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企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完美结合的一种现代票据形式,自在我国推行以来,对疏导和管理流通渠道,搞活资金,起到了积极的有效的作用。但由于近几年我国票据立法不完善,人们的票据意识还比较薄弱,银行承兑汇票在出票与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形成了经济纠纷,有的发展为刑事案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影响了银行的信誉,从而也阻碍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使市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票据支柱,显得十分脆弱。银行承兑汇票是整个票据制度中最重要的票据形式之一,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法律研究和探讨,必将有助于我国票据制度的建立和票据法的诞生。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并分析有关银  相似文献   

2.
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核心业务及其监管体系之外,发挥着传统银行核心业务功能,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不适当的信用风险转移和高杠杆率等服务的信用中介机构及其业务体系。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是由理财产品为代表的银行表外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业务及民间借贷三个部分构成。针对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应从构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做好数据统计制度建设,实行差别化监管制度,强化风险内控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构建危机处置机制方面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立法。  相似文献   

3.
刘子平 《法治研究》2015,(1):145-151
我国法律将票据的融资功能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然而在实践中却出现了大量超越法律界限的民间票据融资行为。民间票据融资具备一定合理性,但明显与现行法律相悖,从应然和实然角度都对现行法律造成了巨大挑战,必须对其进行制度回应。我国应当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调整现行法律、拓展票据的融资功能,并积极培育票据中介机构和票据市场、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最终将民间票据融资重新纳入正规金融的监管体系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银行普遍恢复和开展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实施了以票据为主的新的结算制度,票据作为重要的信用工具和支付手段,其适用的范围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原因致使票据(主要是商业汇票)到期不获付款,执票人为行使追索权而诉请人民法院裁决的纠纷案件也逐渐增多。 从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的情况看,其主要特点:一是因商业汇票经银行承兑和贴现,使银行处于诉讼法律关系的原告、被告的居多;二是争讼的票面  相似文献   

5.
手机银行作为银行业的一个创新产品在我国已经产生了十年有余,但是有关手机银行监管的法律制度却迟迟没有得到完善。本文通过分析手机银行的定义和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找出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构建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票据法和银行结算制度都是在商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各国和银行均根据自己的经济和法律制度的特点,分别制定各自的票据法和结算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制定了银行结算办法,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总结和完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银行结算制度改革的推进,1989年中国人民银行又制定了新的《银行结算办法》。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并颁布适用于全国的票据法。这样在已有了较为完整的银行结算制度的背景下,票据立法自然应该吸取其有益的经验,并尽量与之保持协调。因为二者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我国现行银行结算办法中已有若干关于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和支票等票据行为的规范;另一方面,在起草中的票据法也必然会有与银行结算办法中有关票据结算部分相一致的规定。然而,在票据法的起草过程中,有种观点却  相似文献   

7.
谭志泉 《中外法学》1990,(2):19-23,31
<正> 票据贴现是银行的一种放款形式,也是银行的一项传统业务。虽然我国的票据贴现目前还处在推广阶段,但是它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预料,专业银行的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以及中央银行的票据贴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的票据包买业务开展的一些通行做法与国内法律环境不兼容,与国际规范不接轨。在此种情况下,国内银行无法全面满足客户要求,提供国际通行方式的票据包买服务。为促进票据包买这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我国外贸出口的稳步增长,本文将对票据包买业务的专项立法规制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金融创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我国银行监管法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国的银行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拟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通过阐述我国在银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银行是现代金融的核心,优胜劣汰,建立银行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意义重大。比较分析美国日两国如何处理银行破产问题,发现其相关法律比较规范完善、监管机构权责明确、破产原因合理创新、银行处置方式灵活。反观我国相关具体规定,存在着法律不完整、重要制度缺失、破产申请权不合理、破产处置方式缺失等问题。我国可借鉴国外立法完善我国的银行破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1.
新型信息化手段的普及使银行逐渐实现了电子化。电子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和业务运作模式。但电子银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风险。因此,构筑电子银行监管体系并确立相应的监管规范势在必行。本文旨在对我国电子银行监管法律体系的健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宁 《法制与经济》2008,(22):79-80,83
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金融创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这也对我国银行监管法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国的银行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拟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通过阐述我国在银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析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促进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给我国的银行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拟从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入手,通过阐述我国在银行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对我国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莉莉  王琪 《行政与法》2014,(5):119-122
从主体角度看,目前我国第三方支付跨境业务存在立法位阶较低、立法可操作性不强、立法存在冲突、法律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参考国外的立法实践,其在立法框架、监管体制及监管内容等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本文认为,我国第三方支付跨境业务法律规制应当从外汇监管制度、安全风险防范制度、备付金监管制度、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李凤霞 《行政与法》2005,(11):116-118
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形成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银监会成立后的两年多来,银监会的监管工作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国银行业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具体来说,应转变银行监管理念、监管方式和监管目标模式;提高银行监管主体素质,建立对监管者的监督制约机制;完善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应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6.
资金监管业务,是保证专款专用的一种银行产品.目前,资金监管项目覆盖范围大到政府重点项目的资金流向,小到个人间的股权转让.监管账户天然受到银行青睐.但是,资金监管制度的建设与执行仍有待完善,在合同签订、监管执行各环节需要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7.
由票据法和银行结算办法为基干所构成的我国票据法律制度,两者存在对立性冲突,而且已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此,应致力于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将对立转化为统一,以减少票据与结算活动的矛盾和纠葛,促进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效率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曾锦 《中国律师》2013,(8):72-74
商业银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展银行理财业务以来,银行理财业务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上海普益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普益财富)联合发布的《2011年度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达16.99万亿元。然而,目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未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达成统一的意见,这也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在设计、运作、监管等方面留下了不少难题。因此,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仍然是金融与法律领域值得探讨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流通是票据的生命",票据众多经济职能的实现依赖于票据的流通。背书是实现票据流通的主要方式,因此,票据背书制度是票据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法律制度。我国票据法对票据背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票据背书制度在实践中问题,就其立法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融资融券监管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丽 《法治研究》2010,44(8):66-69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制度创新的发展,融资融券将正式试点运行。在紧锣密鼓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应重新审视我国现行融资融券监管的法律制度。我国融资融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形成有其特定时代背景,从而决定了其独特性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为更好规范融资融券业务的实施,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着眼于有效克服现行融资融券监管法律制度的主要不足,积极完善融资融券监管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