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婚恋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背景下,农村年轻女性对婚姻、家庭和生活的态度也产生了一些积极进步的变化,对婚姻期望值较高,但农村落后的性别文化和经济困难的现实使她们的婚恋观充满了矛盾。她们困守家庭,很难充分发挥个人力量,造成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浪费,更不利于培育积极健康的乡风民俗等。面对农村妇女婚恋观的理想与现实碰撞产生的问题,文章从顶层设计、文化培育、教育奠基、产业强骨、联网互助、法规护航等方面提出了缩小差距、提高女性地位、激发女性建设力量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多管齐下推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大学生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现实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这种社会现实既有大学生家庭的环境,学校的环境,也有社会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矛盾凸显而导致公众情绪不稳定,随着信息环境与现实环境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互联网成为公众因现实环境中社会不公因素产生的不满情绪的宣泄平台。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情绪传播由于互联网技术特性加持产生不同于现实社会的传播特征。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于网络传播领域的应用进一步使网络社会情绪在表达、聚合环节得以加强与优化,并在网络社会情绪引导与网络舆论生态治理方面展现优势作用,其中以算法技术、智能识别技术以及AR、VR技术尤为显著。人工智能在网络社会情绪传播应用中体现优势的同时也引发诸如群体情绪失控、主流媒体去权威化等新的传播问题,治理与引导领域的"一刀切"做法产生了新的负面情绪。这些问题产生于网络虚拟社会却作用于现实社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进而对网络社会情绪引导提出更高要求。打破人工智能治理网络情绪认知误区、强化媒体责任、提升"把关人"的地位和作用等是使人工智能治理网络情绪得以优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 ,本着新时期对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和拓宽领域的现实需要 ,我们山东黄台电厂开展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在优化企业环境、倡导社会文明、促进家庭和社会安定、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家庭文化建设活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 ,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作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许多社会问题都与家庭密不可分 ,职工家庭生活是否幸福美满 ,直接影响职工在工作中的情绪和积极性的发挥。家庭矛盾不仅会影响社会稳定 ,同时也会干扰企业的生产和工作…  相似文献   

5.
个体、家庭和社会是影响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三个主要因素。通过运用深度访谈法编制影响青少年重新犯罪的"现实社会处遇"问卷,结合对青少年犯罪测量常用的"低自我控制力"和"家庭功能"量表,对在押的49名重新犯罪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低自我控制力""现实社会处遇"两个因素对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影响作用显著,"家庭功能"因素对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现实社会处遇"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改变"现实社会处遇"的情况,可影响到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记者(以下简称"记"):造就深层的"文化和谐",在我们的社会发展现实中是怎样体现的?在实践中应该怎样推进?  相似文献   

7.
陈祥波 《学理论》2010,(16):103-104
戏剧具有公共性与叙事性两个基本性质。在元代之前,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家庭生活为主要内容,欠缺社会公共生活,故不具备戏剧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的叙事艺术发展晚,至公元13世纪方才渐趋成熟,在此之前不具备戏剧产生的艺术上的准备。元代是中国历史特殊的时期,其宗教文化与游牧文化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家族文化,使社会公共生活变得普遍,加之叙事艺术经魏晋南北朝、唐宋金的发展,使得戏剧的产生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群体之于社会主导价值认同的问题发展轨迹呈现为分层"问题流":认知逆反化—情感淡漠化—意志软弱化—行为自由化。四大层次相互递进、相互包含、相互转换。群体价值与社会主导价值间"伦理普遍性"的理想形态,因无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诸领域获得实践层面的满足,由此导致的"思维—存在"分离催生出群体价值认同的"问题源"。问题的解决必须诉求于"国家—学校—家庭—社会"诸层面的伦理正义建构,以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社会主导价值观及社会伦理正义三者间"预定和谐"为目标,达到"思维—存在"的现实和解。  相似文献   

9.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首次将"家庭成员"作为一个法律概念,赋予其规范性地位,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有互相帮助的义务。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帮助在现实家庭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未成年子女的代际抚养合作。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现代法治在构建家庭关系的过程中刻意消解了传统文化中"家"和家庭成员的"身份"意义,突出"人格化"的行为模式。作为社会概念的"家庭成员"与作为法律概念的"家庭成员"对"帮助抚养"有不同的理解与期待,法律在修订过程中虽然扩大了家庭成员的范围,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帮助抚养"权利义务关系构建的"人格"基础,在逻辑上与现实中都无法自洽,使代际抚养合作关系中女性的正当利益诉求被漠视。民法典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观照中国社会家庭现实,重构完整的、彰显身份品格的家庭概念,以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的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大中型城市谋生,于是"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一系列教育问题。这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并协同家庭、学校和社会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健全体系。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被称为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最大民生实惠。我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产生了100多万独生子女死亡或者严重伤残的特殊家庭,已成为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调研发现,计生特殊家庭有独特之处,期待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多加关爱,建议构建具有"普惠+特惠"特点的计生特殊家庭特别关爱社会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特别关爱力度,切实解决现实困难,使其安享幸福晚年,度过特殊人生。  相似文献   

