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轩 《政协天地》2012,(Z1):81-82
据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即位四年,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斗米三钱,至是天下大治。"执政四年,"岁断死刑二十九人",这实在是叫人吃惊的史料,一年之中,死刑犯只有29人,真是不可想象,不可思议。有关此时  相似文献   

2.
一起断手臂"维权案" 2009年10月的一天,来自安徽农村的赵勇强等四人被抓获。他们四人先后以自残方式骨折,"工伤"后全部采用"非暴力"手段与老板谈判,诈取钱财。  相似文献   

3.
刘积学     
刘积学刘积学(1880--1960年),号群式。新蔡县人。16岁中秀才,20少补禀膳生。因受新学影响,1902年在开封与车铖、玉梅溪等人创办"半日学堂"传播革命思想。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中举人。1904年至1905年就读于河南武备学堂。190...  相似文献   

4.
黄卫华 《求索》2010,(12):162-163
作为我国两审终审制例外的死刑复核程序,是一种仅适用于死刑案件的特殊审判程序。是为了贯彻我国"少杀、慎杀,防止错杀"的刑事政策,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规定而设置的一项特有制度。我国的死刑复核程序作为我国在保留死刑和将来废除死刑之间的一个过渡,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5.
秋雨 《今日海南》2007,(8):48-4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犯受贿罪、玩忽职守罪,走上了不归路。郑筱萸是个正部级大员,但"刀快不怕脖子粗"!这是继胡长清、成克杰、王怀忠之后,第四个被杀头的省部级以上的贪官。近年来,我国崇尚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对死刑的判决更加慎重,经济犯罪不判死刑的呼声很高,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系出浙江海宁安化王氏,祖籍山东青州。王国维,初名国祯,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九日(1877年12月3日)出生在浙江海宁州城内(今盐官镇)双城巷。十岁时,全家迁至西门内周家兜新宅,额曰“娱庐”。这里是他青少年时学习和生活之处。王国维七岁入学,十一岁时诗文时艺均已洛洛成诵,十六岁入泮,被里人视为“海宁四才子”之首。二十五岁时东渡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就读,二十九岁时,将数年“独学”中陆续发表的哲学、教育、文学论文汇集为《静安文集》,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著作。三十一岁进京,先后任学部…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都叫你妈妈,我也叫你一声妈妈。"2010年2月4日早8点,江西省高安市看守所,故意杀人犯李伟俊即将被执行死刑。他跪倒在看守所长曾凯面前,"感谢你一年多来对我的关心教育,我没有办法报答你,只能给你跪下。"  相似文献   

8.
彭东昱 《中国人大》2010,(18):25-28
在现行刑法分则规定的480多个罪名中,有68个可以判处死刑。这一比例,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死刑罪名最多的国家。其实,"重刑"并不是中国刑法的历史传统。自上古有文字记载以来,"恤刑"、"明德慎罚"的刑法思想,一直是中国法律文化的主流思想。在限制与废除死刑的过程中,我们正在做出巨大的努力,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  相似文献   

9.
白琼英 《公民导刊》2011,(11):26-27
居正是同盟会元老,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1931-1946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1936年,居正在《中华法学杂志》第一卷第四期发表《死刑存废论》一文,提出了自己对死刑存废的观点。居正通过考察当时世界多国刑法规定与刑罚实践和我国法制中有关死刑的历史,提出减少死刑种类直至废止死刑,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人类进步的标...  相似文献   

10.
四、唐太宗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九三《太宗皇帝》中说:时天下大丰,流离失所者都回到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一年判死刑的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到五岭,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当然,这里有美化的成分。但这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确是事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力于唐太宗的精兵简政、裁汰冗员。与东汉光武帝、北齐文宣帝、隋文帝大力精简地方机构不同,唐太宗把精简中央机构作为了主要切入点。唐朝开国初期,朝廷官员多至数千名,冗官充斥,…  相似文献   

11.
死刑的实行与废除虽然都有其历史和渊源,联合国、欧盟、大赦国际等也都主张各国尽早废除死刑,但对于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成分复杂的中国来说,要废除死刑还要从客观实际的国情出发,并非言存言废之论如此简单。各国死刑废止的现状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运动渐成燎原之势。联合国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中规定,不得任意剥夺人的生命,并强调,在未废除死刑的国家,只能对犯有“最严重罪行”的人判处死刑,表明了反对死刑和限制死刑的态度。1971年、1977年,联合国又先后两次通过决议,要求“从废除死刑的精…  相似文献   

