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与传统儒家在佛学观上有很大的差异,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唐君毅、牟宗三对佛教的看法也有区别。唐君毅对佛教中国化非常赞赏,而牟宗三则否定有所谓佛教的中国化。唐君毅对华严宗极其钟情,而牟宗三对天台宗非常喜好。唐、牟虽然都能对佛教持一种同情的了解,都否认佛教对宋明理学有实质性的影响,但佛教在二人的思想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唐君毅、牟宗三的佛学观,代表了现代新儒家对佛教的消化、吸收和融会,体现着佛教在现代新儒家思想创造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浩 《学理论》2012,(3):8-9
哲学"演讲录"与哲学著书从形式上看有很大不同,这其中涉及思想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问题。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哲学"演讲录"为对象,力图从对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的研究中探究哲学思想,尤其是现代性背景之下的中国哲学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并通过对"演讲录"的研究,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体系作出相应的补充与梳理。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心学既是对儒学既有传统的继承,也是在西方本体论指导下的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牟宗三依托陆王心学建立起自己的道德形上学,其关键在于强调人的道德实践与天(即无限)的关系,使儒家道德实践具备普世意义和开放性的姿态。但是牟宗三哲学是时代在思想中的反映,因此无法充当时代的先导。这种企图和努力是其陷入困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于媛 《学理论》2010,(15):145-145
立足回归古代注疏,对《礼记·孔子闲居》中"五至"的内容及其关系展开简要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礼乐之原"的含义,最终得出结论:仁(礼乐之原)→志("五至"核心)→诗、礼、乐、哀(体)→三无(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8,(10)
宋明理学在六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牟宗三又把宋明理学分为三系即程颐、朱熹系,陆九渊、王阳明系,胡宏、刘宗周系。牟宗三对宋明理学的诠释,给了我们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理解宋明理学。对于宋明理学的新解读,给现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李雄燕 《学理论》2010,(18):180-181
陈景元认为"道"是"气""象""有""无"的统一,是生命的律动。"道"本身又是生化生命之源。他认为,要获得长生久视,必须通过虚静,以修道证道。  相似文献   

7.
乔娜  任龙 《学理论》2009,(25):173-174
墨家思想在春秋战国之际与儒家思想并称为当时的"显学"。墨子提出的"兼爱"、"修身"、"三表"等思想对当代领导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所谓"兼爱"是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所谓"修身"是指"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所谓"三表"是指"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这些思想都对于当今领导者的为人、为官、决策等工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追寻幸福既是任何一个有理性的人的自然倾向,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对于幸福概念的探讨,可以从个体、社会和历史三个维度来展开。一、幸福的个体之维德国哲学家康德曾在《实践理性批判》里对"幸福"有一个简短的概括,他认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对于不断伴随着他的整个存在的那种生命快意的意识,就是幸福。"从康德的话语可以看出他对"幸福"的概括乃是立足于个人的生命体验。的确,对于现实中的任何个体而言,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12,(10):56-56
[蓝精灵体]2011年夏天,电影《蓝精灵》的片尾曲《蓝精灵之歌》诱发的"蓝精灵体"开始爆红网络,铺天盖地的版本倾诉着各行各业的心酸悲苦,俗称"卖萌晒苦体"。例文:在那山的这边海的那边有一群程序员,他们既老实又腼腆,他们聪明但没钱。他们一天到晚坐在那里熬夜写软件,如果饿了就咬一口方便面!  相似文献   

10.
"天人关系"是孟、荀共同关心的话题,孟子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天"是至善的,为"人性善"的终极担保;荀子提出了"天人之分"基础上的"天人合一",力主"天"指自然界,并不关涉人性之善恶。孟、荀共同关注的重点是"人",孟子从内在超越和可能性视角认为人性可能为善;荀子则从现实性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人"之恶与伪进行了逻辑推演。孟、荀对"天"和"人"的互补性诠释,丰富完善了儒家人性观。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一个需要正确估量和认真对待的现实课题福建省委党校肖文涛贫富差距扩大化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调整的必然产物,也是当前引人注目的一大社会现象。对此,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坚持"贫富差距在合理范围内"者有之,认为"贫富差距悬殊"者有之,扬言"贫...  相似文献   

