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婷 《法制与社会》2011,(7):126-126,130
在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能动司法政策之后,司法能动主义立刻被许多学者和法官关注,地方各级法院为贯彻能动司法政策也进行了很多司法行为。我们提倡的能动司法政策与西方所谓的司法能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我们应该怎样实践能动司法政策才会更合理?  相似文献   

2.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服务保增长、保民生和保稳定是我国开展司法能动运动的背景和原因。为大局司法、为人民司法是司法能动运动的思想基础。司法调解、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以及以送法下乡、送法上门为主要形式的诉前干预性司法等是司法能动的主要举措。我国的司法能动本质上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传统司法,与西方司法审查语境中的司法能动根本不可相提并论。司法只能有限地参与政治,过于超越其权限范围的司法必将被立法和行政反超越,从而动摇法治根基。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民事审判方式一路沿着去职权化方向行进,当事人主义、对抗制、被动中立等被众多法学者认为是民事诉讼模式、制度或原则的概念,逐步被民事诉讼法学理论所吸纳;能够避免先入为主的一步到庭审判方式,能够凸显司法中立的  相似文献   

4.
司法能动主义与我国民事司法审判的规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能动主义传入我国后,引起我国学界特别是司法界的重视,但目前我国司法界所倡导、推崇的司法能动或能动司法与发源于美国的司法能动内涵并不相同,司法能动主义被异化。建议在原意上使用司法能动一词,遵循原意前提下的司法能动应当予以承认并肯定其创新司法的积极意义,但是不可将其泛化,就广义而言我国民事审判工作应当强调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能动司法"是司法实务界在金融危机情势下,助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一种司法应对。本文指出从刑事审判视野去探究能动司法的个案路径,不但可以完善能动司法,而且有助于实际审判的操作。  相似文献   

6.
叶明铭 《法制与社会》2010,(13):110-111
我国当前存在着一种超越法律规范的司法政策,而这种中国特有的司法政策的限制导致起诉难。这种司法限制主要是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转型期,加之我国司法追求实质正义、治理传统等因素,政策性调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本文认为在我国传统法治转向现代法治的过程中,随着法律调整的范围的扩大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对这种政策性调整的适用应当逐步加以限制以至最终取消。  相似文献   

7.
经济政策在人民法院司法裁判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能动司法语境下意义更为重大。经济政策与民法规范存在正相关、弱相关、负相关三重关系,在司法适用上扮演不同的角色。经济政策影响合同的成立、效力、履行和解释,对侵权的保护范围、保护程度和构成要件亦产生作用。经济政策司法融入的路径包括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的方式,通过构建经济政策司法考量机制和完善公私法互动对接机制,实现经济政策与民事审判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张莉 《中国司法》2012,(11):50-54
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政治决策,是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中,法律是加强社会管理、协调利益机制、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司法政策是国家政策在司法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国家司法机关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的工作方针、工作策略、工作重点、工作原则及一个时期司法工作的方向。司法机关要善于运用司法政策积极回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新时期人民司法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新时代的人民法院工作就不仅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谐司法理念,深入推进和谐司法建设;而且还必须在具体的工作中处理好的"公正司法与解决纠纷的关系"、"民事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讼诉参与人与法官的关系,能动司法与被动司法的关系、不同级别法院之间民事审判工作的关系、司法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认同的关系"。并努力在"和谐主义诉讼模式"下,解决当前民事审判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司法能动这一概念俨然成了近来学界最热门的概念,许多学者和实务专家也对司法能动本体论及周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有些看法颇有见地和深度。也许是笔者理解不够或视角的原因,总觉得这些议论还有未点到之处或没有达到应有的点上,依然有隔靴搔痒之感。毫无疑问,司法能动这一概念是一个西方法制语境下的概念。其意向是相对于司法被动的状态而言的。无论是司法能动还是司法被动,在西方法制语境下都有多重指向和相对性。指向之一是特定于司法与立法、行政三权分立的架构状态,是针对与立法权、行政权的相互关系而言,是指司法权的作用导向。司法能动表达的是对立法权、行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司法能动问题引起了司法实务界和法学理论界的广泛讨论。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发了人们对司法属性的普遍关注。司法的属性决定了司法克制与司法能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级。法条主义所指引的司法过程一般是克制主义的,两者都是裁判的时机、社会需求、司法原则、法官的偏好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司法克制主义并非总是司法过程中占优势的理念,在特定的时机下,司法需要保持能动。权衡司法克制与司法能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保护公民权利的现实选择。当代中国的司法能动呈现典型的公共政策导向性质,这是由中国司法机关的性质、中国司法对实体性公正的追求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等因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李翔 《法治研究》2014,(8):79-86
近年来,最高司法机关及时、有效地通过发布刑法司法解释将党和国家的刑事政策转化为司法政策,并将其运用于司法实践中,指导各级司法机关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但是,刑事司法政策司法解释化也存在诸如:违反罪刑法定、损害法治根基、破坏刑法体系的稳定性和严肃性、损害司法权威、束缚法官能动性等弊端.过度将刑事司法政策转化为司法解释,不但有损刑事司法政策指导作用的发挥,还可能造成更多问题,不利于刑事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刑事司法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刑事司法政策司法解释化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刑事司法政策过度司法解释化的弊端,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正确定位刑事司法政策,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刑事法律体系的完善,推进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原告连某户籍在广东深圳,2009年12月至苏州工作,2010年3月13日原告与被告高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原告以91万元购买被告房屋1幢,支付定金2万元。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规定对不能提供1年以上当地纳税证明或者  相似文献   

