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唐炜 《法制与社会》2010,(16):44-4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行政立法已经成为一种各国立法的重要手段,行政立法的目的就是要为人民谋取更大的福利。当前,我国行政立法制度存在民主性不足、透明度不够、构束性不够等问题,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的公众参与制度是使行政立法符合公众利益的关键。本文指出分析和研究我国行政法的立法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公众在行政立法过程的利益表达需要规范性的依据,而且在行政立法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公众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2.
如何看待公证制度的成本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何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原理——成本和效益均衡原理。立法亦是如此。立法成本是指具体立法活动中所耗费的成本即立法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支出,如立法调研、可行性论证、立法规划、起草、修改、审查、通过、颁布等过程中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支出,以及立法后行政机关为实施法规规章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社会为遵守法规规章需要或者可能增加的成本投入。立法效益是指法规规章实施后所产生的符合立法目的的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效果.是法规规章实施所取得的成效与立法成本间的比值.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  相似文献   

3.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立法采用了国务院指导性文件与地方立法先行先试相结合的推进方式。地方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包括政府规章与行政规范性文件两种形式,广泛分布在除西藏外的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地方立法历经十余年探索,逐步完善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五项程序制度,为中央立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立法经验。国务院现已启动《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的立法工作,条例作为规范重大行政决策的基本法应当吸收地方共性规定与成熟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等外部机制,适度规范行政机关之间的内部关系;条例作为中央层面立法,构建程序制度应当使之具有可操作性,避免条例出台后地方仍需大量重复立法细化规则。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立法领域中,公众的参与越来越活跃,但由于传统习俗、社会政策等原因,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制度还有待于完善;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积极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对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依据问题提出完善制度建议,以期为我国的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家黁 《行政与法》2005,60(4):72-75
在西方法治国家,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程度普遍过低,行政民主化进程受到制约,强调公众参与在行政立法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制度改革确保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现行政立法民主化。  相似文献   

