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元礼 《同舟共进》2013,(10):10-12
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誉满天下,毁满天下”,“虽然杰出,毕竟独裁;虽然独裁,究竟杰出”——大约是世人对他的客观评价。李光耀如此矛盾,他一手打造的新加坡也难免让人费解:有人称赞它干净,也有人认为它无趣;有人说它是“优质民主”,更有人说它是“威权国家”。一方面,它有引以为傲的GDP增长和世界最富裕国家、最廉洁地区、最宜居城市、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等一系列名列前茅的世界排名;另一方面,它也有在东南亚国家中幸福指数最低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刘云升 《理论月刊》2003,20(7):17-18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应当是一个法治社会,它是在法治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法治目标;它与法治国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它是一种更理想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3.
基层社会治理,“老大难”问题着实不少。如何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一些人寄希望于“老大”的重视。然而很多老大难问题,仅仅靠老大重视,问题恐仍难完全解决,更无法形成常态。问题“治本”还需要诉诸法治,诉诸法治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是我国法律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借鉴吸收韩非“法治”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实现依法治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试就《韩非子》中所述实行“法治”的原因、立法的指导原则、执法的指导原则这几个方面,浅要地分析韩非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5.
汤诤 《理论月刊》2000,(4):43-45
法治是随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成长壮大的一种治国的思想体系。近现代的“法治”思想 ,与几千年来的“人治”相比 ,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法治原则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治国法则。我国“十五大”也明确提出 ,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无疑把法治的作用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但有人提出 ,中国并不是现在才“依法治国”的 ,中国先秦的法家也提倡了“法治” ,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早在两千多年前也已提出了“以法为本” ,并为统一的秦王朝具体实践。这就让人不由想到…  相似文献   

6.
王群 《人民政坛》2011,(3):30-31
新加坡以其良好的法治社会建设成效,在世界上久负盛名。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安定的社会秩序,为新加坡走向成功与辉煌提供了根本保证,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孙铜 《同舟共进》2009,(6):12-13
人民行动党连续执政几十年,但受欢迎程度不减,这与该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溪 《湖湘论坛》2009,22(1):98-99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奋斗目标,表明法治国家建设是一个急迫的任务。它与法律全球化紧密相连。从法治国家入手,论述西方主要国家法治国家建设的经验,然后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法治“三农”的基本目标就是依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 ,促进社会的总体公平。而该目标的实现与农民包括县乡干部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分不开的。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8月18日至19日,2012海峡法学论坛在福州隆重召开,200多位来自台湾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祖国大陆从事行政法学理论研究和实务界的菁英,汇聚论坛,共商依法行政与社会治理问题,为繁荣法学研究,促进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法学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袁曙宏 《当代广西》2014,(22):12-13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这个重大论断是对新中国成立6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6年以来法治建设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本质的深刻揭示,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和关键,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最主要的成就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  相似文献   

12.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建设“法治浙江”,必须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们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经验,吸收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针。我…  相似文献   

13.
李平 《中国减灾》2004,(7):33-34
如果把抗震设防比作一只“木桶”,那么这只“木桶”应由以下五块木板组成:选址;设计;施工;抗震加固;抗震设防要求。这只“木桶”装水的多少,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  相似文献   

14.
许韬 《公安学刊》2009,(1):42-46,91
作为“法治浙江”建设的一面旗帜与特色经验,全省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值此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5周年之际,从厘清“枫桥经验”与“法治浙江”这两个概念性前提出发,明确“法治浙江”建设是“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前提与保障,肯定“枫桥经验”的创新发展丰富了“法治浙江”建设的内涵,这对于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不断赋予“枫桥经验”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特征,为建设“法治浙江”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谏题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治浙江”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完善,更需要主体意识的觉醒并在法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主的能动作用。民主建设、地方立法、限制公权、法治氛围是培育塑造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主体意识则是法律适用、法律遵守和法律监督等得以良好实现的原动力。文章同时对发挥民间商团的主体作用和引导农村宗族势力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写入宪法 ,标志着我们正朝着法治或宪政的道路上走。然而 ,中国近百年宪政史启示我们 :在当代 ,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 ,迫切需要加紧中国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因为宪政建设之难 ,既受制于制度之设计 ,更取决于公民宪政意识的确立。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一体建设、整体推进的基本思路,国内一些地方近年来也相继推出了以"法治指数"的量化指标体系来评价地方法治状况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法治建设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从法治建设的顶层设计到具体量化指标设计的建设思路。这一思路是否能够达到法治建设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的目标?需要对法治概念和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理论反思。从理论上说,现代法治概念包含了制度或者治理层面的法治、观念层面的法治和文化层面的法治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地方法治评估体系缺乏从法治文化高度上推行法治设计的整体思路,需要从宪法至上、程序正义和权利本位三个文化要求和价值指数对其进行重构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杨江 《八桂侨刊》2007,(2):51-55
新加坡"讲华语运动"的口号特点是:以"华语"为核心;简洁,明快;针对性强;贴近华人生活;易于接受。这些口号又可以分为倡导鼓励型、交际便利型、利益型、人文型、现代型六类,从每一类来分别解读"讲华语运动"都可以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在“地方法治”与“法治××”的提法逐渐成为官方和学界的时髦话语之际,围绕“地方法治”概念正当与否的分歧亦日益显现。在理论上,我们可以从社会学、宪法学、政治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多个维度论证“地方法治”的正当性基础;而在实践上,“地方法治”的提出更能够激励制度创新。与此同时,“地方法治”的提法始终位于“法治统一性”理念的涵摄之下,只要全面把握其内涵,便不会有造成所谓“法治割据”之虞。在论证“地方法治”的正当性问题时,实际充斥着两个悖论,这两个悖论的解决是在实现法治目标设定之下的一个利益衡量过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人职业生命的延长,“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等不同年龄段的职场人士开始在现代职场中共同逐鹿,他们通过释放各自的光华构建起职场最为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