12.
王乾荣 《民主》2010,(12):49-49
孟子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乐取于人言以为善。"亚圣的这些话,是赞赏三位历史名人的——他们都能闻过则喜,改正错误,汲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一般俗人,很多情况下奉行"被毁则报,被誉则默"信条——这被鲁迅说成是"人情之常"。当然"毁人"过分了一些,被毁者"报"之,难免。  相似文献   

13.
杜霞 《学理论》2013,(18):47-48,75
近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中西体用"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无论是"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还是"综合创新"之论,不但没有缓解中国人在应对外来文化、思维方式时的局促和紧张,反而随着讨论的深入越加使得问题呈现出复杂的面相。力图以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为例,指明这些思潮背后蕴含着一条共同的思想逻辑,不破除这样的思想方式,中西体用总也争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现代化特征突出地体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接轨上,中国文化现代化自鸦片战争直至五四运动,一直存在着贬斥传统文化,过于崇尚西方文化的心态.而牟宗三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客观冷静直面本质的心态,即文化现代化建设应当坚持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在文化现代化建设中起到的核心和支撑作用,同时批判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在立足自身基础上开出创新的形态和内涵.牟宗三提出要从道德理性中"自我坎陷"出民主与科学的文化现代化形态,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但同时也因其"道德理性本位主义"的特点,使之理论呈现出局限性和不足.但无论是其理论的积极贡献,还是局限不足,都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生平事迹综合分析,以及将17位湘籍"奉献中国"人物与其他76位非湘籍个体"奉献中国"人物比较分析,认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是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的超然境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是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的崇高风范;百折不挠的求是精神是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精神品质的价值归依。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民族复兴征程中,必须继承和发扬湘籍"奉献中国"人物的精神品质,将其化作报国之志、效国之力、强国之策。  相似文献   

16.
各地学会动态5月15日,江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江西省公安专科学校举办了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政治稳定"为主题的研讨会。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魏星河胡圣礼)6月7日,陕西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在陕西省委党校召开"社...  相似文献   

17.
陈娟 《学理论》2010,(17):102-103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亚力士多德,"一"字不仅做为数量词在诸多哲学著作中出现。同时,"一"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从柏拉图的"一"与"多"到亚力士多德的"各自成‘一’并成‘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51);从《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到《庄子》的"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一"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其意义是什么,经历了样的历史变迁?本文拟沿着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的脉络,通过对春秋以来老子、庄子几位主要哲学家及其著作的考证与分析,梳理"一"的哲学范畴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何丽艳  江萍 《学理论》2009,(28):143-145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心之官则思"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们对"思"之内涵理解主要有"理性认识"与"价值内省"两种面向。但就孟子思想的整体精神气质而言,其"去蔽明德"与"有所得"的内涵规定具有丰富的道德意蕴,其择大体、通天人的道德作用推动着儒家德性之知向形上层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政论坛》2014,(20):23-23
什么是中国人所推崇的意境呢?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的交融渗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在有造化,内心有源头,只有主客观交融在一起,才能称为意境。国学大家王国维认为,意境可以以我观物,处处皆著我之色彩;也可以以物观我,让自己融入自然。这种意趣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如果不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我们又如何能够懂得呢?在山水美学上,讲究三个必备条件,即所至、所赏、所感。第一步是自己必须身处山水之中,第二步是用你的眼睛和心灵去观赏,  相似文献   

20.
徐鹏彬 《学理论》2010,(25):280-281
学生干部在"学生"和"干部"转换之间犹如水的三种境界"冰、水、雾",工作中表现为坚强,犹如"冰"之坚硬,服务同学中表现为无私,犹如"水"之给予,参与中表现为融入,犹如"雾"之宽容。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学生干部,学习优秀和工作能力两者才能相得益彰的,并在角色转化中锻炼自我、服务同学,做学习上的精英,工作中的能手,切实践行和发挥好学生干部在学生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