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0 毫秒
1.
1949年难忘的事情实在很多.我在渡江后最难忘的事是进入上海后为庆况"七一"、"七七"的解放军入城大游行.那天一早,我们从驻地--上海市区西藏路、福州路口的大中华饭店(现为上海总工会)跑到南京路旁,观看部队在南京路上的入城式游行的情景.人民群众密密麻麻地站在街道两旁欢呼跳跃,两旁高楼上的窗户、阳台都挤满了头,站满了人.人们挥舞鲜花,一条条欢迎解放军进入上海的红色标语从高楼上像瀑布一样洒下.我看见陈老总、粟司令员、饶漱石、曾山等三野、华东局首长向游行部队、群众敬礼招手致意.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朱德元帅外孙,解放军装备学院原副院长刘建少将接受了采访,谈爷爷(朱家晚辈的共同称呼)对自己的影响,对反腐败的看法,还回应30多年前"严打"时,朱德亲属被惩处一事。  相似文献   

3.
北平解放初期,围绕着解放军指战员是否有参观过故宫一事,两则回忆史料产生了看似相"左"的两种结果。本文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同时也阐述了对回忆材料的使用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先锋队》1997,(2)
治军严厉的邓小平解放郑州时任中野九纵司令员、郑州解放后兼任郑州警备司令的秦基伟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在解放军的高级领导人中,邓小平同志治军严厉是人所共知的。他奖罚分明,一丝不苟,我在郑州担任警备司令期间,有两件事,对我教育很大。第一件事,是因为看...  相似文献   

5.
正管理者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环境,让事情和人情分开:人是人,事是事。一次"赢在战略"课上,一个管理者问我:一个员工有一件事明明做错了,但他是公司的一个骨干员工,如果我说他,他受不了不干了怎么办?但如果我不说他,他老是犯同样的错误又怎么办?我怎么解决这个两难问题?一个企业的高层会议上,一个管理者问我:我交给一个骨干员工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没有按时完成。但我知道他很辛苦,在做这件事的同时还做很多其他事情,而且别人配合得也不好,这事不能全怪他。如果我不说,他自己心里也难受,毕竟交给他的事情没有做好。我应该如何办?是批评他还是不批评他?  相似文献   

6.
正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49周年。这不由得使我眼前又浮现出50年前聆听雷锋给我们作报告的情景。那是1961年,我在东北长春市解放军某军校学习。初秋的一天,区队长吹起了集合哨,说是全大队集合,我还以为是大队集体讲课呢。队伍很  相似文献   

7.
报考军大     
一 1949年8月17日凌晨,我父亲去西门买菜,回来就在巷口大声嚷道:"解放军进城了,福州解放啦!"我急忙冲出小巷,与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的人们一起去迎接大军.  相似文献   

8.
关于解放军裁军内容的文章,经常见诸报刊及网络。大多数文章都认为,解放军裁军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实际上,在战争年代,解放军曾经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精简复员:一次是1942年的"精兵简政",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整编复员。解放战争基本结束以后,解放军部署了首次规模较大的"战后复员"。现将这三次精简复员情况,以纪实的形式予以记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我是农民的儿子,是党培养了我,作为党员,就是要把乡亲们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来做."这句话,出自一个基层干部之口,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临终前的真实遗言.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调入新华社工作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在新华社对外部,主要负责周总理的外事活动的报道,因此和周总理接触比较多,有些事,犹如过眼云烟,很快就忘却了;但另一些事,却长存心底,难以忘却。  相似文献   

11.
正1946年9月,国民党政权出于内战的需要,组建了一支几乎全部是美械装备的强大机械化劲旅——第一快速纵队,总兵力达到1万余人。蒋介石将之视为嫡系,希望他们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半年不到,他的这支"王牌"就在山东鲁南战场上"灰飞烟灭",战车、大炮等众多重装备"拱手"送给了解放军。不久,解放军将他们改造一番后,成立了华东野战军特种部队,成为解放军历史上首支机械化部队。  相似文献   