14.
司法建议是法院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与案件有关,但不属于或不宜由审判权所能解决的问题,而向有关责任单位发出的提请注意并加以改进的意见.司法建议具有自身的特征,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体现了责权的统一.司法建议的发展存在运作不规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司法建议制度的具体构建既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法院和建议对象内部的制度管理.  相似文献   

15.
党和国家多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战略,而构建法治政府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和关键。本文探讨了司法审查在构建法治政府中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建法治政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已经成为了现今法院处理各种纠纷重要原则。当前法院调解工作存在省时、省力,风险小的优势,又具有滞后性、无明确操作规定的弊端。本文指出鉴于调解的优势,加大调节力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牛玉兵  董家友 《法学杂志》2015,36(2):114-119
民事恶意诉讼具有诉权行使的表面特征,但却隐含着非正当的目的追求。由于诉权是公民权利救济和启动国家司法权的中介,民事恶意诉讼司法规制的正当性需要从公民诉权保障和限制之间的平衡中加以探寻。我国《民事诉讼法》确立了以诚信原则为基础,以串通型恶意诉讼规制为中心,以第三人撤销之诉为辅助的规制恶意诉讼的制度体系,但恶意诉讼的界定、类型化以及审查程序等重要问题仍旧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针对现有制度之不足,民事恶意诉讼的司法规制尚需要从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两方面进一步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8.
黄兰程 《法制与社会》2014,(22):144-145,153
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一般是从法院内部改革着手,推进司法公开化、透明化。而本文着眼于法院之外的主体,通过厘定检察监督权与审判权、诉权的关系,廓清其定位功能,并提出建议,从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提供一种外部增益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琳 《法制与社会》2011,(19):136-137
未成年人民事诉讼中的监护缺位是对未成年人民事诉讼活动中监护人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监护职责的一种概括。监护人的这种缺位,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和实现,对未成年人民事诉讼中的司法保护提出了挑战。按照诉讼的进程,未成年人民事诉讼中的监护缺位可分为诉前监护缺位和诉中监护缺位。  相似文献   

20.
能动司法的实践发端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其本意在于法院应积极主动且不拘泥于成规地为社会不公提供司法救济。在我国,对能动司法不仅在理论上存在误读,在实务操作中更是被明显异化。如果概要地将能动司法理解为法院依职权运作,则在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规则层面,不仅在部分诉讼行为的实施上而且在有关诉讼程序的启动上都已明确体现了能动司法之本旨。在我国当前的民事司法实践中,诉前调解之盛行、社区法官之派驻、巡回审判之复兴等均非真正意义上的能动司法,而是从根本上违背民事司法权运作规律以及我国现行民诉法相关规定的短视操作,故应予以摒弃。在中国当下的法治语境中,能动司法的前提必须是依法司法,其本质要求则应是积极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