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俊宏 《学理论》2011,(33):19-20,2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挑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简要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意义,着重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机制。建议从宏观上,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增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要完善宣传制度和教育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同时,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客体机制,从制度、宣传、教育、文化资源、社会氛围等微观方面采取相关保障措施,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2.
十六届六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和历史方位之上开创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公民道德建设起着方向保证作用、精神激励作用、力量凝聚作用和价值导向作用。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坚持一元化与多样化的统一、坚持规范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公民教育中,增强针对性,融入和谐文化建设中,注重参与性,渗透于公民道德实践中,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杨华 《学理论》2011,(36):45-4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精神力量,当前必须加大建设力度。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当前最流行最普遍的新兴媒体和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宣传载体和阵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良好机遇。同时,互联网的负面性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对此,我们应抓住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通过加强网络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整合网络资源,增强主流引领;加强网络宣传,改进宣传方式;加强网络监管,增强安全保障等措施,全面增强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汶川大地震中,各类传媒有效发挥了思想工作的导向作用。汶川大地震中传媒教育导向的特点是:焦点一致,导向明确;正面宣传,激励为主;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其经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构筑稳固的精神坐标;关注公民思想动态与行为表现,激发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突出党员和青年群体事迹报道,发挥先锋群体的表率作用。汶川大地震传媒教育导向对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践行"以人为本"原则,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线,要以培养公民道德责任意识为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侯彦杰  杜雪 《学理论》2012,(4):185-186
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高等院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院校的统领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应该把握好它的特征,从而更好发挥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一系列重要概念,主要是:文化、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业态。厘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正>一、应然认同:崇高的民族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支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  相似文献   

10.
于涣茹 《学理论》2012,(15):45-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中扎根、开花、结果,让大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彭国胜 《青年研究》2012,(3):1-10,94
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体现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践行三个维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认同度和践行度均呈现出"中度偏高"的特征,且受大学生个体健康、家庭教育环境、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以及社会风气等因素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要意义,提出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价值取向困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方向和精神动力。并提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工作落实"三进,并与校园文化、校外文化有机统一,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大学生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行动的指针。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高校主体力量的特殊构成,使得高校要承载此重任,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和谐校园,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互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谐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Current debates on politics and ecology in South America offer a number of lessons on the controversy concerning ecosocialism and degrowth. Some recent experiments on the South American left show a strong emphasis on socialism while deploying conventional developmentalism including decisiv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his dispute the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value are very clear. Original perspectives on Buen Vivir as a radical critique of development point to alternatives that are at the same time post-capitalist and post-socialist, alternatives in which 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non-human is a core component.  相似文献   

15.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廉政文化建设是廉洁文化对腐败文化的较量,是一种反腐败文化战略。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举措。廉政文化建设要牢记以人为本,着眼重在建设,系统整合资源,坚持健全体制。文化部从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和任务要求出发,充分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和阵地优势,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不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向深度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乡贤”作为农村基层治理重要的非制度性主体,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规划部署,有助于汇聚社会多方力量、统筹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实现农村基层治理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以“新乡贤”为建构主体的“乡贤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治理文化建设。但是,“新乡贤”在农村基层治理纵深拓展的过程中却呈现出融合难、效果低、留不住等突出问题,限制了“新乡贤”内在功用的发挥。因此,应该从拓宽“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的渠道、完善“激励—约束”并重的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入手,以期为“新乡贤”有效融入农村基层治理,进而提升其治理效能提供有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转型中的公共行政价值的回应与平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共行政范式转换与社会治理范式变迁相生相伴,每一种社会治理范式实际上都在寻求回应与平衡效率、责任、公平等核心价值,只是在社会治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某一种公共行政价值有所侧重而已.从公共行政价值多元交叉并存的视角来研究和把握社会治理的根本价值和目的,倡导效率、责任与公平等核心价值并重、统一、均衡的科学公共行政价值观,不仅有助于科学把握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规律和走向,破解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悖论,也有助于社会治理持续均衡发展,从而更好地强化公共行政精神,实现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mocratic socialism’ being proposed by new left movements on either side of the Atlantic, and evaluates its claim to be a form of anti- or postcapitalism. It argues that in the democratic socialist worldview, the line between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 rests on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workers and capitalists in the economic sphere. While traditional social democracy seeks to redistribute wealth but leaves relations between workers and capitalists within firms untouched, democratic socialism seeks to abolish private property in the economic sphere. Production is controlled democratically by the workers themselves, in league with a workers’ state. The article critically appraises the claim that such a scenario constitutes a form of postcapitalism. Drawing on the work of critical Marxists such as Moishe Postone, it argues that capitalism is not primarily defined by private property relations in the economic sphere, but rather the peculiar social form of capitalist labour. Unlike in pre-capitalist societies, for labour in capitalism to secure a continued basis on which to reproduce the means of subsistence, it must be socially validated as ‘value-producing’. The criteria for value validation is not set in the workplace, or within a single nation state, but rather on the world market.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for all its merits, the democratisation of workplaces does not overcome the need for this social validation, but rather constitutes an alternative form of manag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in this context. As such, democratic socialism, like social democracy, remains susceptible to the same imperatives and crises as other forms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and so cannot be said to constitute a form of ‘postcapitalism’.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具体分析了"绿色北京"的价值定位、价值基础和价值实现的途径,以哲学的方式明确了"绿色北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北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