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在构筑人才高地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国际人才高地建设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外延深化,也是地方人才战略的积极举措,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布局,应该围绕全球战略、国家战略和区域战略而协调展开。也就是说,一要体现全球战略的深化,拓展国际人才竞争和合作中的国家利益和上海利益;二要体现国家战略的具体化,深入贯彻落实相关国家政策;三要体现区域战略的强化,引领和支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许静 《学理论》2013,(29):28-29
台湾一直是美国亚太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调整亚太战略,将其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的重点转向东亚地区,台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美国对待台湾问题的根本政策目标是维持海峡两岸的分裂局面,使两岸保持不独不统的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安全利益。  相似文献   

3.
海湾战争对美国在新形势下进行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调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美国全球战略和军事战略重大调整的催化剂。这种调整体现在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发展,防务的侧重点有了新的变化:由重点对付苏联的全球挑战转向突出针对重大地区性局部冲突、由以欧洲作为防务计划的中心转向更多地考虑第三世界多事地区。 早在80年代中期,里根政府就曾预言90年代对美最现实的威胁将主要来自地区性冲突。80年代  相似文献   

4.
姜红  吕耀东 《党政论坛》2010,(22):48-48
几本新政府外交理念主要调整为:放弃“平衡外交”,借美国全球战略东移亚太,修复、强化日美关系;以“道歉外交”,“战略阵地利用日韩关系”,加强“日韩信赖关系”为亚洲外交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黄蕾  黄焕山 《学理论》2009,(17):211-213
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不是高职院校数量的扩张,而应是由层次性发展转向类型性发展;由理论性发展转向应用性发展;由批次性发展转向大众性(普及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家、战略家的邓小平 ,始终有着敏锐的全球战略眼光 ,善于从全局、战略高度分析形势 ,把握格局 ,顺应潮流 ,作出决断。在《邓小平文选》中多次讲到战略问题 ,用战略眼光视察和分析问题。据简略统计 ,在《邓小平文选》、《邓小平思想年谱》中 ,使用“战略”、“全球战略”、“国际战略”多达14 0余次。这些概念的运用都反映出邓小平坚持全球战略的新思维 ,分析和思考国际重大问题。从“全球战略”的高度分析思考国际问题 ,是邓小平的一贯指导思想。他在分析强调中美关系问题时就 9次使用了“全球战略”这个概念。从全球战略出发 ,不仅…  相似文献   

7.
山民 《瞭望》2001,(18)
从1990年到2000年的周年,是美国对华战略试探、考验和压制的10年;到目前,美国新的对华安全战略已渐露端倪。 苏联瓦解和冷战结束后,彻底改变了关国的全球战略地位,自恃占尽天时、地利的关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了从对华“怀柔”向对华“促变”的政策转变。关国的决策者以为:世界局势剧变导致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马上会波及中国。于是,1990年,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国家安全委员会协调、联邦政府认可的关国对华安全战略框架出笼。在多达10余条的战略原则中,美国当局确认了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贸易、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美国新的全球战略结构的雏形已浮出水面:以中东—中亚为其全球战略中枢,可以左右呼应西欧/东欧—东亚/亚太的战略两翼;以反恐为目前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可以兼顾未来世界范围内其他地区可能发生的局部冲突;以对所谓“不稳定弧形地带”的战略控制,带动其对全球战略格局控制;以对石油-天然气富集地区暨生产区域以及重要国际通道的战略控制,实现其在新世纪全球资源冲突中处于有利的、制控性的战略位置。在目前世界上尚无其他能与之相  相似文献   

