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民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两岸人民间的互涉案件也逐年增多。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1988年以来的五年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涉台案件1144件。①比较两岸民事诉讼法的诉讼代理制度,不仅在诉讼理论上可以相互借鉴,而且对于当事人在互涉民事诉讼中运用诉讼代理制度,有效地维护自己的民事权利,也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民事诉讼的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在我国之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简单地说就是法院、当事人、第三人为诉讼行为的基本准则。有的国家在民事诉讼法的首位对此集中加以明文规定,如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就是如此;有的国家如德国、日本的民事诉讼法,则将民事诉讼的原则规定在有关诉讼行为的章节之中。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确定,依赖于民事诉讼的模式。所谓民事诉讼模式,是指以一定的国情为背景,在一定民事诉讼价值观的支配下,为实现一定的诉讼目的,通过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1〕一般说来,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3.
《法学》1988,(8)
一、判断题(20分)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存在的为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权利、义务关系.(×) 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指法院和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为民事诉讼法所调整的诉讼权利与诉讼义务关系. 2.在民事诉讼中,由于当事人在诉讼中所处  相似文献   

4.
周鹏飞 《法制与社会》2013,(28):119-120
对当事人真实义务的内涵,各国学者的解读有所差异,其作为一项法律义务在民事诉讼法上的确立,也经历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此并无明确规定,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因当事人恶意诉讼、迟延诉讼、虚假陈述而损害对方当事人权益的现象也越来越引发诸多担忧。我国民事诉讼法是否应当确立真实义务、真实义务在民事诉讼立法中应当如何加强,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论民事诉讼法的控权法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诉讼是由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的一种活动,以国家审判权为中心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特点,以当事人诉讼权利为本位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民事诉讼法是典型的公法,控制和规范审判权依法行使应是民事诉讼法最基本的功能。民事诉讼法要严格控制法院的审判权,不断激活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充分肯定和发挥律师在监督和制约审判权行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能使民事诉讼最大限度地接近正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审判》2012,(6):24-25
编者按民事诉讼法,是所有规制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直接关系到民事诉讼过程中各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实现。我国民事诉讼法自1991年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在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各方权益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事案件日益增多,当事人权利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民事诉讼法的及时修订成为一件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刑事制裁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民事诉讼中实施的妨害民事诉讼之行为,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也有对妨害民事诉讼之行为人定罪判刑的实例。海外的一些学者对此规定不甚理解,认为这是“刑、民不分”①由于此问题涉及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学和刑事诉讼法学,我国法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亦不很深入,在加强法治、完善诉讼制度的今天,很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妨害民事诉讼行为民事诉讼是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依法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经济纠纷,保护公民、法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上起指导作用的准则。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社会主义性质。规定基本原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民法院和当事人把握民事诉讼法的精神实质,并把它们正确地运用予诉讼实践。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根据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制定的;另一类是根据民事诉讼的自身特点制定的。前一类基本原则包括:审判权由人民法院行使原则;人民法院独立审判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法;对于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中的和解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取得谅解,达成协议,从而终结诉讼的活动。它与调解不同,调解是当事人双方在第三者主持下所进行的活动,和解作为民事诉讼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在各国民事诉讼法典中均有明确规定。而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仅在第46、51、181三条中涉及和解内容,将其作为当事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加以表述。作为一项完整的诉讼制度来说,如此规定未免过于简单、抽象,难以适应诉讼实践的要求。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修订民事诉讼法参考。  相似文献   

10.
缺席判决与不应诉判决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缺席判决制度,学者普遗认为缺席判决是指人民法院在部分当事人无故未参加或当事人未参加完开庭审理而中途退庭的情况下依法作出判决。不应诉判决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没有规定,在理论上也很少研究和讨论。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和向前推进,往往取决于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然而,并且不每一个案件的当事人都是能够积极参加诉讼,积极  相似文献   

11.
诉讼实施权理论的基础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学术谱系中,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自清末修律到今天民事诉讼法即将展开的第三次大规模修改,一直占据着多样化的学术渊源的主流,并且形成了中国民事诉讼理论的学术传统和制度根基。作为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范畴,诉讼实施权是当事人实施诉讼行为的前提条件,也是将诸多民事诉讼制度,如诉讼担当、诉讼信托、诉讼代理、诉讼代表以及多数人诉讼制度予以正当化的理论基石。遗憾的是,国内学者尚未来得及对诉讼实施权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目前  相似文献   

