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又命令差人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己买来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们很纳闷,难道官家买的蜡烛不及他自己出钱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里有一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这在许多人眼里看来好像有几分"迂腐",别说是用官烛看半封信,就是一封信、十封信、百封信,也不会有人去"斤斤计较"。因…  相似文献   

2.
偶读史书,看到北宋时期一个州官灭“官烛”的记载:一天晚间,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公函,这位州官猜想一定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便立即叫公差点燃蜡烛,披灯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急忙把官烛吹灭,点上了自己所买的蜡烛,读完了另一半信。公差大为不解:难道公家提供的蜡烛不如州官自己所买的亮吗?后来才知道,州官所看的那封信,后半部谈到了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属私事,不可占用官烛。一根蜡烛,本来微不足道,为官的在这种区区小事上还要公私分开,乍听起来的确有些可笑,但细细思量,倒令人生出  相似文献   

3.
史书上有一则“灭官烛”的故事:一天晚上,差役从京城送来一封公函,州官忙命仆人点燃官家发的蜡烛,披灯阅读。谁知刚读一半,他又急忙吹灭官烛,然后点燃了自家的蜡烛,读完了另一半书信。公差大惑:难道老爷买的蜡烛比官烛亮吗?后来才知道,州官看的后半部分书信,谈到了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占用官烛。读罢,掩卷而思,几多感慨。州官也是一个相当级别的干部,区区一枝官烛,别说在他眼里,就是在普通人眼里,也是微不足道的,但这位州官却如此公私分明。由此,联想到我们当今的干部。应该说,我们党绝大多数干部,他们在其位谋其政尽…  相似文献   

4.
雪夜读闲书,闲书不闲。忽一日,读明代郑渲《昨非庵日纂》记载的李有叔两则故事,引起我极大兴趣。李有叔曾经在京城里做官,后来又到地方当知府。有一次,朝廷派各监察使来视察,李有叔带着下属在城门口迎接。忽听梆声阵阵,吏役禀报:酉时到了。李有叔就吩咐关闭城门。不一会儿,使者就到了,却被挡在城外。李有叔从门缝中对使者说:“酉时关闭城门,这是朝廷的法律。请大人在城外住一宿,明天早上卑职再来恭候您的大驾。”李有叔虽然在地方做官,家属仍然住在京城里。有时京城来的公文到了,李有叔拆开阅读,偶然里面夹有家信时,他就吹熄公家的蜡烛,点上…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被人称为“六一文学”。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才忽然想起还有儿童与为儿童服务的文学,这才有了采访报导儿童文学作家的文章。报刊上有关儿童文学的消息多了起来,这当然是一件大大的好事!但有一个个人不解的现象:明明人家为儿童文学作家,明明为儿童服务、为儿童写作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而我们的记者,总要躲躲闪闪,转弯抹角,说这位作家只是“客串”一下儿童文学,他(她)还有更伟大体面的事要做。好象搞儿童文学委屈了他(她),他(她)是怀着巨大的奉献与牺牲,才“屈尊y不嫁”给儿童文学的。20世纪叨单耗初那一批先是涉…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有个故事:从前,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是南京清凉山举行地藏盛会的日子。这一夜,各家各户都不约而同地搭起桌子,点起香烛,摆下香斗。于是,“从大中桥到清凉山,一条街七八里路,点的像一条银龙,一夜的亮。”人们如此虔诚,是因为“相传地藏菩萨一年到头把眼闭着,只有这夜才睁开,若见满城都摆着香花灯烛,他就只当一年到头全是如此,就喜欢这些人,就肯保佑人”。呜呼!原来满城香花灯烛,都是为了骗“地藏菩萨”的。 读了这段故事,不禁联想到时下的一些检查验收。从某些检查团身上,不难看出“地藏菩萨”的…  相似文献   

7.
“蜡烛”赞     
“干我们这一行的好像蜡烛,照亮了别人的前进道路,却毁灭了自己”。一个学师范的青年这样讲。我认为这是一种怪论。对于这位青年说来,学会了一种专业本领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大好事,倒成了极大的不幸似的。其实,像“蜡烛”又有什么不好?一支小小的蜡烛,它“身”高不满一尺,“命”长不过几小时,可谓平凡而又平凡了。然而,它  相似文献   