12.
陈效良 《党史博览》2018,(6):41-42,51
正我第一次听到"按地球的脉搏"这句话1971年6月下旬,我从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调到叶帅身边工作,主要负责对一些外文资料的翻译工作。我记得见到叶帅的第一次谈话,叶帅简单明了,谈话的时间也不长,就给我布置了任务。他说:"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按地球的脉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国际问题,看清天下大势。这是毛主席、周总理交给我的任务。我每天要看很多文件,要读两大本《参考资料》,里面内容很多,  相似文献   

13.
正李保国走了。虽是英年早逝,却是硕果累累,事业有成。李保国实在是太累,太需要休息,才枕着他的"太行梦",进入到"太行山上满山树"的"梦乡"。他一生没有闲过,他说:"人活着时刻要有事干,没事干,不就精神空虚吗?我觉得我什么都满足,我就需要干点事!"省委作出的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决定》指出:"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  相似文献   

14.
宋明晏 《前线》2016,(11):63-65
正"我是党员,有啥事,您就说"、"都是一家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自从几年前延庆区有了党员服务新机制,这样的话成了在职党员服务社区居民的口头禅。2013年,延庆区以香水园街道新兴东社区为试点,通过党员志愿义务为居民服务的方式,以"党员形象立起来"、"党员责任担起来"、"党员作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5月1日,是解放军海南岛战役胜利60周年纪念日。作为参加这次战役的一员,当年我军用木帆船跨越海峡、战胜拥有现代化海空军的敌人、解放海南岛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是我军战史上勇于创新的又一典范。1949年元旦,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同年12月,两广战役刚刚结束,我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相似文献   

16.
<正>2007年12月,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十年大事记(1927—2007)》一书。该书《后记》指出:"这部著作,旨在对中国人民解放军80年来发展建设历程中重大事件,以历史发展的顺序,进行全面、完整的记述和反映,颂扬人民解放军取得的光辉业绩。"可是,该书对于1954年9月解放军两次炮击金门一事,却只字未提。  相似文献   

17.
付松 《当代贵州》2013,(11):19-19
"我是抱着寻根的情怀来到贵州的。"在郑强看来,贵州,就是自己的故土。一生情感所系"我是贵州人,我热爱这个地方。"郑强说,这是发自他内心的情感表达。2012年6月,郑强出任贵州大学校长。"我是抱着寻根的情怀来到贵州的。"在郑强看来,贵州,就是自己的故土。解放前,郑强的舅舅在贵州,外婆和母亲因此在都匀生活了两年。郑强的父亲随解放军杨勇、苏振华兵团进军西南时,曾在贵州战斗。近10年来,受浙江大学委派,郑强参与了贵州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的预评估工作,并作为首席科学家参与申报和组织建设了贵州省第一个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18.
《党建》2016,(7)
正我是一名"80后"北京小伙,也是具有70年光辉历史的"毛泽东号"机车组的第十二任司机长。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家就住在铁路边。放学了,我和小伙伴最高兴的事就是去看火车,一节一节地数火车。当一列列火车从我眼前呼啸而过时,我就想:如果长大了我也能开火车该多好啊!  相似文献   

19.
正1949年4月20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正准备渡过长江对国民党做致命一击时,英国海军护卫舰"紫石英号"强行闯入长江,与解放军交火后被击伤搁浅,这就是大家熟知的"紫石英号"事件。而事件背后的外交较量却鲜为人知。"紫石英号"擅闯长江,引发炮战1949年4月20日,国共和谈破裂,中共中央军委发起渡江作战命令,大战一触即发。而此时,英国海军护卫舰"紫石英号"却不顾解放军公告,以保护侨民为由闯入我军长江防线,对渡江战役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信仰弥足珍贵,唯有坚持愈加重要。"我只是一直在做一件很小的事而已。"魏德友夫妇52年像一天,不忘初心,倾力做好一件事——为国守边防。老魏叔的故事让我感受着信仰的力量。责任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使命。2008年我大学毕业,作为一名"一连一生"从甘肃来到美丽九师一六七团。转眼间8年过去了,说实话,我非常庆幸自己的选择,成为一名"兵团三代",在这片沃土上,我播撒这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