12.
死刑缓期执行(简称"死缓"),是我国独创的刑罚制度,是我国关于人权保护在刑法上的体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废除死刑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我国的现实状况却不允许我国废除死刑。死缓制度的确立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我国死刑的适用率,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与国际立法趋势相同。死缓制度作为我国独创的刑罚制度,在社会上既起到威慑作用,又有利于保护人权,是符合我国法制要求的制度。为了更好地适用死缓制度,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把握死缓的适用标准以及适用的法律后果,保证死缓制度的正确适用。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对死缓制度的适用作出论证,希望可以为完善死缓制度,为其在现实中的适用起到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5年来,54岁的律师朱少平始终关注中国死刑审判改革的每一步进展。现在,他终于看到了变化。自2007年1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收回下放到地方高级法院的部分死刑复核权,从此,中国所有的死刑判决将由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  相似文献   

14.
杨实生 《求索》2010,(11):250-252
光绪初年的"四谏"是清流中的佼佼者,赵尔巽抓住"四谏"都出身翰林这一特点,在《清史稿》中称他们为"翰林四谏",显然附会了清末民初时期对清流热捧的现象,难避杜撰之嫌。其实"四谏"并非因为出身翰林而出名,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作为清流中负气敢谏的人物而名噪一时,所以"四谏"实际上是指"清流四谏",只是慑于历史上把"清流"与党祸联系在一起,才不敢轻易使用这一字眼。"四谏"是指哪四个人?说法不一,陈宝琛和《涧于集》后序中的说法最为可信,他们提出张佩纶、宝廷、黄体芳和何金寿为"四谏"成员。  相似文献   

15.
《刑法修正案(八)》与《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我国68个死刑罪名中的22个死刑罪名,占原有死刑罪名的32.3%。废除死刑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也是死刑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的讨论,离不开对我国死刑制度的历史沿革、死刑制度的立法现状、死刑制度在适用中的问题以及死刑制度的完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死刑废除的进程不能冒进,现阶段我国死刑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并且还有不可忽视的强大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民公安》2012,(7):63
1946年12月11日上海高等法院讯问笔录之一告诉人:郑华君(郑苹如母亲,因病未到);郑南阳(郑弟),二十九岁,浙江兰溪人,住上海吕班路万宜坊八十八号。问:你姐被害经过。答:……二十八年(1939年)春,我姐与丁见  相似文献   

17.
"死于非命,惨不忍言"的无名烈士1911年4月27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鲜花烂漫,在清朝专制统治下的广州,响起了一阵阵枪声、炸弹声、冲杀声和尸体倒下的声音.  相似文献   

18.
死刑案件作为最后一道关口,死刑复核权的收回无疑是我国刑事法制建设的重大进步,而律师的参与,无疑会使死刑案件更加公正、公平,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死刑复核权收归最高法院行使的一年则让人有喜有忧,一方面死刑复核程序越来越严谨;另一方面,律师介入死刑复核程序,依然困难重重。许多法学专家为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仍在发表看法,提出建议,他们希望刑诉法等相关配套法律尽快完善。本版块刊发的一组稿,就向读者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救赎     
■18年前,一位年轻的看守所民警,执著地为一名死刑犯上诉,救了他一条命。 ■18年间,他与这名犯人书信往来,执著地救赎他的心灵。 ■从被判死刑到改判死缓、无期徒刑,再到减刑为有期徒刑,到2011年下半年刑满出狱,18年的牢狱生活,是张斌这位普通的警察,用人性光芒与人格魅力照耀着"死囚"程胜摆脱迷茫和挣扎,完成了由"死"复"生"的心灵救赎。  相似文献   

20.
邱会作这个名字,稍微上点年纪的中国人都颇为熟悉。1929年邱会作参加红军,亲历中央苏区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后,刚满20岁的邱会作被任命为军委四局三科科长,负责军委直属纵队的行政事务,被周恩来称为“娃娃科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