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知与行及其相互关系,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论与实践论,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话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观点。一个维度是难与易,最早的认识是《尚书》的知易行难,"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注疏:"言知之易,行之难"。宋朝程颐认为知难行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也难也"。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行之非艰,而知之  相似文献   

2.
知易行难     
孙中山有感于当时一些革命党人中的畏难退缩 ,不肯或不敢行动起来的弊病 ,提出了“知难行易”说 ,认为“行先知后 ,不知亦能行”。孙中山这一学说 ,有人赞成 ,有人利用 ,也有人反对。胡适撰文《知难 ,行亦不易》 ,批评“知难行易”说 ,鲁迅将之慨括为“知难行难”。此外 ,会不会还有人提倡“知易行难”呢?不得而知 ;但是 ,从程维高案处理的前前后后 ,我觉得事情往往是“知易行难”。“知难行易”说站不住脚。报纸提示 ,在河北 ,“南京二建”特别吃得开和为什么特别吃得开 ,是公开的秘密———他们同曾当过南京市委书记的程维高有不同寻常的…  相似文献   

3.
贯彻“三严三实”要求,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着力在“忠诚、干净、务实、担当”四个方面立标杆、做表率。  相似文献   

4.
朱健 《同舟共进》2011,(12):22-22
“不可以有成见”,是著名学者顾颉刚的一条重要的读书心得。他说,“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这里先生是从做学问的角度讲的,其实无论一般人员还是专业工作者或者党员干部读书也应如此。  相似文献   

5.
国家安全学     
国家安全是一个大问题,是原有的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能完全包容的大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两个术语的含义和关系问题上还一直争论不休,虽然人们对研究有关问题的学科称作“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也还无法达成一致,但无论是“国际关系学”还是“国际政治学”,都容纳不下完整意义上的“国家安全”,都没有也不可能把整体性的“国家安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论学之道     
方少云 《新东方》2002,(1):73-74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知易行难”与只说不做楚云飞知与行的关系,在哲学史上争论了几千年。那些主张“知易行难”的,有所谓“非知之艰,行之维艰”,孙中山则提出“知难行易”说,毛泽东又.提出“知行统一”说,对这个问题作了辩证的分析,才算有了一个科学的结论。纵观现实世界,“知难行...  相似文献   

8.
一、准确——警学论文语言最重要的品格 “文章天下之难事,其法度杂见百家之书,学者不遍考之,则无以知古人之渊源。”(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锦机引》)为文之难,古今同理。写文章难,写好文章更难;写论文不易,写好论文更不易。有一种说法:七分材料三分写。虽说只有“三分写”,但其中的奥妙也不浅。只有当“三分”写好  相似文献   

9.
论学之道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上接本文第一部分《原文及注、译、按》之41,载本刊2004年第5期)42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注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两个“知”字皆同“智”。译 孔子说:“宁武子,国家政治昌明,就(显得)聪明;国家政治混乱,就装作糊涂(不公开发表意见)。他的聪明是可以达到的,他的糊涂是(别人)不容易比得上的。”按 孔子是主张用学问、智慧实现政治抱负的,无论邦有道、邦无道都应如此。但这里他似乎羡慕宁武子依个人安危取舍智愚的态度,反映了他当时一身学问难有用武之地的无奈和苦衷。(参见36)(素来有…  相似文献   

11.
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只身三次到台湾,在那里留下了革命的踪影,现在的“逸仙公园”即“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就是由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赴台时居住过的“梅屋敷”旅馆改建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对台湾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学科概念的“徽学”,在20世纪0年代就已经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徽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内涵的认识也越越迫切。《探索与争鸣》开展对徽学的论,既适合了这一需要,也是把徽学作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向学术界、引起学术注意的一个很好的举措,前面各期所刊的文章都给我们很有益的启迪。200,我曾经在《徽学》“发刊词”里表述这样的认识:徽学“是以大量的徽州文与文书以及物质文化遗存为基础的,以史上的徽州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因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徽学研究的学术思路做法。徽学的学术基础以地名“学”的学问并…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把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诸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等,都是为人熟知的例证。说到底,似乎读好书,就能做到官,而做了官,就可功成名就,拥所欲求。然而,十年寒窗实属不易,仕途艰险也在所难免。有道是,读书难,做官更难,而做一个好官则难上加难。尽管如此,苦读诗书以考取功名始终还是一代代文人学子的唯一追求。作为凡夫俗子的我,也逃脱不了世俗的框框,自小便知用功读书,长大考上大学,完成学业,走上社会后开始在仕途上一步一步向上攀行。时间…  相似文献   

14.
任何哲学研究都有其操作的本。合理的哲学操作本构成哲学之为“学”的本体基础,即知识形态的哲学之所以可能的形上基础。哲学活动是哲学之为“学”即哲学之知的本体基础,哲学之为“学”是哲学活动的逻辑表达。哲学活动实即人的生存活动。因此,哲学之为“学”必须关注人的生存活动,只有立足于人的生存活动,哲学才是可能的、合理的、可理解的,因而才是有生命力的。  相似文献   

15.
据报载,在全国学邯钢热中,先后到邯钢取经的国有企业已达7000多家。但究竟有多少家取回“真经”,又有多少单位“修成正果”,报纸没有披露,笔者也无从统计,但感慨邯钢经验难学者,也确实不在少数!学邯钢究竟难在何处?是邯钢条件特别?还是国家给予邯钢特殊政策?凡是到过邯钢的同志,都会作出否定的回答。邯钢既没受到额外的恩赐,也没享受特殊的优惠。计划经济体制围拢过它,原材料涨价的因素制约过它,国有大中型企业目前接到的困难,邯钢或许都面临过。是邯钢经验过份的深奥复杂吗?回答也是否定的。邯钢经验说到底就是四个字:“…  相似文献   

16.
中医被古人称为“生生之学”,是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不能把中医视为单纯的疾病医学,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内涵,是包括哲学、艺术、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现代人对中医的理解往往是“跟西医相对的中国的医学”,但如此一来,中医这门具有深刻内涵的传统学问就被淡化、被解构了。实际上,中医具有更深层的含义,我们将其内涵阐发出来,才能够真正了解其深刻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这次波及全国乃至世界的非典疫情,敲响了人们对预防医学重视的警钟,“预防医学”变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动。作为世界医学瑰宝的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的两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医学的内容,不但有明确的“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有着一整套具体的方法和措施,在环境卫生、传染病学、隔离以及预防接种等诸多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经验。以下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论之。“上工治未病”与“重视正气”——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上工治未病”,语译为“高级的医生、最好的办法是治疗未发的疾病”,也就是走在疾病的前面。《素问·四气调…  相似文献   

18.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像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都是兴趣盎然,令人高兴。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一门功课有兴趣才会爱学,爱学才会增知,增知才会长智。在法律常识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抓住一个“趣”字,做到趣讲、趣学、趣练。现仅就“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容谈一谈趣味教学。 一、运用漫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与关键。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  相似文献   

19.
吴超华 《新东方》2010,(3):78-80
“经学”是一门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诗经》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儒家的“诗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文艺思想的主流,《诗经》“经”的地位确立以后,为后世对《诗经》的研究提供了广阔优越的前景,并使之成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专门学问,即诗经学或诗经诠释学。  相似文献   

20.
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学习,古人称之为做"学问"。"学问"、"学问","学"的后面紧跟着"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向智慧的领域深入的信号。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当归功于如何,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