8.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从阴沟里放出的冷箭,射向共和国的元帅。 1968年9月18日,被隔离审查的贺龙元帅突然收到“专案组”的一封信,要他交代历史上的所谓“罪行”。这是贺龙身陷囹圄以来向他提的唯一重大“问题”:1933年蒋介石派熊贡卿到湘鄂西,与贺龙怎样谈判的?参加谈判的是哪些人?最后达成什么协议……贺龙一巴掌把信拍在桌子上,吼道:“撞他妈的鬼!人都给我枪毙了,栽脏!完全是栽赃!狗娘养的!”元帅不轻易骂娘,熊熊怒火直往脑门上冲,使他难以自已。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第41回有一个故事:从前,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九,是南京清凉山举行地藏盛会的日子。这一夜,各家各户都不约而同地搭起桌子,点起香烛。于是,从“大中桥到清凉山。一条街有七八里路,变得像一条银龙,一夜的亮”。人们如此虔诚,是因为“人都说地藏菩萨一年到头都把眼睛闭着,只有这一夜才睁开,若见满城都摆着香花灯烛,他就只当一年到头都是如此,就喜欢这些人好善,就肯保佑人”。呜呼!原来满城的香花灯烛,都是骗地藏菩萨的。 读了这则故事,不禁联想到时下的一些检查验收。从某些检查团身上,不难看到“地藏菩萨”的…  相似文献   

10.
“按村民的心思拍板定音”“决策讲民主,办事重民意”,张国华当上村支书不久,就把这句话写在了工作笔记本扉页上。不过,这是碰过“钉子”后,他用心琢磨出来的。1989年秋后,刚当书记的张国华,急于为群众办几件实事。他看到村北与邻村搭界的一片地长年浇不上“引...  相似文献   

11.
主动让房间     
1949年,陈毅作为上海市长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因住房紧张,主动把北京饭店的房间让给傅作义,自己住进了陈旧的小平房。对这件事,上海部队议论纷纷,说什么:“对这些大战犯不杀就便宜他们了,凭什么腾房子”,陈毅听到后十分生气,在一次会议上说开了:“同志们,我的老兄老弟们,要我陈毅怎么讲你们才懂啊!我陈毅不住北京饭店,照样上班,照样骂人!他可不一样了!你们知道不知道,傅先生到电台讲了半个小时话,长江那边就起义2个军,为我们减少了很大伤亡!让傅先生住了北京饭店,他就会感到共产党是真心要朋友的。”陈毅随后心…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的书信中,有一封是1936年8月18日给王正朔的,信中说已收到他14日的来信“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这些拓片拓的都是河南南阳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不过因为水患,南阳北关魏公桥的桥基石刻未能拓出,鲁迅于是嘱他“于水消后拓出,迟团无妨也”,鲁迅太喜欢这些文物拓片了。这封信,鲁迅用的是“周工材”这个名字,因为他的名字“鲁迅”在国民党“文化围剿”中是很犯忌的,而鲁迅原名就是“周豫才”,他取了谐音来保障书信的平安传达。鲁迅夙喜古代美术,曾倾力于搜集和整理,他编有《汉画像》的图集,可惜在他生前未能问世,只是…  相似文献   

13.
汽车公德     
陈建功 《新湘评论》2013,(18):14-15
我应该算是醉心于“自驾”的。也因为这痴迷,年届花甲,便放出狠话——离任后立即驾车游遍全国!令人惭愧的是,离任已久,所谓“游遍全国”,不过“图”上谈兵,最远的,也就是从北京驾车到过大同一次而已。当然也有可堪“吹嘘”的,就是前年夏末,应女儿之邀,和她小两口儿开着一辆老旧的“别克”,从西部的旧金山,开到了东部的纽黑文,算是把美国横穿过了一回。我虽老矣,揣个驾驶证件,在两个年轻人的陪伴下,轮换驾车驱驰,也算不上什么“壮举”。不过,毕竟和以往的访问有所不同,新鲜的感受还是不少的。有些感受,当时倒记了下来,也有一些,似乎被生活的纷繁掩盖了。直到不久前惊闻国内几起恶性交通事故,在美国的驾车感受,才忽然被唤醒了过来。  相似文献   