12.
论民事诉讼的目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基于民事诉讼目的与司法制度(尤其是与民事审判权关系)的作用,与民事诉讼构造的形成,与民事诉讼法解释相互关系的事实,透过中外法制国家关于诉权和诉讼目的论的学说现状,分析了民事诉讼制度运行所依赖的人民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请求权关系的内涵,阐述了审判机能与民事诉讼目的论、民事诉讼构造、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与纠纷的解决等关系,从而主张民事诉诉讼制度的目的在于解决民事纠纷  相似文献   

13.
对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冷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段时间以来 ,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不少学者提出借鉴国外的作法而将诚实信用原则引入到我国民事诉讼法中 ,以达到对各诉讼主体 (主要指双方当事人 )的诉讼权利滥用行为进行规制这一目的。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是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的 ,而且只有在“权利主导”型诉讼结构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我国现今的民事诉讼制度尚未完成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彻底改造 ,而是正处于一个过渡期。在此过渡期内 ,不宜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行使方式做过多限制 ,而是应强调对当事人诉权的保障 ;否则 ,公民通过诉讼实现其权益的目标难以很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不论英美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规则,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民事诉讼法,都规定当事人以实名的方式进行诉讼。不过,崇尚实践理性的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基于案件的实际情况有时许可当事人以匿名的方式进行诉讼。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有关起诉条件中应记明当事人姓名的规定已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民事诉讼法应该规定当事人具有匿名诉讼的权利,法院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在当事人匿名和公开其姓名之间权衡利弊以决定是否同意当事人的匿名诉讼申请。  相似文献   

15.
张振良 《山东审判》2004,20(3):76-78
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 的参加下,依法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从而 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诉讼活动。民事诉讼则是 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 审理和解决民事争议的诉讼活动。这两类案件分别由 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所调整,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 差异。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律、法令是同等重要的大法。它是人民法院贯彻实施民事实体法律、法令的法律规范,是规定适用和保障民事实体法法律、法令贯彻实施的程序法。也就是说,民事诉讼法一方面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审判民事案件的“操作规程”,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进行诉讼活动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也是人民法院实施民事实体法律、法令的适用规范。民事诉讼法虽然只是解决民事诉讼的程序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民事诉讼法》总结审判实践经验,借鉴外国立法经验,规定了一项新的诉讼制度——群体诉讼制度。这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制度的重大突破,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要意义。群体诉讼(亦称代表人诉讼),是指民事诉讼的众多当事人,因具有相同的利益而组成  相似文献   

18.
刘家兴 《中外法学》1991,(4):19-23,35
<正> 一、对民事诉讼法的认识问题民事诉讼法只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呢?抑或既是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法律,又是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这似乎已不成其为一个问题,但从对许多问题表现出的分歧看,它却仍是一个没能解决的问题.比如,在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要不要有保护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容;在诸多的程序制度中,是否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在整个法律制度中,有无必要研究审判程序制度与诉讼程序制度的结合与协调问题.上述问题不解决,民事诉讼法即使具有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可行性,也必然会缺乏诉讼机制构成的合理性,这就难于避免某些程序制度的不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洪浩  邓晓静 《法学》2013,(7):116-122
历经多年司法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研究的积累,修订后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诉讼法》增设了民事公益诉讼的条款。经过此次修订,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保护的权益从私权扩充到了社会公共利益领域;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范围也随之扩展;民事诉讼当事人将因公益诉讼的出现而被重新界定,法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尤其是检察机关,有可能成为民事公益诉讼的原告。然而,囿于我国一贯的立法模式和传统,对于民事公益诉讼中检察权的配置,《民事诉讼法》却语焉不详,有待明确。  相似文献   

20.
(14) 什么人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更换当事人?产生什么后果?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有诉讼权利能力的人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由这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法定代表人。”由此可见,有诉讼权利能力,就有资格作为当事人。什么是诉讼权利能力呢?就是在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