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宗周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奏疏是刘宗周政治思想的基本文献,然而目前宗周学研究并未展开对宗周奏疏的专门考察。回到宗周的奏疏,通过对文字内容的梳理分类,以及相应奏章数量的比较,呈现了宗周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于治道建言,以及将治道归本于皇帝的治心。将宗周奏疏撰写时间与其理学思想形成时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宗周的政治主张与理学思想的进展是同步调的。  相似文献   

2.
明季东林党人提出的"君臣分治"主张,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议题,研究者们认为,刘宗周是东林"君臣分治"主张的代表,然而,对刘宗周政治思想的研究较少,更缺乏对刘宗周奏疏等政治文献的第一手材料的考察。这就有必要回到刘宗周的奏疏,以文献为依据,考析其君臣分治思想的脉络,厘清其分治理念提出的时间与表述方式,以及其将分治理念上升为政治纲领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华"治道"之核心,是"礼治".而"礼治"并非一种单独"治道",它只是"天治"、"君治"、"民治"三种"治道"之循环.三种"治道"循环相济相生、相制相克,就是所谓"礼治".三种"治道"之循环,由六大核心理念支撑:天下主义、和而不同、广土众民、兴灭断绝、执两用中、返本开新.其中"天下主义"与"和而不同"偏向"天治"一方面;"广土众民"与"兴灭断绝"偏向"君治"一方面;"执两用中"与"返本开新"偏向"民治"一方面."天下主义"对治"民族-国家主义","和而不同"对治"同而不和","广土众民"对治"小国寡民","兴灭继绝"对治"殖民主义","执两用中"对治"单边主义","返本开新"对治"弱肉强食".前六大理念,共同指向"王道";后六大理念,共同指向"霸道"."民族文化"之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核心理念"之复兴、古老"王道"之复兴.  相似文献   

4.
廉政思想是毛泽东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发展,在流的方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传统治道精萃的互相结合;在源的方面,恰是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需要与总结,可以这样说,它既源于历史和现实,又高于历史和现实,从而具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意义和更深刻的指导意义,今天,为着一个宏伟事业的需要,我们正在开展反腐败斗争,重温毛泽东的廉政思想,是很有意义的. (一) 毛泽东廉政思想高于前人的基本点,在于人民性.从治道的目的看,廉政的功利在于治天下.然而,一样是治天下,由于政权的本质不一样,以前的论述与践履都是围绕着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  相似文献   

5.
严复译《法意》,彰显了其以“治”为中心的政治问题意识。通过对《法意》的政治的翻译,展示了从治道到治制再到治术的关于“治”的思想脉络;通过宪政社会的社会形态、制度法理及其历史成因与西方社会作为对比,来说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特点及其根源,并且为中国走出中世纪规划出一条自以为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治道变革:90年代西方政府发展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道,介于政治与行政之间,尤其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治道变革是90年代世界各国政府发展的基本方向。本文将以《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一书为背景,概括、分析西方政府治道变革三个主题的理论背景及其实践进程:政府与市场的选择、重塑与重理的重奏以及政治与行政的调整。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依然在进行之中,到目前为止,应该说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更多地了解西方国家政府治道变革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中国政府的改革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3,(36)
二程学说之间有着共同开创、不断发扬的前仆后继关系,程颐后来建立的理学体系实为对程颢未竟事业的推进与完善。程颐区分性、气,提出"性即理",既内含性、气,又以心、性、情三者为一,给理的认知提供了本体依据。从而明确论述了在程颢那里"不容说"的天命之性,为之找到本体的挂搭处。而"涵养须用敬",格物之初需要人心有意为之的观点,也使程颐的工夫论克服了"生之谓性"与天命之性的矛盾,为理的认知找到了现实的可下手处,在理学体系上较程颢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8.
何静 《理论导刊》2007,(7):104-106
王阳明摒弃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在继承陆学的心本论和工夫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缜密的心学体系,从而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1,(2)
"絜矩之道"是儒家倡导的最高治道,是古代中国政治智慧的结晶。"絜矩之道"虽然对今天的人而言比较陌生,但它绝非一个丧失价值的概念,反而,今天对它的历史意涵进行厘清,能更好地彰显出它对当今中国治道极具现实意义的概念涵摄力。"絜矩之道"能使中国治道智慧的"本来"与"未来"获得新的连接,达成时代的贯通。对矩之义的开新与领会,能焕发中国治道的优秀精神传统,厚植执政者群体治国理政的现代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韩诗外传》的政治想象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立军 《理论探索》2007,3(3):129-131
在儒家学说中,通过“政治想象”提升现实政治水平,是其鲜明特征,这在《韩诗外传》中得到了突出体现。在“道”与“政”的关系上,《韩诗外传》将“道”等同于“政道”,主张“良好政治”。在“教”与“礼教”之间,《韩诗外传》倡导以“教”为本,重仁义尔后施“礼”治。对《韩诗外传》的“政治想象”,应坚持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并植入现代性的大视野,作出理性地分析,使之走出纯“政治想象”,走向现实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人对于中国政治体系的概括判定受到了西方民主政体论的支配性影响,而治体论作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相应提供了一个切实厚重的反思性理论视野。这个传统经历发端、成长、成熟与中落,从汉初贾谊到晚清《皇清经世文编》,深刻影响了大一统郡县制国家的思想和政制实践。治道、治法和治人是其理论三要素,并衍生出多样形态,显示出实践者本位的思考视角,在治理体系上形成了任人、任法、任礼等类型划分。治体论在"内圣外王"等流行论说之外指出理解传统秩序思维的体系性理路,同时为反思现代政体论的缺陷开启了丰富且更为完备的宪制论资源。  相似文献   

