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建设生态型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场所 ,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它是一个综合体 ,不仅人口集中 ,而且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近日获国务院批复。其中批复提出,南宁市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控制在30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平方公里以内。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提高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势在必行。用2002—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探讨人口老龄化和不同层次的城市医疗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相关检验发现,老龄人口的增加会促进城市医疗消费的增加,老龄人口的增加对中高端城市医疗消费的促进作用大于对低端城市医疗消费的促进作用。因此,如果想要提高老龄人口的社会福利,就需要推进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创新老年人保健与终身学习机制和优化城市医疗消费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要推动乐山中心城区从中等城市向产业化大城市跨越,到2020年乐山城区人口达到100万,实现沙湾区、五通桥区与市中区连为一体,必须要加快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同城化步伐,必须加快建设新的城市干道,构建大城市发展交通主骨架。目前,乐山城市干道建设推进中存在建设资金短缺、用地指标紧张、部分道路回购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按计划强力推进,多渠道筹集资金,分层级保障土地,按责任落实分,规范管理体制,完善道路偿债机制。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场所,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发达的象征,它是一个综合体,不仅人口集中,而且也是区域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的中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  相似文献   

6.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顺时应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其建设对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意义重大。当前,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已成为国内各城市发展的共识。在此背景下,梳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时代特征、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短板不足,对于推动其培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国际知名度、消费繁荣度、商业活跃度、到达便利度等维度,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评价体系,选取国内11个样本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和横向比较,研判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和短板,借鉴国际国内有益经验,提出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围绕把乐山建设成为成都平原城市群南部中心和百万人口大城市目标,必须依托乐山优良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创新发展思路,改善城市布局,扩大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宜居乐山。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论坛》2010,(4):F0003-F0003
2003年7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滇南中心城市建设现场办公会提出“做大蒙自,做强两市;统一规划,各展优势;三位一体,打造滇南中心城市”的滇南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确定蒙自作为滇南中心城市核心片区。  相似文献   

9.
林熠 《理论前沿》2002,(4):43-44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环境文化的关系 城市文化是城市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以及城市人口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采用的活动方式和表现出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经济已进入城市为主导的时期,国内很多城市都把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从而谋求在区域发展竞合中占据有利位置和主导地位。本文从城市发展轨迹的角度,认为城市发展由其自身规律决定的,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必须顺应规律,以创新的思维、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和建设。通过系统地、客观地分析合肥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归纳提出观念转变、产业转型、空间转换、人口转移、体制转轨的城市发展路径,并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城市形态、人口边界、城市规模、要素供给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型区域中心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必要对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城市进行研究,找出中心城市和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一个新的实践课题。城乡结合部作为特殊社区,其存在的体制性矛盾、经济性矛盾、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和利益性矛盾等,使城乡结合部成为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高发地区,对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很大。实现城乡结合部社会稳定,并以此作为切入点,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及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意义明显。这需要在城乡结合部推行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搞好户籍制度改革,加强人口管理;发展城乡结合部经济,整顿经济秩序;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从而实现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促使越来越多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城乡少数民族,伴随着人口流动的步伐进入少数民族散居城市社区,使得一些城市社区的民族成分和文化种类迅速增加,客观上出现了由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社区.这种多民族社区与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社区“,在内涵、外延以及类型上都有较大差别,给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城市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就少数民族散居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形成及其特点进行探讨,提出构建和谐文化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城市多民族社区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促进了以人口和资源集聚为核心特征的城镇化,衍生了多元复杂的社会风险。通过空间治理提升城市韧性是应对风险的重要策略,注重以人口、资源与生态良性协调从而达到从源头分散和阻断风险的治理目标。基于权力和资本的空间配置逻辑、基础设施空间韧性不足、发展规划的空间治理意识缺失和空间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韧性城市建设。城市建设与治理应贯穿韧性理念,通过多中心、网络化和分散化的空间治理引导人口、资源与生态的合理布局,为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物质和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15.
在《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明确提出了要把六盘水建设成为省域次中心城市;建设成为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贵州西部重化工基地和贵州省“西电东送”工程建设的主战场的发展战略目标,这就为六盘水市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迎来了的大好机遇。因此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城市转型,是实现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绥德县从过去的流通带动战略转变为城市带动战略 ,以建设商贸重镇、恢复“旱码头”地位为目标 ,以增加县城人口为突破点 ,以调整所有制结构为核心 ,以改革投资经营为重点 ,以实施配套改革措施为手段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步伐 ,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 ,把县城建设成为拥有15—20万人口的现代化商贸城市。  相似文献   

17.
科技园区的建设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工程,南京科技园区的产业定位是通过主导产业的培育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并引导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区域定位是各园区尤其是大学科技园区应依托自身的技术实力和资源优势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创新中心,社会定位是园区应作为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和扩散地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全面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文登高度重视城市发展和生态化建设,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科学发展观,结合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美”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经营,在城市基础设施、绿化、循环经济、污染治理及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以“山、水、文”为特色的生态化城市。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与完善,是城市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为彻底改变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局面,文登制订了城市总体规划,一方…  相似文献   

19.
新型智慧城市拓展了智慧城市在城市主导、公众参与、多元协同、共创共享及以人为本的理论及现实诉求,摆脱技术中心主义的窠臼与困窘,为智慧城市的迭代更新提供了新的范式遵循。在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实践梳理的基础上,剖析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对澳大利亚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策略进行探究,从建设目标定位、建设资金支持、政策及监管配套、网络信息安全保障4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关注智慧城市的发展动向,适时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持续且有活力的资金池,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保障;提供一篮子政策及监管配套支持,为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制度保障;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20.
关子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市建设生态城市有着良好的基础 ,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全面对照国家环保局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 ,我们南京必须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 ;进一步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 ;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设协同机制 ;强化生态理念 ,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