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广西》2010,(21):60-60
近年来,媒体关于“二代”现象的讨论很多,诸如“富二代”、“贫二代”等。“二代”现象的出现并被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一现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超出了多数人的记忆与经验范围。  相似文献   

2.
2010年9月27日《北京日报》刊登青连斌、晏荣的文章,近年来,媒体关于“二代”现象的讨论很多,关键在于它反映了很多社会问题,折射出了中国社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由于上一代人在能为其子女提供经济、文化、社会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二代”作为时下热门的公共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结构的转型.“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的二代现象并非透视镜下的显性毒瘤,“富二代”的接力效应、“贫二代”的联盟效应、“官二代”的回避效应是因果递推下的“中国二代”现象.马太效应的逆转,有助于实现“贫二代” 对“富一代”、“官一代”的层际跨越.  相似文献   

4.
"二代"标签是当今中国社会矛盾最真实也是最客观的反映。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二代"标签话语的社会作用也发生着悄然的改变。引导民众形成合理的价值预期,通过价值观教育的回归以及公共价值观的培育,找寻人的意义世界,还价值于人,是解决"二代"标签社会作用改变所隐含的社会问题的有效之道。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正步入一个有待破解的“传承怪圈”.贫与富,官与民,客观上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但当下“二代”们的不同生存状态、不同社会境遇,折射着社会生态,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从而成为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走出“理想天国”的代价陈可(特约撰稿人)“政治淡化”,是中国长期以来“政治挂帅”、全民从政、政治工作高于一切的社会行为的反弹,是目前中国社会向商品经济型社会转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政治淡化的某一特定期,伴随淡化的共生现象还并不仅仅是理想和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社会阶层变化是转型社会最深刻的变化之一,由此所带来的"二代"现象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相关研究揭示了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因,但缺乏关于"二代"现象深入系统的制度分析。通过对厦门、漳州、泉州"闽南三角"地区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二代"群体生存现状,揭示制度变迁引发的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厘清制度安排与社会分层的内生性,寻找阻滞社会流动的障碍,探究"二代"现象的制度根源,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转型社会中的"二代"现象,有助于为构建良性的社会结构提供思考方向,消除阶层间流动障碍,形成和谐、健康、良性发展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8.
董晶晶 《群众》2007,(11):47-48
“面子”者,“情面”也,人皆有之。所谓领导者的“面子效应”,在这里主要指这样一种现象,即循正常途径无法办成的事,只要领导出面,对方往往会看领导的“面子”,从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事情轻松地得到解决。社会学家告诉我们:“面子”是个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自我感觉和社会认同,而个人在社会环境下被认同的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9.
被动城市化中的村二代适应状况,折射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改编过的"青少年城市社会适应调查问卷",对广州市黄陂村500名城中村二代测量,并以500名广州市城区青少年作为参照对象分析,结果发现城中村二代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低于城区青少年,其社会认同和社会交往存在失调和分化现象。时间维度上精神文明的滞后和空间维度上的社群隔离,是影响城中村二代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故需要通过空间融合、教育改造、文化重构等途径来提高城中村二代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早在1986年,上海学者李新华于《当代青年研究》发表题为《关于代际理论的手记之一:“代”的时代》一文。应当说,“代”的时代——这一命题,对于16年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结果,具有相当的预见性。跨入21世纪,无论是从代际理论的角度看,还是从现实层面的变化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确实已进入一种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代”的时代,为我们认识与把握当下中国的青少年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天地。当代中国进入“代”的时代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人口中诞生了一群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一代人。他们与其前辈相比,…  相似文献   

11.
石海波 《前沿》2011,(15):136-139
本文主要是由日本地震后人们的冷静、有序的排队回家现象想起了中国在社会转型期间的社会的“失范”现象,本文通过对社会秩序的内涵的理解,即和谐是社会秩序的最高要求,来论述和谐的社会秩序是和谐社会的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唐钧 《时事报告》2010,(2):73-75
最近一个时期,媒体上出现了一股“二代”热,常见的有“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还有“贫二代”(“穷二代”),等等。公众和专家学者,都对此议论颇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贴标签”的做法,会导致受众对某些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最后走向事实上的歧视。  相似文献   

13.
《政协天地》2013,(6):54-54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包心鉴认为,社会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管治”和“共治”的关系,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机体在加强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啃老”现象成为社会问题最早见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啃老”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一方面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物质生活丰富起来,为一批年轻人不就业也能活下去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失业或未就业的人逐年增多,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就业观念的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15.
楼志浪 《今日浙江》2006,(23):45-4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人”群体和“社会组织”得到快速发展,由于“社会人”具有独立性:即在农村不依附土地、在城镇不依附单一单位、在社会生活中不长期依附某一群体,具有相当的独立社会地位;自主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主择业、自主决定去留、自由安排生活,受单位管控力少;流动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在社会上大范围流动择业或经商务工等特点“;社会组织”具有群众性、民间性、自愿性与一定的有组织性等特征及服务特定对象、特定群体直接、具体、有作用力等特点。“社会人”和“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6.
秦鸿 《福建通讯》2002,(11):39-40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高度重视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即“三条社会保障线”工作。四年来,“三条保障线”作为特定时期的社会保障形式,为我省社会稳定、深化改革和促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庆 《前沿》2010,(13):113-115
改革开放30年后,当下的中国中的阶层分化与贫富壁垒进入固化过程,近年开始出现的"X二代"、"X奴"、"X族"等现象,都凸显出社会深度转型和阶层显性分化过程中叠加在青年群体身上的社会隐忧。只有使"贫二代"不自甘"向下的青春"并坚韧执著地不放弃底层的打拼,还原"富二代"尊崇道义、恪守规则并懂得感恩和回馈社会的道行德性,复以政府自觉担当撬开贫富层际流动的壁垒的责任,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走向"富N代"的"共富社会"。  相似文献   

18.
梁慧稳 《公安学刊》2013,(5):46-49,79
城市人口过密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演进的结果,必然会产生“过密问题”。“过密问题”直接或间接衍生成警务事件,给警务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对“过密研究”有两种取向:一是“问题导向”的研究;二是“过密社会”的研究。警务工作面临城市过密化问题治理的挑战。应从“过密社会”视角进行思维变革:一是突破警务主体工具性思维,主动走向主体间联合和合作;二是突破问题中心的治疗性警务思维,构建问题形成的链式预警处理体系;三是突破警务界阈限制思维,致力于社会系统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9.
莲子 《民主与法制》2013,(27):51-51
现在似乎有这样一种感觉:媒体报道的一些社会现象,一旦冠以“中国式”的标签,就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反映出的人车矛盾,就让人感叹,其背后的路权之争何时是尽头?  相似文献   

20.
《创造》2009,(3):26-26
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信心:“通过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企业投资的信心,增强社会消费的信心,增强人民群众对吲家发展的信心。”8个“信心”,清晰地将“中国信心”传递给世界,全面透彻地诠释了实现“中国信心”的有效保障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