12.
坚持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的政治主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廉洁政治建设,这符合人民的期盼,时代的发展需要,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廉洁政治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认为公众参与是廉洁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老子政治思想的内容可以围绕"治人者与治于人者"这一政治关系加以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老子政治思想的主题,从而克服以往老子政治思想的内容的片面概括以及对其主题的偏颇定性。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1)
在兼山学派中,唯有黎立武对《大学》思想做了系统的阐发,这对于我们了解兼山学派与《大学》思想皆有重大价值。黎立武的《大学》思想体现着"三纲领"的一贯性与"八条目"的一贯性,二者相互统一,将《大学》整体思想一贯于《周易》之"艮"。以"艮"立说是兼山学派的典型特点。黎立武通过"艮"阐述了"诚""止"二理,深发了《大学》的工夫意涵,由此开启了主体的天人合一之道。  相似文献   

15.
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体现在: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对经济具有反作用。通过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可以分析一个国家国内的政策和国际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的政治制度是其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必需的保障,同时国家政策的制定则可以为经济的发展规划提供蓝图,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切的可能性。国际关系则是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大背景,影响着国家之间经济合作发展的方向,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政治关系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家贸易经济发展中。  相似文献   

16.
杨光斌 《政治学研究》2023,(5):154-168+211
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现的紧张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外源性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政治学的传统的“三大方法”致力于“求变”:制度主义方法论和理性选择主义方法论塑造的史观试图改变“中国性”,阶级分析方法论起到拯救中国的作用但因放大其冲突论而曾招致政治动荡。“中国之治”是固本革新的产物,如何解释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政治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主张在“找回阶级分析”并弘扬其整合性功能的同时,发掘基于中国历史文明和政治实践的“中国性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以此在研究重大议程中重塑史观,回归政治学的“求治”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来,中国政治学学科与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之间一直存在或隐或现的紧张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学方法论具有塑造史观的功能,而外源性史观与具有高度历史连续性的中国政治之间存在着内在张力。政治学的传统的“三大方法”致力于“求变”:制度主义方法论和理性选择主义方法论塑造的史观试图改变“中国性”,阶级分析方法论起到拯救中国的作用但因放大其冲突论而曾招致政治动荡。“中国之治”是固本革新的产物,如何解释这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政治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主张在“找回阶级分析”并弘扬其整合性功能的同时,发掘基于中国历史文明和政治实践的“中国性方法”的历史政治学,以此在研究重大议程中重塑史观,回归政治学的“求治”之道。  相似文献   

18.
《黄帝四经》作为先秦黄老之学的经典著作,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宏博的智识气度对先秦传统文化进行了整合,尤其是道、儒、法三家,凝结成"隆礼重法""法主礼辅"的治道精神。《黄帝四经》的基调是法治,"案(按)法而治"是其主旨。《黄帝四经》"案(按)法而治"的思想可分为三个层次:自然法、风俗习惯和人定法,分别阐释了其法治道性、德性和法性的内涵,三者构成《黄帝四经》逻辑清晰的分层理论体系,展示了较为成熟的法律理论基础,其对当代法治中国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月玲  王秀阁 《理论导刊》2012,(8):42-43,4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矛盾运动及外部环境不断变迁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二者共同作用的逻辑进程。至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经历了从"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向"人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这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转换,尽管是为了克服与之对应的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而建立的,然而其本身却又陷入新的困境而受到不同的批判和挑战。科学实践观研究范式,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扬弃"社会哲学研究范式"和"人学研究范式"利弊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于东超 《学理论》2011,(28):48-49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闻名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重大的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以"仁""、礼"为中心内容的规范和治术,突出道德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孔子所表达的理想在现今也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