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7,26(1):115-120
本文认为,孟高棉语民族的发源地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中国的西南地区。这些民族与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濮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是,应当说清楚的一点是,当中国史籍有了关于濮人的记载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早已经迁到了中南半岛去了。今天孟高棉语民族中只有分布在偏北地区的群体即所谓的北方孟高棉语诸民族才是从中国古书上后来提到的濮人群体中直接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2.
克木人是我国未识别族群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和景洪市的勐腊、尚勇、勐捧、勐满、勐伴和嘎洒6个乡镇,共有19个村寨738户3291人,其中,勐腊县有12个村寨498户2270人。克木人是古代百濮族群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与佤语、布朗语、德昂语同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没有文字,少数克木人识傣文。  相似文献   

3.
何平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4):173-178
许多学者在探讨南岛语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这个民族群体与中国古代的越人有关系,还有人认为与越人和濮人都有关系。我的看法是,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的先民并不是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只是与越人和濮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在南岛语民族或广义的马来人这个群体中,体质特征较为古老的“原始马来人”形成较早,他们与濮人的祖先有密切的关系;而有着较高文化的、体质特征与壮侗语言诸民族相似的“续至马来人”则与古代越人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不能说今天的南岛语民族直接源自中国古籍中提到的越人和濮人。  相似文献   

4.
张宁 《今日民族》2001,(10):43-46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深处,居住着我国人数极少而又鲜为人知、尚未识别民族成分的克木人,我国克木人约有3000人,今天,像克木人那样与热带雨林相依为命的族群,已经不多了。克木人喜居山箐,森林,给了克木人生命,也维系了他们的生命。克木人的整个生活都靠森林,他们与森林须臾不可或离,他们的社会生活和森林的自然生活融而为一。森林,这是克木人最慈祥的母亲。采猎之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有数不清的野兽、鸟类和昆虫。克木人原来不养任何家畜,谁想吃肉,就去森林里猎取。他们的狩猎方法和工具很多:设机关、挖陷阱、挂兜网或用火枪…  相似文献   

5.
《今日民族》2008,(7):1-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确保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有效推进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的各项32作,云南省政府于近日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建设任务、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省直有关部门,红河州、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金平县、景洪市、勐腊县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办局的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省直有关部门,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和金平县、景洪市、勐腊县党委政府积极行动,通力合作,上下协调,较好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了扶持莽人、克木人发展的各项工作,完成省莽人、克木人扶持发展规划并获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7.
张宁 《今日民族》2004,(4):21-24
克木人喜用芦竹管饮酒。芦竹细而长,竹节经灼烧而中通,可延用数十年之久。凡节日喜庆,或亲朋好友来访,主人便搬出常备的米酒坛,插入数根芦竹管,同坛共饮,或叙家常,或谋帮助,或和以歌咏添水罚酒娱乐。于是,围坛而饮,遂成克木人的象征。克木人跨境而居,总人口约5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中国、柬埔寨、缅甸等国家。我国克木人约3000人,仅分布在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景洪市。勐腊县是我国克木人的主要分布地区,沿中老边境我方一侧有12个克木人自然村,2321人,是勐腊县最早的土著居民之一。这12个村寨散布于勐腊的5个乡镇,互不相连,它…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云南古代三大民族系统包括氐羌、百越和百濮.但对有关史籍和考古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云南孟高棉语族民族的先民世居于云南西南部地区,在历史上被称为"苞满"和"闽濮",此"濮"非江汉之南的"百濮",后以"苞满"和"闽濮"为主发展成为了今天我国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三个民族.而云南古代被称为"百濮"系统的民族实则是西周末年江汉之濮为楚所逼不断南迁的濮人,其后大部分与百越系统民族融合发展成为今天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一、仡佬语的发展和现状 历史上濮人和僚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是仡佬族的先民。他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在汉文文献中,对濮人语词的记载至今没有发现。魏晋以后,史书对僚人的记述却逐渐增多。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僚人语词,都是当时文人用他们自己的汉语方言标写的,使用的符号就是汉字。这样,音值不可能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把极其  相似文献   

