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国新 《理论月刊》2005,(6):134-136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但作者以其诗人的性格,以抒情、含蓄等诗的笔法艺术以及诗文并用等手法来写史,使纪传体史书具备了诗的因素,充满了诗的色彩。《史记》是一部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完整的用血和泪和生命写成的悲愤诗。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民族的复兴已成中国人及世界华人的共识及奋斗目标。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徐杰舜教授主编的6卷本《中华民族史记》(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历经8年的精心打磨,终于问世。笔者有幸拜读,不读则已,一读就放不下手了。一《中华民族史记》的书名既精当又颇具新意。众所周知,2000多年前司马迁曾写《史记》,开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之例,记载了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既有史学的真实,又有文学价值,我们称之为“史传文学”,如,记言的《尚书》,记事的《春秋》,编年体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以丰富文学魅力表现的著作,却是司马迁首创。司马迁,字子长(约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一百四十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征和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七年)。生于夏阳龙门,今日的陕西省韩城。《史记》的问世,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4.
韩城:司马迁的故乡刘臣韩城,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省东部,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中华民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就诞生在这里。新城与旧城韩城,包括所属乡村,约35万人口,面积8万平方公里,城...  相似文献   

5.
中央电视台和扬州电视台合拍的电视专题片《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激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二十四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著名纪传体史书。不少人听说过它,但它  相似文献   

6.
试论史学与经学之分途李金河我国的史学源远流长,自孔子修《春秋》、左丘明作《左传》始,经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奠定了纪传体史书的基础,班固撰《汉书》立皇朝史撰述“正史”的固定格局。武帝以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成为儒家经学的一统天下,史学亦完全附翼于经...  相似文献   

7.
《春秋》2001,(3)
酒圣:杜康,夏朝的一个帝王,传说中酒的发明者。文圣: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他为圣人。史圣: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相似文献   

8.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把《史记》与某部小说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拿来与《史记》相提并论的第一部小说,就是《水浒》。李氏在《词谑》一书中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岗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此后,明人袁宏道、天都外臣、李贽、叶昼,清人金圣叹、樵余等又相继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对我们研究《水浒》与《史记》之间的继承关系,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史记》对《水浒》在艺术方面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马树国对联本是一种应用文体,然而我总是拿着它当诗读,不知是古典诗歌中常常有文辞瑰丽的偶句出现,还是楹联作者往往是将自己的作品融进了蓊郁的诗意,也许这两方面因素都有?鲁迅评《史记》,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10.
悠悠环路情     
悠悠环路情魏毅合肥市一环路建设系列报道之一引子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合肥在汉代即为"全国18个大城市之一"。──转引自《合肥城市建设志》概述"安徽需要大城市,目前首先要把合肥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摘自回良玉省长《政府工作报告》一、决策合...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思想,学界讨论不多且欠深入。我们认为,《史记.天官书》是该思想的集中体现,由其中的"三五"之说可知,"究天人之际"思想的实质就是究"天命",重在探究人类社会变化特别是"王权更迭"是如何受"天命"支配和控制的。司马迁推究"天命"最主要的手段是《天官书》所阐述的星占学,此外,还有历法、日者、龟策、封禅等。尽管司马迁有怀疑"天命"的个别论述,但就《史记》全书的基本思想来看,司马迁是相信"天命"的。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在这部伟大著作中,司马迁就如何提炼历史题材,如何塑造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提出了一系列美学原则。本文试图以《史记》为主要对象,对司马迁的美学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从小时喜欢书籍,由小人书,连环画开始,边读边藏,到参加工作那年搬家时,生活用品倒没有多少,我视如命根根的那两大木箱藏书,引得上下左右议论纷纷,咂舌咂嘴。经过近10年的苦心经营,我终于为自己营造起一间书屋:10平方米的卧室,三面环墙立着五层墨绿色的木质书架,按不同类别堆码着2000余册书籍。我的藏书以国内外文学名著为首。木架的正中,放着一套精装的《史记》。提到收藏《史记》,还有一段趣事呢。我对《史记》的神往,始于70年代,当时有一部记录片:尼克松访问中国时,毛泽东主席送给这位美国总统一套《史记》,影片解说词中称《史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历史著作。最让人难忘的是影片中的一个特写的近景,"史记"二字占据了整个画面,《史记》从此也深深刻在我心中。  相似文献   

15.
李书安 《求索》2010,(5):216-218
从记言之《尚书》到纪传体《史记》,史传文学历经几百年变化,化蛹为蝶。在此流变过程中,《国语·晋语》记言、叙事,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手法,有意识地刻画人物,在写人艺术上取得较高的成就。文中出现集中若干篇章专写某一人言行现象,已呈现出向人物传记过渡的趋势,几成人物传记的雏形,为后世纪传文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公元前三五六年,商鞅任秦国宰相,实行变法,使秦富强。後被秦贵族诬为谋反,商鞅出逃,投宿旅店。店主人不知他就是商鞅,告诉他说:“宰相商鞅立下法令,旅客如无证件,店主擅自留宿者治罪。”商只得长叹而去,後被秦兵所杀。可见,在中国,两千多年前就有旅店,而且在秦国已规定住旅店  相似文献   

17.
《哈姆雷特》 永远的艺术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珏慧 《观察与思考》2008,(20):60-61
2008年10月1日,一部由"英国发明、日本加工、中国制造"的话剧《哈姆雷特》,在首都剧场隆重上演。《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冠上一颗最灿烂的金钢钻",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它仍长盛不衰。它所揭示的主题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欣赏它,依旧觉得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8.
王沛 《传承》2014,(3):146-147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一本人物谋略专著。《本纪》《世家》中记叙了许多智谋之士,张良、郦食其、范增等都在秦末风云中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成名轨迹,体现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其中也无不体现了司马迁在著《史记》时所蕴含的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19.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名德。”《史记·三代世表》也记载,在中原河洛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氏族,全都是黄帝的后代。不仅颛顼、帝喾、尧、舜等是黄帝的后代,而且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集团全部是黄帝的后代。...  相似文献   

20.
《史记》与《汉书》,虽然同为纪传体史书中的双璧,但是在许多重大问题却见解相左,甚至针锋相对。两书《货殖传》尽管立传体例相同,在义利观念的评价上则是大相径庭。究其根由,除了司马迁与班固个人史识不尽相同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两汉社会无论是在社会经济形态,或是在社会意识及风尚等方面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势必要在《史记》、《汉书》中表现出来。对照研读两篇《货殖传》,不仅可以窥察作者在义利观念上的差异之处,而且可以从中寻觅两汉社会由重利轻义到重义轻利的演变轨迹,加深对两汉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