9.
对外开放是中国处理与世界关系的核心战略,它实质性地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成为中国正在开创的和平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战略目标是从开放型大国到开放型强国,应当更加明确把全面开放作为21世纪的基本国策;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布局应围绕国家战略、地区战略和全球战略的平衡协调展开,具体内容包括:优化国家战略,完善国内开放布局;深化全球战略,拓展国家战略利益;强化地区战略、主导地区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日益临近之际,美国正在预谋下个世纪的全球安全战略,在这一战略中,美国首先构筑以本土为中心,向欧、亚和欧亚边缘地区辐射的全球安全网络。在这个安全网络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美国本土的安全。为此,美国提出在本土建立和发展“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安全网络的三个辐射区是欧洲、亚洲和中东。欧洲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支柱和重点地区。为此美国打算建设“马歇尔欧洲”,这有三个关键;一是北约,美国全球安全战略轨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二是北约东扩和“和平伙伴计划”,使中欧和东欧国家加入整个欧洲的安全结构;三是…  相似文献   

11.
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经济崛起的速度加快,美国全球战略中削弱和抑制中国的因素将更多地转向经贸领 域。中美两国之间发生的贸易争端是不可避免的,今后还会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陈向阳 《党政论坛》2010,(20):19-19
近来,美国加紧调整全球战略,加快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地缘重心”东移亚太,多极化进程明显加快,中国加速崛起,中美力量对比及对亚洲的影响力“美消中长”,美国亦将“战略重心”东移亚太,中美互动聚焦亚洲,“中美如何在亚洲共处”已成当今国际关系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占整个苏联历史的近四分之一。这一时期苏联的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军事实力足以与美国平起平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超级大国。这一时期也是苏联高度集权的传统模式再完备的时期,同时也是苏联改革的要求非常迫切和时机更为成熟的时期。苏联外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外交与苏联的兴亡有直接的关系,值得认真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对外战略分全球战略和地区战略。全球战略是争夺世界霸权、争取世界超级大国地位。苏美关系是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可以说苏联…  相似文献   

14.
赵剑  罗雄飞 《理论导刊》2005,(11):94-97
"9·11"事件后,美国大致完成了后冷战时期全球战略的调整过程.支配战略"弧形地带","整合"世界,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美国新全球战略的基本目标.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美国新全球战略的推行,美国与"老欧洲"之间的传统盟友关系的基础相对削弱,彼此间战略利益的冲突则有所加剧,它们的同盟关系因此有可能松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共同的价值观,以及欧洲内部的主导权之争,美国与"老欧洲"的关系仍将以相互合作为主轴.  相似文献   

15.
新军事变革带动美战略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显示出鲜明的新军事变革的特征,也显现出了其背后掩藏着的深远战略动机。  相似文献   

16.
由关注贸易顺差转向贸易平衡,由关注贸易额转向提高竞争力,这是贸易由“大”转“强”的必经之路。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的外贸长期维持粗放式增长,虽然贸易数额巨大,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外贸战略潜在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下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和思想理论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差异性社会状态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三个范式的转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范式由以往权威主体转向人民大众主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范式由以往宏大叙事转向现实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场域范式由以往主观灌输场域转向客观现实生活场域。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发展进程呈现出如下主要趋势: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高度一体化转向适度分离;二、政府权力从中央高度集权转向寻求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相互协调;三、政治权威从神圣化转向世俗化;四、政治决策从注重经验转向注重科学;五、社会控制从以行政权力为主转向寻求以法律控制为主;六、对权力主体从强调总结自律转向注重制度约束;七、政治文化从群众文化开始转向全民文化;八、政治参与以动型转向自主型;九、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从追求激进转向寻求渐进;十、对外关系从实行闭关自守政策转向全面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9.
《求知》2009,(9):46-46
石油储备政策。石油的战略储备是目本的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先后制定了《石油储备法》和《天然气储备法》,建立了战略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制度,并通过立法强制国家和企业进行储备。日本的石油储备有民间和政府两个主体。国家石油储备由政府直接控制.储备方式为国家储备基地以及从民间租用储库。民间储备并没有将生产性库存和义务储备截然分开.只要求量,  相似文献   

20.
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后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2010年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以成为定局。这是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经济改革的中国模式的成功。这也意味着进入了建设经济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需要有世界经济大国的创新思维,从而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上由跟随战略转向领先战略。二是参与全球化经济逐步由外围转向中心。三是经济发展的主推动力由开放提升为创新,从而在科技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实现新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