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民族的认同就是文化的认同的这一本质意义而言 ,文化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 ,而民族的形成过程也正是民族凝聚力汇集并展示其能量的历史过程。知识分子作为这一文化的承载者 ,毋庸置疑地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生发力量。没有历代知识分子的肩负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无以传承 ;没有历代知识分子的原创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无以张扬 ,民族凝聚力所赖以生存的共同文化基础也就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2.
正如阿克顿勋爵所言:压迫是自由主义的学校,流放是民族主义的摇篮。晚清留学日美欧洲的新式知识分子,是最早开始重新建构中国民族认同框架的人,因为,与传统知识分子相比,他们具有更开阔的世界眼光,同时也在与"他国"、"他族"的交往中产生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3,(5):94-94
贺东航、谢伟民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国家认同包括国家民族认同与公民认同两个方面。回顾中国现代国家认同的历程,中国国家民族认同有三个阶段:国家认同的发轫、中华民族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潮、国家认同的新篇章,我国国家认同还不健全性,即国家民族认同的高涨与公民认同的滞后。我们不能忽视国家认同的一些制约因素,如意识形态斗争、民族识别、民族优惠政策与威权体制等。努力实现“政治民族”、大众参与和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4.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冲突论”和“一致论”在界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上无疑都具有片面性,基建与此基础上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整合思路也只能是一种理想状态。文化与公民文化具有内在的粘合作用,因而在现代公民社会中培育新的公民文化应当是解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自己责任的认同。他们将“武死战、文死谏”作为自己为人做官的优良传统,但却始终没能得到一个平台,将自己的意见有效地表达出来,所以常叹生不逢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邓小平知识分子理论的指导下,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必须坚持邓小平知识分子理论,努力开拓创新。知识和知识分子问题从来都是革命和建设的重大问题。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的通俗公式。毛泽东同志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就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巨…  相似文献   

7.
建国后,同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四次大的调整,即建国初确定“包下来”的方针和提出“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1956年以中央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为标志,确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962年进一步调整党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再次重申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核心的“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知识分子新政策。通过这四次大的调整,党对知识分子在我国的历史定位实现了两个历史性的飞跃,这就是确认“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和肯定“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使知识分子工作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重大成果来之不易。回顾5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认为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应该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两个基本认识”、坚持“两个尊重”、坚持“两个结合”、坚持“又红又专”,坚持“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化运动肇因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冲突,因而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基本课题。近代知识分子对“现代化”同题的认识无不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然而,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上的比较论争,却都不免非中即西的偏颇,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丁一维文化视角的思维误区,从而难以达到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子是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力量之一。团结和吸收知识分子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实践证明,无论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知识分子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说:“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4,(3):41-4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谈时,说“两岸同胞一家亲”,进而说道:“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认同“一中框架”者,必然认同习近平的这番讲话,也必能体会两岸兄弟阋墙付出的惨痛代价,进而思考如何弥补两岸裂痕。  相似文献   

11.
日据后期,殖民当局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进行文化同化,台湾知识分子深受影响。台湾名医、文人吴新荣在日记中记载了他在“皇民化”运动期间对殖民当局文化政策的妥协及其内心的迷惘与矛盾。一方面,长期的殖民统治与文化同化在吴新荣身上烙下深刻的异族文化印记;另一方面,根植内心的传统中华文化,又促使其不自觉地抵制殖民同化。对殖民统治的妥协服从与内心中华文化认同的尖锐对立,造成吴新荣精神上的彷徨、迷惘与挣扎,而这恰恰是当时台湾知识分子阶层以及一般民众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2.
晚清至五四时期纷繁芜杂的时代影像折射出历史转型中的潜层巨变。该时期知识分子在面对外源文化时,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线性说明,他们因政治规约、传统赓续及家族疏离等三重维度统摄下的身份暗示与体验认同的差异,建构出多元化的外源性汉语叙事符号。这种特殊的文学书写使知识分子的外源性言说原点在异域与本土之间位移,而贯穿其中的主线始终是实现民族复兴及中国式现代化的愿景诉求。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理论基础,根据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结合现代知识分子的新变化,探讨了知识分子在先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是我们党内最了解知识分子 ,最善于做知识分子工作 ,又最为知识分子所爱戴的一位卓越领导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周恩来对于知识分子有一种一贯的、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感 ,即“知识分子情结”。这种“情结”在周恩来的言谈举止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是使他能够制定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 ,并与知识分子们达成共鸣的初始源泉。  相似文献   

15.
王春霞 《理论月刊》2004,(10):57-59,64
清末十年是梁启超民族思想和民族认同意识快速发展时期:从传统的满汉不分,到建立以汉族为中心单一民族国家的矛盾,再到五族合一的“大民族主义”;其理论支撑,则有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西方的种族竞争说、民主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伯伦知理的国家学说。同时,梁启超的民族认同还与反对辛亥革命带有浓厚的种族色彩的“排满”口号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民族冲突是以民族认同为基础的群体对抗现象。在法律理论上,民族冲突的实质是民族认同与族内忠诚在挑战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在法律权利上,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受制于公民权利的平等保障水平,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间的冲突反映了权利平等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在法律事实上,完善保障公民平等权利的法律机制,避免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协调公民权利之间的矛盾,在认同和谐的基础上强化国家认同,是现代民族冲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7.
《政协天地》2009,(7):62-64
《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创作杂剧13种,现存8种。作为一个深受民族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马致远对国家的灭亡,怀抱深切的哀痛,对蒙古贵族歧视、压迫汉人的政策郁结着难言的悲愤。但当时元朝的统治正日趋巩固,这种强烈的民族感情不能坦率地表白,只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通过昭君出塞这个历史题材曲折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专业人士”不算知识分子中国百年来的大转型中,有两个重大时期,知识分子真正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一是清末,即延续两千多年的帝王制度走向绝路的时候,当时知识分子数量虽然不多,但起的作用非常大。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 ,知识经济大潮扑面而来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愈演愈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当抓住难得的机遇 ,勇敢地迎接挑战 ,不断作出适应时代要求的自我调适 ,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思考着的头脑,是社会良知的代言人。在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蕴涵着过分关注个人利益的危险倾向。学术上的造假、生活上追求个人享受、不主动作社会正义的代言人,都是这一倾向轻重不一的表现。要进一步端正基本价值取向,必须克服“精英情结”,把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起来,在认清世界发展大趋势中把握自身的价值和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