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苟玉涵 《学理论》2014,(1):104-107
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在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幸福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总体评价,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的体现。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和物欲的急剧膨胀,当下的人们越来越感到迷茫。大学生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正确的幸福观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树立更为坚定的人生意义,相反,常将"郁闷"挂于嘴边,将"空虚"表现为常态,幸福观显露出的缺陷与不足,实在令人担忧。以广西大学学生为例,通过对大学生幸福观情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幸福观,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为他们寻找自己的幸福之路找到一个突破口、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人们美好的向往,是人生中永恒不变的主题。[1]幸福观的培育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幸福观、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依据。首先,以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内涵为基础,并探讨其意义;其次,总结了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升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四方面路径。  相似文献   

3.
吴海燕 《学理论》2013,(32):384-385,39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建设"幸福中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大学生在幸福观方面存在着对幸福内涵的理解有失偏颇,缺乏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需要以社会实践为依托,通过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来提升大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赵青法 《学理论》2013,(12):45-46
你幸福吗?什么是幸福?如何对待幸福?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社会人们聚焦的热点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虽然产生于古希腊,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道德资源的文明古国,仍然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优秀道德文化理论资源。阐述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内涵及其实现幸福的中道原则,对比了我国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不同层面的理解。提出应该借鉴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优点,结合我国现状,塑造中国和谐社会下的幸福观,即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的幸福观;个人、家庭、社会幸福统一的幸福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5.
关于"幸福"的中西方哲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幸福的探讨最早源于哲学领域.在西方哲学视阈下,幸福观按不同时期和内涵分为感性主义幸福观、理性主义幸福现、基督教幸福观.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儒家、道家以及后来引入的佛教分别提出了儒家幸福观、道家幸福观和佛教幸福观.对比中西方幸福论的发展与异同,追根溯源寻找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时幸福的认识历程,将有利于我们全面深入理解幸福.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4)
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总体较高,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家庭、道德、金钱、个人奋斗等要素。他们的幸福观受到了宗教信仰、人际交往、教育、社会不良价值观、对幸福的认知误区等因素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甘肃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确立,促进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与认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幸福的情感体验是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幸福观是主体基于"幸福"问题而形成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伴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冲突,主流幸福观导向出现偏差和缺位,主体幸福观存在普遍扭曲和缺失状况。现代人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标签化"的生活幸福观、"趋利化"的事业幸福观、"功利化"的人际交往幸福观三个方面。当代国人欲走出幸福观异化困境,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导向,以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强化主体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以形成合理的幸福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着一些偏差,淡化了幸福观的社会价值性,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的幸福观,对幸福观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对幸福的内涵、幸福观的构成要素、幸福观影响因子等进行探究,特别突出了价值观在幸福观养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幸福观教育: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舍和行为准则。如何引导人们树立和践行正确、合理的幸福观,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幸福指数,需要我们加强幸福观教育。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进入深刻的转型期,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传统的幸福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观念的变化势必引发人们实践的改变,从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幸福观的变化规律,有助于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超越庸俗的幸福追求,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促进幸福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相互交杂碰撞,各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层出不穷,潜移默化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慢慢发生偏差,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当今社会认同度最高的的幸福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萌芽、转变以及成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前提,个人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宿,这对增强个人幸福感和构建幸福社会乃至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6,(1)
对幸福的渴望是千百年来人们奋争不息的动力源泉。中国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体现出了集体主义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了中国文化价值观中两大幸福观的指引。本文从对中国人幸福感影响较大和具有指引作用的三大幸福观——集体主义幸福观、追求理性之乐的幸福观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幸福观三个方面入手,具体探讨了三大幸福观对中国人幸福感的影响,期望人们能够在正确幸福观的指引下获得深刻而持久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淡琰 《学理论》2012,(29):23-24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共产党员的幸福观是最符合人的本质,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共产党员修养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共产党员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修养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接见雷锋传人郭明义事迹报告团时强调,要大力弘扬郭明义助人为乐的幸福观。这再次激起了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接见雷锋传人郭明义事迹报告团时强调,要大力弘扬郭明义助人为乐的幸福观。这再次激起了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幸福观是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与发展,是对历代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坚持与深化,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吸纳与超越;时代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把准了幸福的时代脉搏,解答了幸福的时代课题,指明了幸福的时代方向;价值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以个体幸福为第一要旨,以人民幸福为核心要义,以人类幸福为愿景旨归。  相似文献   

17.
试图对维吾尔族经典著作《福乐智慧》中的幸福观进行阐释。主要论述了后世的幸福比来世幸福更加重要的两世幸福观以及实现两世幸福的条件和两世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端阳 《学理论》2013,(8):261-262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具有增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吸引力、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创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模式、提升大学生在幸福观教育中的主体性等功用,通过构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网络平台,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优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等途径来实现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唐倩 《侨园》2022,(Z1):82-83
<正>新时代奋斗幸福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站在人民的角度,以劳动创造为途径,以理想信念为源动力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它对于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奋斗幸福观以及培育民族复兴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历年新年贺词的讲话中言简意赅揭示了奋斗与幸福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意蕴深远、  相似文献   

20.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从不同方面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国民的幸福感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并给予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崭新的视角。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是实现幸福民生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