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律手段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根本保障□宗先俊于树青在产权问题研究中,依法进行产权界定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对产权依法严格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两条线同时推进”,即通过产权转让,使部分小型国有企业走向“非国有化”,通过股份制...  相似文献   

2.
钟纯 《江西律师》2001,(2):16-17,40
国企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制、产权出售、破产重组、兼并、组建或挂靠企业集团、脱壳经营等限制形式中,国有资产存量由于被无偿转移而减少。国有资产包括国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3.
阳东辉 《法学家》2000,(4):70-74
一、股份制改造不是根治国企“顽症”的良方 综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不论是利润留成,利改税,还是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均未涉及国有企业的产权问题,导致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经营者内部人控制、企业短期行为等诸多病弊。随着党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确立,随着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提出,在1993年《公司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国有企业已经或正在改为股份制企业。总的看,国企改革比较平稳顺利,但在一些地方,由于一些问题处理不当,激化了矛盾,引发群众上访,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稳定。概括起来,企业改制中易激化矛盾的问题有:一是改制操作程序不规范。对于改制工作,上级一般都有文件规定,所有的操作都应按规范的程序进行,但少数国有企业不照章办事,有的搞“暗箱操作”,改制中的一些情况不让职工群众知道;有的搞“家长制”,重大事项包括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不经职代会讨论,领导干部随意决策;有的想方设法打“…  相似文献   

5.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一些国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形式中出现了从承包制向股份制的推进。通过“宪法学”的学习,我认为这是一个有悖于宪法的原则问题,值得商榷。其依据是:第一,宪法第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嗣,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宪法第七条规定:“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营经济的矾固和发展。”这就  相似文献   

6.
全民所有制企业(以下简称“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问题是一个十分疑难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人们对存在在西方已几个世纪且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的股份公司具有不同程度的陌生感,尽管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选择还存在不同看法,争论颇为激烈,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现实: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责任不明、管理机制运行不良、职工积极性难以启动、经济效益难以发挥已经明显地摆在  相似文献   

7.
产权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解决设想王光新,于树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采取了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经营方式等措施,但由于不是建立在产权清晰、产权关系理顺的市场经济“基石”上,国有企业产权虚置,政府和企业之间未能达到责、权、利协调,使法律上...  相似文献   

8.
《法人》2004,(2):20-25
有关国企改制的每一项政策出台,总能牵动众多人的目光。以前,由于国有资产出资人没有完全到位,有关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还不够完善等原因,使我们在国企改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2003年12月15日国资委发布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全过程进行了规范,同时有关国企改革的法规与监管体系的建设也得到逐步完善。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如何充分明确相关主体的利益保护,如何严格遵循相关法规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评估,如何杜绝虚假外资,如何如何遏制逃废银行债务,如何为国有资产流失堵漏?同时,又要实现产权“流转畅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而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多年来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企业的深层次矛盾,大多数国有企业仍然效益低下,无法脱困。笔者从国有企业的产权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国企改革中明晰产权的必要性,并进一步论述了国有企业的产权归属,以求对我国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发展,稍尽绵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 ,从 1978年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开始 ,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试点等不断深化的过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都没有能够解决深层次的矛盾。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出路。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但是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仍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宋才发教授于 1994年以敏锐的眼光对中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着手进行构思和艰苦的探索。历经几年的潜心钻研和实地考察 ,于 1999年 1月…  相似文献   

11.
朱敏  卫祥云 《检察风云》2012,(17):16-18
从中石化天价酒,到中国铁路天价宣传片,国企改革的争议一度甚嚣尘上。而近期浙江、重庆等省市高调“挺私”,且国资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卫生部、银监会等部门也纷纷为落实“新36条”一同打出组合拳,其中“国资14条”规定,民间投资主体可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凡此种种,真的宣告民间资本的春天即将来临?国企改革在新的框架下又重新启动?  相似文献   

12.
国企改革中的人治现象之克服与法人治理机制目标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国企改革中的人治现象与改革目标的差距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法人治理机制,即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所特有的运行机制。其特点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决策的科学与民主。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现代公司以现代国家为缩影”,①分立制衡的法人治理机制反映了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我国原有的国有企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在长期高…  相似文献   

13.
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国有企业改革在进入到制度创新阶段遭遇到的首要难题就是产权不清、所有者不到位,这已成为长期以来制约国企改革的严重障碍。为使国有企业能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必须首先解决产权问题,即建立一个能确保所有者到位、层层监督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针对以往体制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新部署,笔者提出了准确理解新型体制含义、明确新型体制架构原则、完善授权经营制度设计、出台《国有资产管理法》等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具体措施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建中土地使用权的作价入股黄河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建过程中,涉及到国有企业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如何作价入股进入到改建了的公司制企业之中,成为公司财产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此问题加以探讨。一、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形式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建...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企业产权转让将逐渐增多。为了更好地为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企业产权转让行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本文就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合同公证实务作一粗浅探讨。企业产权转让是企业所有权(国有企业的经营权)的有偿转让。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不同,可分为国有企业产权转让、集体企业产权转让、"三资"企业产权转让、股份制企业产权转让、私营企业产权转让;根据产权转让范围不同,可分为整体产权转让和部分产权转让。一、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的几个问题(一)企业产权…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一直是反腐败的薄弱环节,其中,监督机制不健全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何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监督机制,是关系国企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愿接受监督。国有企业改制后,有的国企领导借厂长经理负责制和企业自主经营之名,不愿接受监督,把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视为“碍手碍脚”,把来自上级部门的监督视为“不信任”,仍然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目前,在不少国有企业中,权力仍高度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一肩挑”,花钱“一枝笔”、用人“一句话”、决策“一拍手”的现象比较普…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中国国企产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简要论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由此引出产权研究,并着重论述了产权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与我国国企改革相联系,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我国国企的产权改革要如何进行及如何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务院推出的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相继出台,被称为“国企改革的杀手锏”的“债转股”正式启动尤引人注目。本文试从债转股的可行性以及其实施方案两个角度对“债转股”引发的法律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股权性质论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权性质论辨康德琯一、分歧之所在、背景和蕴含的意义股权性质问题在西方争讼不决已有多年,在中国,尤其是在近年提出试行和推行股份制以来,亦诸说蜂起。西方争论的背景笔者不拟妄断,但在中国,由于股份制是作为理顺企业的产权关系,并使其在产权上真正独立,以把它作...  相似文献   

20.
吕冰心 《法人》2008,(2):33-34
顾雏军的这场审判,对于以“国退民进”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既影响了“国退民进”的改革进程,也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从中点又回到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