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颖  孙捷 《学理论》2012,(12):181-182
以包头为例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选取包头市稀土高新区、昆区、青山区、东河区等具有代表性的流动儿童学校及家庭进行调查。结论: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和职业层次偏低,家庭教育投入比例较低,流动儿童父母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及亲子关系均存在不同程度问题。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采用分层线性模型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家庭与学校因素。结果显示,家庭层面因素中,富裕的家庭环境和热切的教育期望能够有效地促进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向上提升。添加学校因素后,家庭经济资本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影响不再显著。这充分说明公立学校为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进步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弥补了家庭背景的劣势。但教育期望依然显著,显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子女学习成绩的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颖  吴晓艳 《学理论》2012,(27):46-48
为了解内蒙古西部地区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了解学生自然情况的调查问卷,在包头市流动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选取400名初中生和168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查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惩罚、拒绝、否认和贬低的教养方式,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理解、情感温暖;流动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因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学年的相关数据,探讨居住空间对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居住空间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从居住区位看,在城区居住的流动儿童比在郊区居住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从居住环境看,住房品质和社区品质越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越好;从人口构成看,与父母同住、生活在流动人口聚居社区的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居住空间对"乡—城"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城—城"流动儿童;对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要大于不与父母同住流动儿童。建议进一步改善流动儿童的居住空间,强化家庭保护的作用,帮助流动儿童更好适应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3,(2)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从而导致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父母长期缺位,缺少父母的关爱,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其原因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不衔接,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会层级体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相似文献   

6.
李守香 《学理论》2012,(29):71-72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远离父母留守在家接受教育,势必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家庭和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它们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由此造成的儿童心理问题,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流动儿童随其父母流动进入城市 ,他们的受教育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作者在 2 0 0 0年底针对流动儿童及其学校的基本状况展开了调查。这个调查是目前同类调查中较为详细、完整的一个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库区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学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许多原因,包括留守儿童的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解决这些问题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非政府组织和团体的建设以及学校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9.
寇政璇 《学理论》2014,(6):51-5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穆斯林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动儿童和汉族儿童相比,在民族文化、课业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从社会教育融入的视角分析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角度分析现阶段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4,(26)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长期和父母分离,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为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埋下隐患。因此,必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机制;创建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道德行为规范,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张程  杨子刚 《学理论》2015,(6):76-7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监护,出现诸多问题。本研究分别从教育、生活、心理三个方面调查对比分析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家庭、学校、社会团体及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建立长期帮扶机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2005年和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资料为基础,描述和分析了流动儿童的基本人口学特征及其变化。从人口结构看,流动儿童保持"上大下小"的格局,学龄流动儿童规模占比始终处于"紧缩"状态,学龄前流动儿童有小幅增长,大龄流动儿童收缩;从流动特征看,儿童参与流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年龄别模式和性别差异,跨省远距离流动比例近年来有所下降,流动儿童在发达地区、大城市集中的同时呈分散化趋势;从家庭特征看,流动儿童面临家庭教育不完整的问题且区域差异严重,同时拥有高学历父母的流动儿童群体占比在增长;从教育状况来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持续改善,但学龄前教育和后义务教育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3,(30)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转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父母迫于经济条件、城乡体制和户籍限制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一方父母或祖辈亲戚等照顾的儿童。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已不容忽视。研究留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因素,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有性格缺陷、心理障碍、人际交往困难、行为反常、三观偏移等现象,而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广西南宁市X城中村流动儿童的调查,发现跟随父母流动到城市生活的儿童面临自我身份认同低、人际交往缺乏、城市本地人对外来人口的歧视与排斥等身份认同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包括户籍制度的阻碍,经济文化的差异,教育政策的不完善,以及个人融入意愿的影响等。为此,文章提出政策制度的完善、学校相关制度的改革、社会工作者的介入等对策来提升流动儿童的自我身份认同感。  相似文献   

15.
王蕊 《学理论》2011,(29):60-61
5~7岁儿童处在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可能会因衔接不顺利而出现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不良状况。如果处理不好,容易出现焦虑、恐慌等一系列的学校恐惧症以致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分析5~7岁儿童出现学校恐惧症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矫治方法,以期对家庭或学校里有学校恐惧症儿童的父母和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在北京、深圳、绍兴和咸阳四个城市对10所学校的128位流动儿童、108位家长和36位校长及学校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结果表明,城市环境给这些流动儿童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因素,但流动儿童入学难、升学难、受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大城市流动儿童的处境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社会学的角度,应用质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多层面分析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文章认为厌学而并非经济贫困是造成低收入流动人口子女辍学的最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导致流动儿童辍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从多元视角出发探讨解决对策。文章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倡导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中心,开展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留守与流动儿童走上子继父业式的阶层再生产道路背后的文化逻辑,引入同辈社会网络的分析维度,并基于Q市两类群体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同辈社会网络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行动参照与价值定位,是影响其亚文化形成与再生产实践的重要因素。流动儿童由于分散流动经历与城市边缘环境,更具认同学校文化与消极自我放弃并存的倾向,在同辈网络中更受欢迎的是成绩好却不自信的学生,这暗含了基于自弃亚文化的再生产逻辑。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学校及乡村环境的局限,更具明显的抵抗学校权威的倾向,成绩较差的积极反叛者处于受同辈欢迎的网络核心位置,这暗含了基于反学校文化的再生产逻辑。上述发现意味着农民工子女文化再生产路径的复杂性有待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9.
程福财 《青年研究》2012,(1):50-56,95
儿童抚育事务在传统上主要由家庭承担。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才开始系统关注并发展儿童社会福利,为抚育儿童的父母提供制度化的国家支持,并对父母亲权的实践进行国家监督。尽管不同的儿童社会福利理论对于如何界定家庭与国家在儿童抚育与儿童福利供给过程中的关系模式存有分歧,但是,关注得不到家庭适当抚育的儿童的福利,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福利服务,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识。鉴于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主的儿童抚育模式出现失灵,积极发展选择性的儿童福利服务具有其充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城镇儿童、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四类儿童群体为调查对象,从教育资源、健康资源以及家庭支持三个方面探讨不同儿童群体社会资源的可及性。研究发现,城市儿童在三个方面均优于其他三类儿童。在教育资源可及性方面,城市儿童以及生活在城市地区的流动儿童均优于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资源的可及性方面也呈现类似的趋势。在家庭支持方面,城市儿童和农村一般儿童则优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劳动力流动造成的拆分型家庭对后两者影响较大。本文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不同儿童群体所获得的社会资源的差异已经在制造儿童群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