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戈尔丁现代寓言的秩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连丰 《求索》2010,(2):189-190,131
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是一部现代寓言。作者揭示了人类本性中黑暗的一面。经研究发现小说中有一条连接整个内容的主线——秩序与反秩序。整个故事情节就是在“维持秩序”和“打破秩序”的较量中展开的。小说中两派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较量,揭示了作者威廉·戈尔丁摇摆不定的秩序观。戈尔丁似乎一直在思想上在秩序与反秩序之间作着斗争。他认为“恶”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它是反秩序的根源。所以,他对人类的本性持有极为悲观的看法,但是,拉尔夫的获救表明了戈尔丁对人类并没有完全的绝望,这是他对人类保持的一线希望。因此。可以说戈尔丁是一位悲观的乐观主义者。  相似文献   

2.
王宇航 《人民论坛》2022,(13):88-91
“坚持胸怀天下”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回顾近代以来的国际秩序观变迁,我们发现欧洲公法走向世界,成为“规治世界”的基本方式,渗透了西方的“文明等级论”,是传统国际秩序观的观念根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更加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价值意涵。  相似文献   

3.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4.
张新平 《求索》2008,(7):132-134
法律秩序是被制度化了的社会秩序,本文解析了法律秩序概念及其若干观点,考论了法律秩序的历史演进,并将法律秩序的发展分成“神本观”、“物本观”、“社本观”、“人本观”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着重阐释了“人本”法律秩序的现实构建,提出确立人本立法,加强民生立法,完善环境立法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龙向阳 《求索》2007,(8):199-202
从世界体系思想来看,所有非内生型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个被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融入”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就叫“近代化”。受近代史与近代化研究的影响,中国学界对“外交近代化”进程的存在及其概念与内涵等问题的研究一直处于争议状态。本文认为,“中国外交近代化”就是特指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化时期,从传统的“华夷秩序”体系向以国际法观念为主导的近代西欧“条约体系”转型的过程。它介于历史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和政治学之间。“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完成于1943年的开罗会议。受近代国际体系的制约,制度性的不平等是其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6.
国际秩序观是一国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念指引,反映了一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态度、立场以及对理想国际秩序的主张和愿景。作为权力、制度和观念因素共同作用的起点,国家身份认知对本国的国际秩序观塑造有内在建构的影响。本文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仅强调自身“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大国”的内生身份认知,还在与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中确立了“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式改革者”的社会身份认知。这两类身份认知通过国内和国际层次影响着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的主观认知和界定,进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立场以及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理想国际秩序主张与愿景。  相似文献   

7.
明治时代,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宪政制度的意识是日本精英的主流意识,存在宫中集体的"专制君主"与政府的"立宪君主"之间的对立,"立宪君主"占上风。近代日本建立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宪政制度,把天皇塑造为近代国家的象征,通过向民众灌输"忠君爱国"意识,培育出国家的奉献者,这一社会形态在日本迅速发展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也导致国民易于盲目服从,当国家出现方向性决策失误时,民众疯狂地为天皇所代表的国家献身,最终结局是国破家亡。  相似文献   

8.
司马辽太郎的天皇观是其历史认识的起点和前提。他批判日本的战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流露出对天皇的敬意和积极拥护。他将天皇置于哲学上的虚空之位,因此无需承担法律以及政治上的任何责任,从而将战争责任推给参谋本部。司马辽太郎的天皇观与其对神道的认同、教育背景以及社会风潮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女权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是现代性追求的两个侧面。文章首先分析了“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理念的内在逻辑,论证“天赋人权观”和“民族国家观念”内在地包含着女性个体身份确立的要求,其构建和传播过程为近代女权运动开拓了新的话语空间。其次,分析观念传播和话语建构的过程,分析男性和女性话语的共性和差异性。认为近代女权主义者策略性地使用了男性主流话语和国家主义的女权逻辑,同时,女性通过构建“同为国民,同担责任”的话语和“同担责任”的行动确立了女性的主体身份和彰显了女性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知识话语存在“古—今”“中—西”两个维度的张力,即中国古典历史性的民族观和西方现代性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史将边疆民族史以列传形式写入中华民族正史序列,近代以来学人一边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中国研究,一边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把民族史作为单独论述的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也没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用现代性“民族”形塑古代族类的分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弥补了“中华民族史观”知识话语的缺位。新时代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通过历史书写“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的“地中海”不止有南欧-西亚-北非所环绕的地中海,还有“东亚地中海”和“美洲地中海”等。“东亚地中海”又可分为“东南亚地中海”和“东北亚地中海”,其中心海域即国际上通称的“中国海”包括“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尽管近代以来“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已不再全部由中国行使主权和管辖,但近代之前则基本上全部是中国“华夷秩序”和“朝贡体制”下的“中国文化圈”内海域;在“环中国海”区域的沿海、岛屿和海域水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其主体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如何认识这些遗产的价值和实施国家保护与国际合作保护,既服务于国家海洋权益和文化遗产安全,又服务于国际友好,是值得重视的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和自由、人权问题一样,是当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斗争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当今青年学生平时议论最多而又并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之一。为了批判资产阶级民主观,澄清理论是非,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重新学习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是十分必要的。一民主问题,实质上是人的权利问题。从历史上看,“民主”一词出自古希腊文,由“人民”和“权利”两个词组合而成,意思就是“人民的权利”或“人民主权”。虽然从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到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以及我们今天所讲的“民主建设”、“民主作风”、…  相似文献   

