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我们警民关系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并解释民众"群体归因偏向"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制定合适的政策以应对,对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和缓解负面事件对警察形象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警民关系的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并解释民众群体归因偏向产生的机制和原因,并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对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和缓解负面事件对警察形象的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警民冲突不时发生的今天,从源头剖析其发生机理就越发显得不可或缺与紧迫.警民关系本身就是一个互动过程,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大主体,警察与民众在整个警民关系的动态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警察与民众都做出一定的努力,警民关系的优化改善才能取得更具实效性的成果.因此,从警察与民众的角度全面、客观探求警民冲突发生的原因,应能为警民关系重塑,实现良性回归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杨佳事件"中民众的舆论反应给警民关系建设敲响了警钟,民众的"群体归因偏向"导致警民关系越走越远。研究发现民众群体在做归因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做出利己主义的内在倾向归因,加上警察特殊的社会角色,民众群体单边逻辑的归因定势和不恰当的舆论引导,致使警察这一角色身上被强加了过多的社会责任和民众抱怨。必须从树立警察形象、加强警民交流和引导舆论"双刃剑"等多方面来努力克服群体归因偏向,建立良好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尤其在信息社会,科技的日益发展为警察公共关系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发展新时期的和谐警民关系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机遇,使公安工作的群众路线更加具体。以社区文化为依托的警察公共关系活动对警民关系建设、社区公众行为、治安问题、人口普查等工作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各种警察公共关系实践更适应新时期的社区管理,能够满足社区民众多方面的需求,为社区的稳定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警民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和谐社会对警民关系的要求应然是:警方与民众能够通过良性互动各自实现价值满足需求,获得共同的发展.警民关系的困境根源在于:警务工作性质导致的警察权威主义、多疑和孤立;执行法律(打击犯罪)、维持秩序和提供服务方面存在不和谐因素;警察腐败和非警务随意调动等.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应该从警察自身的完善入手,同时加强警民沟通.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体随时随地掌握社会动态变得触手可及,涉警案件已成为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公民对涉警舆情的关注和回应间接地影响着警民关系的发展。以"微"时代为背景,将社区公民对警民关系的态度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公民对当前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认识,进而分析微环境下警民关系依旧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可行建议,刷新警察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以期实现警察规范执法和公民满意的执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警民关系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对此,必须进一步明晰新时期警民关系的内涵,不断加强公安队伍自身素质建设,进一步规范警察职权,努力提高警察执法能力,建设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化因素是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警察亚文化因素、社会对警察的刻板印象、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等。文化因素对警民关系的影响突出体现在文化的差异性:警察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差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差异、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等等均可影响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甚至引发冲突。合理利用文化因素,解决警民关系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实现警民关系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警察文化体系建设、配备专职的文化沟通人员、提升警察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警察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概括认识和评价,是公安机关、民警与群众之间关系的有效载体。警察形象是沟通公安机关和公众的桥梁。警察形象出现危机是目前研究者非常关心的问题。通过选取150名深圳市民研究其心目中的警察印象,结果显示:社会公众从媒体途径(78%)认识警察;对警察工作内容缺乏了解82.51%;总体好感度达到75分;对警察职能中的社会服务职能有较多需求;公众对于警察形象的好评以仪表形象最为集中,其次为执法形象和社会形象,对于服务形象的好评较少。新时期的警察形象建设应增加民众了解,加强公关建设、提高自身素养、明确服务职能、开展民众监督。  相似文献   

11.
和谐的警民关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从这个意义出发,新时期建构与完善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公安机关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公共责任和社会责任。公安机关必须正视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和谐因素和原因,不断建构和完善新时期的和谐警民关系:树立和谐警民关系理念;增强做群众工作的意识和水平;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和要求;正确行使警察权、严格规范非警务活动;注重社区警务建设;强化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警民关系是当今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之一。什么叫和谐警民关系?通俗讲就是"警爱民,民拥警,警民一家亲",展开说,就是警察热爱人民,保护人民,依靠人民,受人民监督;人民爱护警察,理解警察,支持警察,当然也包括监督警察。这是一种双向的良性互动关系,是警民双方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好、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强势语"滥用是影响警民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产生有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对警察工作性质认识的错位,对警察执法性质认识的错位,对警察形象认识的错位和口才的欠缺等.要有效地消除"强势语"滥用现象,应对民警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将公务用语纳入民警工作考核范围,大力倡导使用等势语.  相似文献   

14.
警察人际关系的特点具有多样性、不可选择性与困难性。警民关系作为最重要的一种警察人际关系,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警察自身因素、群众因素和社会因素。良好警民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由原因、初步结果和总体结果三大部分构成。改善警民关系,增进人际吸引的方法有:提高交往频率法、能力吸引法、不同气质吸引法、喜欢回馈法;增强警察人际交往心理培养的方法有:角色互换训练法、强化意识法。同时满足群众对警察服务的需求,发挥社会因素在构建警民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警察网络公关的支点在于警察组织在及时合格的警务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恰如其分地开展网络传媒沟通和交往,实现警察组织"高产品"、"高服务"与"高关系"的有机结合。而警察网络公关的维度则是把握网络时代警察组织"高产品"、"高服务"与"高关系"特征,对现实诸如"全警公关"、"网上涉警舆情应对"等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推动警民对称互动,建立信任,获取共识,实现警务上的警民共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时期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理清现状,处理好警民关系,已成为我国公安机关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是新时期警务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搞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机关不断了解公众需求的一种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关系活动。本文主要从警察公共关系的角度探讨公众需求及其特点,以及满足公众正当需求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警察道德修养是培养警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研究警察道德修养,对加强警察队伍建设,密切警民关系,提高警察的整体战斗力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构建“警民利益共同体”是新时期加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期警民关系的新内涵、新要求,着力建设警民和谐相处、携手共创平安的利益共同体,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促进警民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治安管理社会化程度,提高公安工作效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3个实验细致分析了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不同修复策略、不同修复时机和民众负面情绪对警民信任的修复效果,并比较了不同自我建构类型人群的信任修复效果差异。研究发现:第一,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民众的负面情绪越高,其对警民信任修复效果产生的负向影响越强。第二,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前,依存型人格较独立型人格对警察持有更高的初始信任水平;在涉警危机事件发生后,依存型人格群体中的负面情绪越高,修复策略的修复效果越差,但是,独立型人格群体中的负面情绪复效果高低对修影响则无明显差异。第三,警民信任危机事件发生后,修复时机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因人而异",在依存型人格的群体中,延迟修复效果优于即时修复效果,但在独立型人格群体中的修复效果却无明显差异。第四,民众自我建构水平、修复策略与修复时机三者之间存在三维交互效应。由此,科学平息民众负面情绪、充分利用大数据精准施策、"因人施策""因时施策",尤其是要注意对依存型人格人群的因势利导,是当前修复警民信任关系水平的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20.
国际警务改革的历史表明,警察机关是各种惯性思维、传统观念相对顽固、思想转变难度较大的部门。将警民关系中"民"的概念由"人民"转变成"公民",虽一字之差,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要跨过思想观念的千山万水。"警民关系"的内涵就是"警察和公民的关系",这是我们必须厘清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厘清警民关系的内涵对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生态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