10.
何平 《思想战线》2013,39(1):107-112
"八百媳妇"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出现在今天泰国北部地区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在泰国的文献中,这个"八百媳妇国"被称为"兰那王国"。但是,由于资料缺乏,我国学者对其具体的情况了解得不多,相关的论述也不是很准确。结合中外文献资料,对被中国史书称为"八百媳妇",而后来的泰国史籍称为"兰那王国"的国家或政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以及其主体民族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探讨,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宁 《今日民族》2008,(2):18-23
官木是澜沧江中山峡谷山坡上的一个傣族村庄,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哈乡管辖。 我与官木村结下不解之缘,要感谢景哈乡人大主席依涛。那还是2000年4月的事了。当时,我在景洪市地名办了解曼播“克木”四寨的情况,一位同志说,景哈乡也有克木人,乡人大主席依涛就清楚。于是,我拨通了依涛主席的电话,约好第二天到乡政府拜访她。  相似文献   

12.
何平 《思想战线》2006,32(6):107-110
虽然中文史书对于佤族的记载比较晚,但从国外的文献记载和民族学的调查资料来看,佤族这个族称,至迟在11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也就是说,佤族作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黎族民族     
黄梅雨  王静 《新东方》2009,(8):F0003-F0003
黎族是海南岛的先民,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有史书记载的时间已有3000多年,现主要聚居在海南岛的五指山、保亭、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陵水、三亚等市县。黎族民歌源远流长,它与本民族的历史一样悠远。清人张庆长曾在《黎岐纪闻》中记载,黎族“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交齐集野间,男弹嘴琴,女弄鼻箫,  相似文献   

14.
今之威宁、赫章乃西汉犍为郡之汉阳县,赫章又是汉阳都尉所在地,原皆夜郎方国辖区.夜郎国乃仡佬族先民濮人所创建.可乐考古出土文物当是仡佬族先民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5.
何平 《思想战线》2004,30(5):68-71
"孔人"是泰语对古代孟高棉语民族的泛称,泰国的一些文献中提到,古代有一些叫做"孔人"的民族曾经从湄公河口向泰国北部地区迁徙并建立国家。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孟高棉语民族起源于中南半岛南部。事实上,从现有较为可靠的资料来看,孟高棉语民族的发祥地应该是在中国南方地区。泰族文献中提到"孔人"从湄公河口往北迁徙的史实,应当是公元以后的事,不能用来说明孟高棉语民族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信息     
《今日民族》2010,(4):62-64
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毅一行到西双版纳州调研4月8日至9日,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毅率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杨光海、省民委主任王承才、省宗教局局长熊胜祥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在西双版纳州州委书记江普生、州委副书记胡志寿、副州长岑化虎的陪同下,先后深入景洪市嘎洒镇的“克木人”村寨、勐海县勐阿镇和勐遮镇的“八甲人”、“老品人”村寨调研。  相似文献   

17.
过去许多关于克伦人的起源和早期历史的说法都是西方传教士杜撰出来的.克伦人实际上是从中国古代的氐羌族群中分化出来并迁徙到缅甸后形成的一个民族.早在骠人时期,他们的先民就已经生活在缅甸,并且已经有了克伦这个族称.到了缅人统治时期,今天克伦族的各个主要支系都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分布在他们的后人今天分布的地区了.  相似文献   

18.
在泰国,除了主体民族泰族和与之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其他一些说泰语的民族外,还生活着许多不说泰语的"非泰语民族",而在这些"非泰语民族"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操南亚语系语言中的孟高棉语族语言的一些民族或他们的支系。本文对今天生活在泰国的孟高棉语民族的由来和历史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9.
玛格乐节“玛格乐”系克木人语言,意思为“丰收”,“玛格乐”节即丰收节,是克木人一年当中最为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公历十二月至第二年一月举行节日活动,各村活动时间前后不一。克木人认为,人、动物、植物、生产工具等世间万物都有灵魂。到年底的时候,稻谷、玉米等粮食作物收回归仓,为了纪念祖先,不让祖先和故人的亡灵回到村寨伤害人类;同时,为了把稻谷、玉米、蔬菜等的灵魂和镰刀、锄头等生产工具和田地的灵魂叫回来,期待来年生产获得丰收。所以克木人普遍地举办“玛格乐”节节庆活动。每到“玛格乐”节到来,克木人身着节日…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故而对其古代生活的情况没有任何记录。汉文献虽有记载,但散乱零星,很不系统,且多失实。先秦汉文献中,对于土家族先民的称谓较多,被称为“廪君种”、“板蛮”等。此后,又多以地域命族,被称为“酉酉蛮”、“嵝中蛮”、“巴建蛮”、“信州蛮”、“酉阳蛮”等。直到宋代和宋代以后的史书,才把居住在今湘鄂川黔接壤地带的土家族先民称做“土人”、“土丁”、“土蛮”、“土民”等,使之成为这个地区有别于其他族类的民族。正是由于史书记载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