12.
正网络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映射网络文化不是空中楼阁,它的根基是现实社会。反过来,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的镜子,或者说,是对现实社会的映射,但这种映射并不一定是原样反映,它可能是通过某些变形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社会。这种映射在网络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得以体现,例如网民的各种行为、活动以及作品。1.网络浏览对现实社会的映射。网民阅读的"热区"或"盲区",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现实社会的某种状态。尽管网民的浏览行为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宋晓思 《学理论》2013,(9):155-157
近年来,全球的工作环境及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人们处理工作和家庭事务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工作和家庭的冲突不可避免。"工作家庭冲突(work-familyconflict)"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以美国和西欧为主,取得成果较为显著。在工作家庭冲突理论基础上,运用了霍夫斯泰德(Geert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导向性与集体导向性、"男性化"和"女性化"来对美国文化在其工作家庭冲突方面的影响作用进行剖析。研究发现,美国的社会文化特征对其工作家庭冲突的形成的各个方面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蛰居是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出现的新型青少年问题,也是社会发展及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目前,丧失社会行为、自我封闭的日本青少年蛰居者已达数十万人。其类型主要包括性格自卑型、学业受挫型、家教偏颇型和就业遇挫型。蛰居是战后日本社会变迁中出现的,由社会、家庭、学校共同造成的社会病理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机理在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私性化"的社会环境,核心家庭中"父职缺失"的家庭育子方式,学校教育病理及频发的校园问题等。在综述日本蛰居问题概况的基础上,着重从历史社会学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溯源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晶  郭乔冬 《学理论》2013,(17):60-61
孝文化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成为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文化根基。受各因素的影响,目前孝文化遭到冲击,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由于我国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这就决定了在一定历史时期,家庭养老仍将是农村主要的养老方式。因此,要切实解决好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应该弘扬传统孝文化,发挥农村家庭养老的优势,鼓励、扶持符合我国传统孝文化,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家庭养老,真正让家庭成为农村老人安度晚年的稳固后方。  相似文献   

16.
"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议题自近代以来就备受各方关注。关于如何转化传统文化的讨论、争辩甚至互相攻讦从未停止过,到今天亦然。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十分复杂,而方法论因素是原因之一。当前方法论层面的问题需要认真考察的有:如何处理借鉴与自我生成二者之间的张力?怎样有效地消解"外部反思"的有限性?依循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尝试从方法论维度进行深入的考察,以期实现方法论上的自觉,进而开启出真正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一定是深入地切中了当今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7.
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争论不断,并形成赞成与反对两派,争论焦点在于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与养老金制度、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之间的关系。从福利三角理论视角对政策争论进行分析,其逻辑体现在: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一场嵌套于养老制度中的国家、市场和家庭的现实角力。国家是最重要的责任保障主体,劳动力要素市场化是最具挑战的决定性部分,家庭因素则是市场化机制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社会排斥的产生。为解决制度性、市场性和家庭性社会排斥问题,未来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逐渐取消养老金双轨制,从社会救济向社会保护转变,并不断重视家庭扶持和孝文化的道德重塑,保证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玉洁  龚继红 《学理论》2013,(12):67-6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国传统家庭代际关系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变迁所产生的社会问题,如"家庭养老、老年人责任重大、代际伦理道德丧失"等,对社会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新时期的家庭代际关系将怎样发展,将在下文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9.
"失灵"理论是西方学者解释第三部门生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但它有基本的前提条件,包括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选举民主、社会自治和独立性的第三部门等。而当代中国的现实,如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第三部门产生的主动性等方面,与"失灵"理论的前提并不相符,所以,"失灵"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代中国第三部门的生成和发展问题,而需要依据中国的现实从政治体制改革、市场经济建设、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传统文化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首属环境,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奠基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危机家庭"的数量愈益增多.在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益始终处于被漠视的地位,如何切实地保护他们的权益是社会每个人的责任.笔者拟通过百件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实证调查,探讨"危机家庭"对青少年犯罪这一严重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设想,以期为我国"危机家庭"中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