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诗慧  郑先武 《当代亚太》2022,(6):98-133+166-167
东盟中心地位实质上是弱国掌握强关系性权力,进而“反领导”强国的区域态势。关系性权力是指行为体互动过程中掌控与管理关系资源的能力,关系越强,则关系性权力越强。一般认为,关系强弱是按物质实力决定的,但弱关系(主体)未必有弱(关系性)权力。东盟利用其构建的区域关系网络掌控了强关系性权力,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中心性和主导性作用。亚太海洋安全合作实践是东盟利用其关系性权力优势构建中心地位的典型案例。通过制度设计、限制策略、互惠策略和规范建设四种实践路径,东盟实现了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海洋安全合作架构的建立与运行。这一合作模式突破了霸权对区域的支配,实现了小国主导的区域海洋安全合作关系。但由于外部干涉和东盟自身的弱点,“东盟中心”区域架构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相似文献   

2.
论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郑和远航以前的中非关系、郑和远航与中非关系以及郑和非洲之行留下的疑问等三个方面探讨了郑和远航在中非关系史上的意义.中非关系源远流长,郑和远航将这一关系推至一个新的巅峰.在郑和之行与非洲的关系上,作者就郑和非洲之行的肇始、航线、结果、影响与意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郑和的非洲之行至少在6个方面留下了疑问,这些问题都在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3.
九一一事件后俄日关系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钢 《当代亚太》2003,(4):44-49
俄日关系是亚太地区诸多大国关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 ,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将俄日关系放在俄罗斯亚太战略和大国关系互动的框架内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俄日关系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俄日关系改善对大国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韩国李明博总统访华为契机,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战略背景及内涵,并探讨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韩两国以及有关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4年温家宝总理和李肇星外长对南亚各国进行了访问.访问及时有效地巩固了中国与南亚国家间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提升了双方的关系水平,并共同规划了未来关系的发展方向:中巴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法制化、中印决定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美国政府行政和立法部门及非政府组织为推动印度尼西亚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都做出了努力.美国政府在双边高层交往中不断对印尼政府和军方施加外交压力,促其改革;包括国务院、国际开发署、国防部,司法部等在内的行政部门,实施了一系列项目,旨在推动印尼的军政关系制度建设,支持培育印尼民主的军政关系文化;国会以立法手段或向行政部门施压的方式约束美国对印尼的军事援助及两国军事关系,意在通过制裁和压力迫使印尼进行军政关系改革;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以各种方式参与了推动印尼军政关系改革、促进形成民主的军政关系文化的活动.这些部门和组织广泛而深刻的卷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印尼的军政关系民主化改革,也可以充分说明美国在对外扩展民主时投入之大、关注之广、手法之细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韩国李明博总统访华为契机,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的战略背景及内涵,并探讨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中韩两国以及有关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安成日 《当代韩国》2010,(2):89-100
在冷战体制下,朝鲜半岛是东西方冷战的重要舞台,因此日韩关系研究历来都是当代东亚区域关系史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本文就当代日韩关系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当代日韩关系的特点及日韩会谈达成妥协的根本原因;当代日韩关系的历史分期;日韩会谈中的主要外交课题与当代日韩关系研究中的"战后"问题;当代日韩关系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等进行了若干探讨,并提出了笔者的管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以利益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利益为中心和轴线,研究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发生和发展,研究利益与阶级的关系、利益与社会的关系、利益与国家的关系、利益与权力的关系、利益与权利的关系。它从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出发,确定了政治关系的实质是以国家的公共权力实行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来维护、协调和实现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社会利益。由无产阶级利益而生成的这种政治关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袁正清  董贺 《当代亚太》2023,(5):4-34+166
东盟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世界政治的关系理论能够为理解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逻辑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关系性合作的视角下,关系因素建构了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基础和条件。通过对中国—东盟间政治、安全、经济关系网络的分析可知,中国与东盟及东盟国家的关系基础赋予中国—东盟显著的关系亲密度优势,为其合作进程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在中国—东盟关系网络的复合结构下,中国与东盟在各领域的关系水平决定了双方合作的空间,中国与东盟各国在关系网络中的不同位置也决定了合作条件的差异性。中国—东盟的关系基础使双方得以在理念层面相互融合,基于东盟地区合作的本土理念以及中国的国际发展合作理念建立起深厚的共识,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的具体实践。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与东盟需进一步强化中国—东盟关系的韧性与弹性,提升双方的关系水平;同时,也需不断巩固理念共识,通过实践完善双方的合作模式,使“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关系性合作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