的大门;在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则造就了以商人资本家、下级武士和农民为骨干的幕府反对派。在这种情况之下,德川幕府所采取的一些改良和补求措施已无济于事,终于在1868年1月寿终正寝,取而代之的是以天皇亲政为旗号的明治政府。 一般认为,1872年8月,颁布的《学制》令是明治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开始,也是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的教育改革的开端。众多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法令给予了充分的评价,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1872年8月颁布《学制》已经是明治政府成立的五年多以后(即明治5年),那么,在此之前的明治时代的最初几年中,日本教育的情况如何?当时的情况与1872 年制定《学制》令、建立近代日本国家教育制度有何联系?这类问题至今没有给予充分的注意,显然不利于进一步深入地理解《学制》令的出现,也不利地对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研究。本文试图对《学制》颁布之前的明治初年的教育做出简单的分析评介,以求教于史界同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