14.
“红颜”也者,褒词有之,贬词亦有之。“红颜知己”,何等温馨!“红颜祸水”,又何等可憎!看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女人无罪,红颜其罪,于是就引出了本文的题目。明末叛将吴三桂,史书上说他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意思说他本来是准备要归顺李自成的,因为李自成的大将霸占了他的“红颜知己”陈圆圆,于是,一怒之下,改降大清,成为引清兵入关的鹰犬走狗。照此看来,陈圆圆似乎成了亡明灭顺的“红颜祸水”,而吴三桂反倒是投降有理了。其实,这不过是“小说家”们的“戏说”而已。吴三桂本来就是一个首鼠两端的奸佞之徒。他卖身求荣…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数。”这是山东省临沂市沈泉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廷江的肺腑之言。王廷江,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他帮助集体、乡亲致富的事迹早已在神州大地不胫而走,江泽民同志曾热情称赞他“了不起!”“不简单!”“好样的!”请看王廷江的“不简单!”他把600万元的个人资产无偿献给了村集体;他率领全村老少苦干实干,在短短6年里,使全村人均收入由300元增加到6000元;他对集体,对他人慷慨大方,对自己却十分节俭,每次出差,不是带些煎饼、咸菜、方便面,就是找个小饭店买碗面条或几个包子充饥;为了使乡亲们早日住上…  相似文献   

16.
特别信使1937年9月2日晚,大余县彭坑周篮嫂家后山的一座棚子里,陈毅在昏暗的桐油灯下写信,写完后将信叠好,装进一个用当地土纸糊成的信封,又提笔在信封上写上“送交大余县政府彭育英县长亲启”几个字。写毕,他转身喊道:“聋枯!”“到!”随着一声清亮的声音,一个只有十五六岁、满脸稚气的小游击队员钻进棚子,站在陈毅面前,他叫潘益明,绰号“聋粘”,是陈毅的警卫员。一聋枯,你今天将这封信送到大余县政府去吧!”陈毅说。‘哦?”聋拍一听,吓了一跳,脸立刻红了起来,瞪着大眼睛望着陈毅,又低下头不知所措地摆弄着持在腰间的…  相似文献   

17.
梁兴民  王焯 《党史纵横》2009,(10):50-53
庐山会议之后,彭德怀被免去了国防部长的职务。这对于像他这样有着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来说。无疑是一个沉痛的打击。罢官之后。彭德怀曾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具体谈了他今后的打算:“准备读点马列主义的书,作些社会调查,自食其力地参加一些生产劳动。”也就在这一年,彭德怀举家落户到北京西郊挂甲屯吴家花园。传说《杨家将》中的杨六郎在北征辽国时,曾在这里解甲休息过。所以这个地方从此得名“挂甲屯”。  相似文献   

18.
正为什么是“官家主义”?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他一个人当了大老板,然后建立上市公司。秦始皇建的这个官僚帝国叫什么名字?我给他起的名字就是“官家主义”。“官家主义”,以前的常规叫法是封建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是地主剥削农民,上层建筑有个皇帝,他是最大的地主。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也知道秦始皇废封建,立郡县,  相似文献   

19.
<正>每年我要读三五十本书,这既是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是内心中升腾出的“欲望”。这种“欲望”不像培根说的那样,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才、足以长才……其目的更简单,就是想找到书中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相合的地方。每当被优秀的作者和书籍启发,并激发出自己内心的朦胧想法,就会忍不住惊呼一声:真是这样!上初中、高中时喜读小说。  相似文献   

20.
日一夫 《新湘评论》2009,(11):55-55
毛泽东:不动笔墨不看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是毛泽东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之一。几十年来,他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上写上许多批语。有时还把书、文中精当的章节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有的书他反复读过多次,每读一次就用一种颜色的笔在上面加一次圈点、勾画,作一次批语。在抗日战争的戎马倥偬中,毛泽东尽管工作繁忙,仍然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争分夺秒地阅读,批注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刊。单是其中《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一书,他就在1936年11月至次年4月间阅读了该书的两个版本,在书上写了近13000字的批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