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世纪行》2016,(11)
正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当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我们该如何迎接这重大的机遇和挑战?9日,省政协十一届十六次常委会议协商讨论了"推进《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的有关问题,对推进制造业转型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建言献策。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湖北作为中国近  相似文献   

2.
国策     
《群众》2017,(10)
<正>打造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方阵"5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打造勇于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有引领作用的"示范方阵",促进整个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型升级。因地制宜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和智能制造示范区,择优创建一批"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支持在政策和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形成智能制造创新氛围和产业集群,打造新的增长区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信息经济的快速崛起,全球正在掀起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国内外智能制造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强劲态势。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湖北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其中,汽车行业是湖北智能制造的重要突破口。2016年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湖北省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武汉成为中部首个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城市。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湖北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汽车大省向汽车强省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工业4.0"是德国高科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战略蕴育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大环境,体现了以制造业为产业体系基础的战略导向,以更高标准塑造高效有序优质市场、优化制造企业发展环境,是一种集思维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系统创新于一体的生产服务全过程创新。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制造企业发展面临问题如发展环境不佳、核心技术缺失、企业生产设计能力差等进行分析,并探究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我国应积极优化制造业发展外部环境,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推动科技型制造类大企业、中小企业共同发力,构筑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附加价值大的智能制造企业体系;提升制造企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红塔集团 《创造》2015,(5):82-85
<正>产业互联网时代,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竞争热点。美、德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都把发展智能制造放在未来产业战略的重要位置,甚至把发展智能制造定位为国家产业结构重建的核心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例如,2013年,德国将"工业4.0"项目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中,计划投入2亿欧元资金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2011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  相似文献   

6.
<正>"十二五"期间我省民营经济应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以增强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和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为主要目标,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政策扶持。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向"湖北创造"转变;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  相似文献   

7.
我省传统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强化工业设计、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创新商业模式,在不抛弃原有产业的情况下也能提高产业层次,变"浙江加工"工业产品为"浙江智造"工业精品。依靠技术创新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6月30日)沪府发[2016]40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上海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本市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是上海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重要力量.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推进本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制定本规划.一、充分认识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  相似文献   

9.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区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变"辽宁制造"为"辽宁创造",既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辽宁省由装备制造业大省向强省转变的要求,更是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唐晓燕 《求索》2011,(1):28-30
研究我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必须考虑产业技术差距对产业市场需求的影响,考虑产业市场需求变化对市场集中度及产业创新的反作用。本文拟利用制造业上下游对研发投入需求博弈及下游企业适宜技术引入对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市场约束来分析技术引进对整个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认为,制造产业下游需求的转移将促使东道国制造产业企业技术的升级。这种技术升级水平由研发投入来决定,而研发投入水平又由制造产业需求及其市场结构来确定。所以制造产业下游需求及市场结构对制造产业研发投入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将促成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1、努力将湖北打造成中国制造业中心。建议成立我省制造业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政府的专门职能部门统一规划指导协调全省制造业工业布局和发展。针对湖北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制造业产业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将湖北打造成为国家制造业中心的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发展目标。建立制造业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发改、科技、财政、国土、规划、统计等相关部门参加,指  相似文献   

12.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产业,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应持续加快创新驱动转型、不断优化产业价值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政策的产业效应。  相似文献   

13.
"工业4.0"被看成是互联网全面进入生产制造系统的重要切入点,其以智能互联系统为主,采集特色化、个性化需求的数据,然后利用智能制造系统加工出个性化的产品。德国在实施"工业4.0"战略进程中,充分注重技术边界的延展与集成、渠道和供应链的强化、要素保障优先实施三个层面的协同推进。中国制造业以"工业4.0"为愿景的转型升级可借鉴德国经验,大力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重视核心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标准规划建设与实施、系统配套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作用;发挥大型企业的带动效应,通过人才培育、资源利用、市场开放等产业政策安排,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湖北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制造业中心,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湖北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须重视发展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湖北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载体,成为湖北率先实现中部崛起的产业支点。  相似文献   

15.
制造业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基石。中国特色制造业转型升级之路,是由我国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等具体国情决定的。我国要在始终保持"制造大国"地位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制造业产业链向高端延伸。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方向是打造创新链,构建制造创新链;路径是从制造链到制造创新链、再到制造创新方法链。  相似文献   

16.
欧阳万坤 《政策》2012,(1):45-48
制造业是工业的脊梁,先进制造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战略支点的产业支撑。省九次党代会提出,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乃至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四基地一枢纽"。几年来,全省上下贯彻省委决策部署,抢抓国内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积极应对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壮大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7.
正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人类社会开启工业文明以来,西方国家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如今,放眼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德国推出"工业4.0"战略,美国提出"制造  相似文献   

18.
<正>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先进制造业体系,重点聚焦先进制造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安排资金链,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掐脖子"问题,巩固完整的上下游全产业链,打造产业的"航空母舰"。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之一,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产业基础雄厚、优势明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21,(19)
正《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为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江苏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战略抉择。要持续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书写江苏制造强省新篇章。  相似文献   

20.
全球制造强国激励支持创新创业出现一些新动向,值得关注和借鉴。在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中,我国应重启高教和职业教育改革,建立适应先进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全球一流的产业工人队伍;启动实施"制造强国创新文化建设工程",建设先进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建设广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合作联盟,构建高效的创业基金运营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