13.
与牛顿经典力学伴生的绝对时间观演化成为一种机械时间观,机械时间观在现实生活中呈现为测度时间,而对世界机械化解释的反对可追溯到近代德国自然哲学。现代意义上对机械时间观的批判最具代表性之一的是怀特海的过程时间观。怀特海的过程时间观是建立在其过程本体论的世界观之下的,主张以“过程”取消“绝对存在”,是对牛顿机械时间观更深刻系统的批判,也是对柏格森绵延时间的一种发展。怀特海认为现实世界是一个个现实实有不断合生和转变的过程,基于过程的事件才是时间的本质。绵延不仅是时间的特性,也是自然的特性。事件就是处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现实实有的过程。时间不仅处在自然的流变之中,同时也处在心灵的流变之中。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学问观经历了一个由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学问观向以“文理之分”为特征的新型学问观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曲折而艰难,但无疑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学问观的嬗变也引发了“重理轻文”等新的问题。要树立科学学问观,必须摒弃源于经世致用思想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和学术研究中的急功近利心态,坚持既重视科学素质的养成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又注重科学事业本身的发展和科学传统的培植。  相似文献   

15.
一 王亚南先生指出:“斯密是以自然秩序的思想贯串于其全书各篇的。”要确切了解其思想,首先要对“自然秩序”概念有所理解。自然秩序思想被认为是“整个18世纪的思想的柱石”,是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在思想领域的反映。近代启蒙运动的一批有影响的思想家,几乎都对“自然秩序”、“自然状态”、“自然法”等概念作出过阐述。约翰·洛克认为,人类进人文明社会以前,曾存在过一种自然状态,由于自然法的支配作用,自然状态是一种有秩序的状态。他们所说的“自然法”并不是以强制性规范为特征的法律制度,而是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世博园沙特馆入口处,杨浦区平凉路街道园区安保志愿者,主要负责馆外游客排队秩序,宣传文明观博、引导有序观博、实现平安观博。面对数以万计、排队时长达八九个小时的游客,他们的吃饭、喝水和上厕所问题怎么办?为使排队秩序不乱,志愿者分队的党员从细节着手,通过深入开展以“亮党员身份、亮志愿者身份、亮职责任务,比服务、比奉献,展示杨浦人风采”和“双带双争”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热情引导游客参观,主动为游客提供帮助,以实际行动为平安世博作奉献。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需要“三条腿”支撑──近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何以延缓杜恂诚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对于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尽相同的标准。根据近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法治、伦理和金融独立是中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和...  相似文献   

18.
近代生物进化论传人中国,彻底改变了儒家人伦关系中的“人”观,建立起以生物为基础的“人”的观念。同为人类和男女类分——依据生物性(sex)分成两个性属——的观念同步建立起来。平等和差异是内在于生物人观的两种规范,它们作为女权运动的两种基本理据,在近代却使女权运动陷入了两难困境:诉诸同类,希望成为和男人一样的人,就会落入男人已设定的标准;诉诸差异,做一个与男性不一样的女性,意味着成为男性的“她者”。  相似文献   

19.
“民工潮”不可小视王庆洲博士生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国大地上掀起的“民工潮”是一种人口迁移现象。短短几年,从涓涓“盲流”到汹涌“民工潮”,说明这股潮流绝不可小视。单就对乡村秩序的影响而言,它的意义广泛且深远。其影响的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1)对中...  相似文献   

20.
叶选基是叶帅的侄儿,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后一直生活在叶帅身边,直至1987年叶帅去世。在粉碎“四人帮”和拨乱反正的岁月里,叶选基在叶帅身边亲历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为了解这些鲜活的历史瞬间,笔者多次走进位于京郊的叶选基先生寓所,聆听这位71岁老人讲述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和拨乱反正中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