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定义、现状及危害1994年,美国心理医生依凡.金伯格最早提出网络成瘾,又称"网络上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的概念[1]。此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很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的关注。也有学者把网络成瘾称为"病态网络使用"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的仿真性以及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极易成为精神空虚大学生的精神寄托,从而出现网络成瘾症状。将大学生带离网络成瘾泥潭,需要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整合高校资源为学生服务,社会营造脚踏实地、勇担责任的风气,家庭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大学生树立大学生活的信心与应对困难的勇气,通过四方共同努力,多方发力,促使大学生科学使用互联网,勇敢面对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网络成瘾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高校也开始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有计划的引导和干预,其中团体辅导干预法是主要方法之一。虽然,网络成瘾团体辅导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者的关注,但是在其辅导过程中仍存在各种不足与局限。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辅导的当前状态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今后的研究趋势提出中肯的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简论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聊天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影音成瘾、网络制作成瘾.这些新情况已经严重地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他们人际交往的巨大障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冲击着他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的正常社会化,甚至诱发他们走向网络犯罪的深渊.  相似文献   

5.
基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的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源自网络的刺激和强化,受个体人格特质决定,和生活环境密切相关,是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措施有:净化网络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加强道德建设等。可以采用厌恶疗法、行为塑造法、系统脱敏法、模仿学习法等方法加以治疗。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交流的互动性、主体的开放性使之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部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人格缺陷、人际关系缺失等又使他们面对网络诱惑缺乏免疫力,加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网络负面作用的弱防范力,使得大学生网络成瘾成为多发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信息的海量性、交流的互动性、主体的开放性使之对大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诱惑力。部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人格缺陷、人际关系缺失等又使他们面对网络诱惑缺乏免疫力,加之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对网络负面作用的弱防范力,使得大学生网络成瘾成为多发问题。  相似文献   

8.
网络成瘾是过度利用网络,对网络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和行为依赖。它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网络交友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计算机成瘾和其他网络强迫行为等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新时期青少年网络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成瘾是我国青少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如何有效解决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但是,何种原因导致网络成瘾,如何有效帮助青少年预防和戒除网瘾,国外如何应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社会、学校、家庭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系统主体如何全面、科学对待青少年网络成瘾,这一系列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人人可成为接受者和发送者,但其内容良莠不齐,难以监控和筛选,而它超出想象的刺激性和娱乐性,又极易使人上瘾,无节制沉迷其间。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有一种强烈的心理和行为依赖,他们渴望上网,离开网络则烦躁不安、情绪低落。一般来看,网络成瘾可分为网络交友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信息收集成瘾,等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成瘾引起广泛重视,网络成瘾大学生有其特殊的人格特质,他们知行不一,人格没有统整。生命教育必须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达到知行统一,使其人格统整。实施生命教育围绕四大主题,通过生命教育课和渗透式两种途径展开。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家庭环境量袁中文版(FES—CV)、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500名高职生进行团体施测,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高职生网络成瘾与家庭环境、自我和谐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褚丹生 《奋斗》2007,(1):52-53
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网瘾青少年多达1000多万,还有大批孩子存在着网瘾倾向。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越演越烈,《人民日报》甚至用“网瘾猛于虎”来形容青少年网络成瘾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献计献策,希望这些迷恋网络的孩子能回到校园、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然而,应试教育的快乐缺失、理性缺失、信任缺失和成年人缺位,使校园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魅力。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并从根本上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赵艳芳 《世纪桥》2009,(7):148-149
青少年网络成瘾作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不少地区和相关部门的重视,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科学的认识这种社会现象,近几年来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试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引起广泛重视,网络成癌大学生有其特殊的人格特质,他们知行不一,人格没有统整.生命教育必须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达到知行统一,使其人格统整.实施生命教育围绕四大主题,通过生命教育课和渗透式两种途径展开.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时尚是网络文化中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便于获取知识和信息、增加与外界的交流、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又容易沉迷网络聊天、网络游戏成瘾、缺乏道德和责任感等。我们既要加强网络文化时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又要给予积极地引导。  相似文献   

18.
张秀敏  何源 《世纪桥》2008,(7):90-91
大学生网络成瘟引起广泛重视,网络成瘾大学生有其特殊的人格特质,他们知行不一,人格没有统整。生命嫩育必须笼罩人生整体及其全部历程,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内化陶冶其人格情操,达到知行统一,使其人格统整。实施生命教育围绕四大主题,通过生命教育课和渗透式两种途径展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学生手机成瘾和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孤独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孤独感量表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48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2.手机成瘾、孤独感与大学生社会适应均呈负相关;3.大学生手机成瘾可以直接影响孤独感,也可以通过自尊影响社会适应。手机成瘾能直接影响社会适应,孤独感在二者之间也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快乐大叔 《党课》2011,(7):100-102
上网会成瘾,快乐大叔相信。但这网瘾的“瘾头”却需要服药甚至住院来治疗,快乐大叔则没有想到。原来只以为青少年才会沉溺于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现在却发现越来越多的成年人成了网络的“瘾君子”。生活中,这些成年人把电脑当成了寄托,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单位,每天都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不仅有碍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危害他人。或许正基于此,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对“网络依赖”以至成瘾问题表示了担忧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