6.
公众参与行政立法过程是一种控制行政立法权、保证行政立法合法性的有效手段,同时对我国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阐释了行政立法的内涵,并分析了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理论基础,最后还探讨了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行政立法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由于行政立法立体的多层次性和立法内容的广泛多样性,因而,在实际生活中出现了行政机关所立之法相互矛盾、相互重叠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行政机关超越自己的立法权限进行立法、所立之法和国家的宪法、基本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直接给公民和有关组织的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防止行政机关滥用立法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本文着重从权力机关入手,对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从原因、模式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行政立法监督的完善等几个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晓艳 《法制与社会》2013,(23):165-166
公众参与是构建行政立法正当性的必然要求。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缺陷,行政机关的漠视态度以及我国公众自身的原因,我国公众参与的程度仍然不够。制度的实施需要具有强制性规定的法律。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及参与能力、加大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力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原有的分片分块、各自为政的地方行政立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并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构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立法模式。在行政立法方面,我国上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下有地方规章,而中间的空隙似乎太大。对于经济区域内的共同事项,中央行政立法缺乏针对性,而地方规章的范围又过于局限。有必要在此中间层次上增加一个跨区划的区域行政立法形式。在法制统一的前提下,经授权由相关区划政府的有关人员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组成一个行政立法机构共同制定适用于该区域内各区划的区域性行政立法,这也是新时期条件下发挥地方行政立法积极性、主动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行政立法协作:现实问题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行政立法协作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中地方政府在行政立法领域的协作主要集中于规章冲突的事后解决机制,欠缺规章制定之前的事前协作。对此,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建议性州立法委员会以及州际协定在协调州际立法上所体现出来的协作理念和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区域行政立法协作机制,需要健全行政协议制度、政府间信息公开和交流制度,成立区域行政立法协调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穆中杰 《政法论丛》2006,3(4):17-23
地方立法立项机制就是指立法建议项目由有关主体提议产生,经享有立法规划(计划)编制权的主体在协调有关各方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博弈论证后,决定其是否列入地方立法规划(计划)的带有规律性的运行模式。它具有立项主体的特定性、立项过程的协调性、立项实施的指导性三个特征;其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地方立法立项机制今后还将长期存在,我们可以从十个方面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周训芳  彭钰 《时代法学》2007,5(6):27-32
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已实施18年,其立法理念和价值取向已明显落后于当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践。在《环境保护法》修改过程中,应当对立法目的、立法模式、制度体系等基本问题重新进行定位,使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符合我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际,顺应环境法发展的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13.
商谈民主理论认为社会公众通过协商和对话参与决策能达致在公共问题上的共识并实现民主,同时强调社团等"商谈性配置"的关键作用。结社自由是"商谈性配置"发挥作用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其内涵反映了个人与社团实现该自由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我国目前在社团立法上存在着合法性与正当性方面的不足,因此,应当从转变立法指导思想、明确结社自由的权利属性、完善社团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论行政立法回避制度——兼与杨建顺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立法回避制度做为一种民主立法制度应当在我国行政立法活动中得以全面实施,并且其是提高行政立法质量、增强行政立法法律文件实效之本源。行政立法回避制度之所以能够做为一种民主制度存在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为充分发挥行政立法回避制度的作用,必须从立法上予以完善,明确投标单位、被委托的专家或组织应具备的资质,并走政府规章制定的职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5.
程雁雷  廖伟伟 《法学杂志》2012,33(7):108-11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是由政府的职权与职责、行为及其方式、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等多方面内容综合予以体现的。对政府角色进行定位是教育立法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是教育立法中确定立法的目标、原则、内容时必须涉及的问题。政府角色的转换与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之间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等教育领域中,我国政府正由单纯的管理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治理型政府、责任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等多元角色转换,对此,立法将作出必要的回应:软法与硬法的混合治理、教育行政行为方式多样化与手段柔性化、对行政相对人进行全面救济将是未来教育立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6.
董春华 《时代法学》2011,(5):101-108
1938年《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和1976年《医疗器械法》是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某种程度上,每一部法律的制定都是灾难性事件的杰作。而在立法进程中,立法者都在促进医疗器械安全与鼓励新医疗器械的发展上进行着一种平衡,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在执行这些立法过程中更追求这种平衡。中国医疗器械安全立法及侵权法都忽视了这一点,一味追求对医疗器械生产商和医疗机构课以责任。  相似文献   

17.
从1927年至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立法,试图将教育机构的组织、教育活动、教育管理等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本文中,笔者试图将南京国民政府此期的教育立法放到近代中西方教育法制建设的历史发展中进行考察,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宏观上对南京国民政府教育立法的动因、教育法规体系、教育法的原则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Recent years have seen increasing calls to integrate the public's voice into the parliamentary proces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impact of public reading stage (PRS) on the UK Parliament's scrutiny of a bill. A new stage of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piloted by the House of Commons in February 2013, PRS invited the public to comment on a bill undergoing parliamentary scrutiny (the Children and Families Bill). The PRS was designed to encourage members of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rutiny of legislation through a specially designed forum on parliament's website. Over 1000 comments were submitted. Drawing on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comments given by the public to the bill, complemented by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of parliament, key officials and PRS participants, it was found that although the public reading stage had an impressive response, it failed to make much of a tangible impact on the parliamentary scrutiny of the bill. This was largely due to the choice of bill being used for the pilot and its lack of appropriate integration into the formal legislative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杨炼 《时代法学》2010,8(4):27-32
利益衡量在现代立法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立法的利益衡量是立法者为平衡利益冲突在多元利益主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评价、权衡、选择并进行利益整合的有机统一过程,利益衡量的最终结果是法律规范的产生。立法中的利益衡量包括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再论中医药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在有条不紊的制定中,但中医药基本法立法中出现的问题也折射出了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不足。通过对中医药法立法过程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进一步理顺中医药发展的脉络,为中医药基本法立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