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静 《学理论》2010,(2):119-120
鲁迅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联系,在当下鲁迅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关注鲁迅在审美现代性谱系中与其西方先导的"家族相似性"特征,而忽略了他的特殊性。实际上,鲁迅活跃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期的中国知识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对鲁迅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构型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界定为中国本土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本文即以鲁迅"中间物"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主义思维模式是怎样"构型"鲁迅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是中国美学史上风向标式的人物,是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他提出的美是客观的,实践是美产生的根源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结合在一起,翻开了中国美学史的新篇章。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大致可以分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70年代至今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的积淀说乃是前一个阶段客观反映说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有一宗关于论述文艺美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所重视和发掘不够的。实际上,在中国文艺美学史上,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文艺美学研究,李大钊为第一人。他在“五四”前后就发表了许多文艺美学方面的论文。这些论文在中国现代文艺美学与近代文艺美学(如王国维、梁启超等的美学)之间划出了一条极其鲜明的分界线。鲁迅曾称颂李大钊的“遗文却将永住,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鲁迅:《<守常全集>题记》)  相似文献   

4.
刘林 《理论探讨》2012,(5):57-59
“现代性”作为现代化的后果使西方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但是西方文化自身却不能使自身摆脱危机,只有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才有可能找到解决之道.中国古典美学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即天人合一理念、儒道释三种文化的统一和真善美三种价值的统一,可以为解决西方文化的“现代性”问题提供某种视角.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美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的形态上主张和谐美.中国古代关于美的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复合中互相补冲的系统,儒道易佛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和美学思想在互相离异和互相吸收中共生,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中国传统美学中有许多富有现代意味的东西,和西方现当代美学中的一些思想有着相通的地方,但又有着自身独特性和不可磨灭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思想发掘出来加以重新阐释和传承,就必须在现实的人生中,以天地为心,重塑和谐美的文化态度,重建人的精神家园,将会启示我们在美学理论上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要在现实的生活中收获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彦 《学理论》2009,(15):57-58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这两位古希腊哲学巨匠在西方美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方美学思想沿着他们两人创立的两条对立路线发展,柏拉图代表了浪漫主义的倾向,而亚里斯多德则代表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倾向。亚里斯多德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但他并不以继承师说而闻名于世.相反。却以批判师说在西方美学史上与柏拉图齐名。本文力图从“模仿论”、“灵感说”和“诗人与诗歌的地位”三个方面,来阐明亚里斯多德对老师柏拉图美学思想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新证──兼解马克思《手稿》中的实践美学思想刘晓英实践美学即马克思主义美学。综观苏联和中国有关实践美学的代表性著作,尽管其体系、内容和某些观点不尽一致,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认为对于美的本质的实践性解释是实践美学的基础,是实践美学得以立足之处。...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哲学史上,霍布斯首次以认识论的建构主义瓦解了古典的超验实在论真理观,其后果在实践哲学中导致了对古典自然(法)的破坏性解释.继之,康德又在先验论层面深化了建构主义,并以“自由”概念对抗霍布斯的“自然”原则,但由于先验论的非历史性,“自然”(权利)和“自由”(道德)处于分裂和对抗的状态.康德晚期在目的论的框架内弥合这一分裂的失败表明,先验哲学并不能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克服现代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9.
大音希声的启示杨舵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哲学的和美学的命题,“大音希声”有着大量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大音希声”看似荒谬、悖理,其实却是道家学派那...  相似文献   

10.
张徐剑 《民主》2012,(8):32-33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清末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中国近代的著名学者胡适在张謇去世不久的1929年有过这样的评论:“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相似文献   

11.
略析西方美学史对建筑美的认识赵伯飞对建筑美的认识和理解,是建筑美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仅就西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作一初步的探讨。概括地讲酉方美学史上对建筑美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建筑的审美价值在于它所表现的伦理价值。也就是说,人对建筑...  相似文献   

12.
中国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中华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自己想象和建构世界的世界秩序图像,即集宇宙天道秩序、人文政教为一体的"天下"体系。当中国仍然深陷于中国朝代更迭的超稳定结构中,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时,现代性在西方世界加速生长,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并进而形成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现代世界体系。公元1500年左右的地理大发现,加速和深化了世界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古典中国的"世界秩序图像"无可避免地与西方近代以来的世界体系相碰撞。这种碰撞既是空间维度上的中西之间的碰撞,也是时间维度上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碰撞。碰撞带来的历史事实就是近代中国的现代转型危机。为应对现代性挑战,中国走上了以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来实现现代国家构建的道路。迄今,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仍未完成。  相似文献   

13.
张丽华 《侨园》2013,(10):51-51
<正>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则是当时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充人了小资情调的感悟,深得许多时尚男女的青睐。人生态度和生活立场的不同,使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并不和睦,他们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  相似文献   

14.
崔昕昕 《学理论》2023,(4):37-41
萨特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存在主义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哲学思想基础之上。萨特从存在、想象和自由入手研究美学诸问题。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美,美只存在于想象的世界中。因此,离开人的存在,美也就随之消失。在萨特看来,想象将对象设定为虚无的能力,使其成为美存在的基础。人通过想象,创造出完满的美的世界。想象是连接自由和审美的桥梁,美以自由为基础,审美活动是对人的自由的肯定。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是一种介入式美学,其思想不单是一种理论,更旨在为人生提供一种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5.
唐延延 《团结》2006,(2):37-39
“现代性”即现代化过程的本质及其结果。对于“现代性”的探讨,是自上世纪末叶以来,不仅西方学术界,而且也是中国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核心和热点问题。人们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乃至美学的学科角度,对“现代性”概念的丰富内涵和特征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本文所指的“现代性”,是从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现代主体的生存模式中提炼和概括出的它的主要维度及其有机的、本质的联系。其主要特征,一是传统的转化,二是主体的自由,三是理性的规范和制度。孙中山先生既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伟大先驱。中…  相似文献   

16.
散木 《党政论坛》2008,(14):58-59
“浙江二邵”邵力子(1882—1967),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位著名报人。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有所谓“浙江二邵”之称,这是指浙江人邵飘萍和邵力子,他们都曾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代巨擘。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宗法伦理秩序的主导下,近代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具有等级秩序优先的特点,但社会的变迁和民众认知的提升,使得近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呈现固守、批判与创新并存的局面。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对近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进行研究,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是兼具宗法身份特征与契约规则意识的二元社会,近代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变迁在本质上是传统宗法伦理秩序解构和近代契约规则秩序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终结了传统治国理政思想的唯等级秩序论,转而注重国家的多维度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凡是行进到一个转型期,都需要领军人物,太炎先生就是那个转型期的思想领袖,他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的影响非常大。“五四”运动以后那些比较活跃的人物,比如陈独秀、鲁迅兄弟、钱玄同等,很多是他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全根先 《学理论》2009,(14):133-134
本文认为胡应麟的图书分类思想,既有对图书分类体系演变的探讨,又有对四部分类法的分析与改进,且对书目著录方法也颇有研究。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他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是继晚清洋务思潮之后兴起的又一主导性政治思潮.以近代报刊和近代学会组织为依托而兴起的近代维新政治思潮,实现了对其之前洋务思潮的历史超越.本文以戊戌时期执舆论之牛耳的民间政论报刊《时务报》文本作为审视对象,集中探讨维新政治思潮相对之前的改良思想与洋务思想的超越性,以便我们更为清晰地把握和了解近代维新政治思潮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和政治思想史上所作的历史贡献以及所占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