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佐宏 《求索》2005,(8):138-139,146
杨巨源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本文根据一些唐诗选本及相关史料,对杨巨源诗作的误重现象加以辨析,认为《全唐诗》中《美人春怨》、《艳女词》、《名姝咏》的作者为梁锽;《全唐诗补编》所辑《谢人送鲫鱼鲙》当是宁人王迈作,《别薜柳二员外》当是刘长卿所作;《和炼师索秀才杨柳》是杨巨源作,而非《竹庄诗话》悬测之窦巩。  相似文献   

2.
邓溪燕 《求索》2014,(3):126-129
《思旧赋》是关于竹林之游的文学记忆,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怀旧经典。唐人怀旧诗文中常引向秀及其《思旧赋》为典故,唐人赋作中有接受《思旧赋》的篇章,唐诗对《思旧赋》的接受亦值得关注。从唐人对向秀《思旧赋》的接受,可见中国传统文学怀旧母题的传承与流变,也可见诗赋之间的互渗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李群玉是湖南在历史上名见经传的第一位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生于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约死于唐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由于他们出身卑微、仕途不显,未为当时所重,直到死后四十年,即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才追踢进士及第。 《全唐诗》共收李诗三卷(卷五六八——五七○),凡二百六十三首。另外,还有些散佚的,如《唐人选唐诗(十种)·又玄集》所收《感旧》,《唐诗别裁》所收《送进士苗纵归紫逻山居》、《送李斐评事》二首等。历来认为他是一位出色的擅长抒写羁旅愁思的诗人。  相似文献   

4.
米彦青 《前沿》2004,(12):229-231
张若虚虽然在《全唐诗》中只留下了两首诗 ,然而他的《春江花月夜》中显现出的阔朗的意境和深邃的宇宙意识 ,却有开启盛唐气象之功。其后的陈子昂深化了初唐人的这种宇宙意识 ,并且沿革到李白时终于开创出了一个朗畅的有盛唐气象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汉魏六朝盛行的是乐府歌行和五言古诗,及至唐代则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构成的近体诗著称,尔后的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并称雄一代,“五四”以来流行的是自由体新诗。几千年来诗歌传承发展,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就收录诗近5万首,《全宋词》收录词作约2万首。至清末,见于各类书籍并流传至今的诗词有百万首之多。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中国诗…  相似文献   

6.
肖献军  赵晓岚 《湖湘论坛》2010,23(5):102-104,112
当今学者在刘禹锡湖湘诗歌系年问题上大体上取得一致,但仍有少数诗歌存在分歧,本文选择系年争议较大的诗歌,综合各家说法,并依据诗歌在《刘禹锡集》和《全唐诗》中的编次及这些诗歌与《刘禹锡集》中其它诗歌的关系,对这些诗歌的系年逐一辨正并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7.
李锦 《求索》2013,(5):134-136
对宋人引用唐诗入词之现象学界评价不一.然不同作家之不同状况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本文通过对苏轼以唐诗入词的动因之分析.认为苏轼通过移诗入词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通过集句成词,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而化用唐人诗意,推陈出新。让词作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此外的粜栝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作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多种形式的以唐诗入词是苏轼提高词品的手段,而词体也正是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了。  相似文献   

8.
唐诗的繁荣     
大唐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人士子行走江湖的名片,也是朝中士大夫宦海行吟的寄托。不仅田园山水间有诗,羁旅行役中有诗,大漠边关上有诗,酒肆歌楼中有诗,科举考试也离不开诗。现存下来由康熙年间翰林彭定求等十人编成的《全唐诗》就有48900多首,残句1555条,收录诗人2200余位。虽号称“全唐”,却不知还有多少诗人的诗作散失民间。大唐的煌煌气韵,有一部分得益于诗歌。唐朝人写诗没有稿费,没有诗刊,为何他们要写,又是写给谁看呢?这其实引出了唐诗繁荣背后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读诗为我平生爱好之一.偶然亦命笔遣兴抒怀.老来寄居海外,虽不废吟哦,但在异邦求购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却大非易事.近得亲戚寄赠上海辞书出版社印行之《唐诗鉴赏辞典》一巨册,欣然披阅,颇得温故知新之乐.第是书内容宠杂,诠解编选难免瑕瑜互见,观感所及,拉杂书之于后.一、此书之优点(一)唐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突出,中外传颂,尤其是在国内,妇孺亦多能脱口背诵几句.有唐三百年中,杰出作家不胜枚举,作品卷帙浩繁,令人目不暇给.是书选收近二百位诗人作品一千一百余首,并请著名学者就各篇之含义、旨趣、创作特点及其时空背景,逐一说明剖析.附录中"诗人小传"、"年表"及"唐诗书目"等项,罗列丰富,并极有参考价值.手此一书,几可尽睹唐人名篇佳作之风采,亦可作深入研究唐诗之重要资料.(二)若干时期以来,解释唐诗之作,每见下列数弊:断章取义,不见全牛,一也;  相似文献   

10.
隋秀玲 《求索》2011,(7):197-199
李颀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位重要诗人,同时代人殷璠对其诗歌有较高评价,但宋、元两代,李颀及其诗歌几乎遗落于文人视界之外。明初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标举李颀为"盛唐之盛者"之诗人,并赞其诗歌为"万世程法",纠正了宋、元以来对李颀的偏颇态度,重新肯定了李颀的诗歌价值。此后,李颀诗集辑录、刊刻日臻完善;李颀诗歌得到充分肯定。终明一代,都不乏对李颀诗歌的溢美之声。正是有了明人对李颀及其诗歌的肯定,才有了李颀诗的广泛传播,并使得今人能够全窥李颀诗歌之风貌。  相似文献   

11.
侯艳 《求索》2010,(2):171-173
白日意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体现了唐人对其浑厚蓬勃之特质的审美追求和唐诗“物象由我裁”的审美思维特征,证明了诗言志与主情的不可分割性,从而具有景中情、情中景和情景互生的多重审美价值。白日意象是唐诗中一个常见意象,它在唐诗中出现达650次之多,仅在李白诗中就多达50次,这充分说明唐人对白日意象的偏爱。而白日作为审美对象,在唐诗中,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2.
最爱李贺、王维,娶走北大才女,哈佛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学界颇有人气,甚至有人专门开题来研究他。古籍堆里消磨了数十个寒暑,一般人只知道唐诗三百首,但是他~个向往生活在南宋的美国人,读过的唐诗却超过上万首。最近,他的后唐诗研究专著带着墨香上了书架,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研究的终篇,与三联书店已出版的《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构成完整的“唐诗四部曲”。  相似文献   

13.
余新华 《求索》2010,(4):180-182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华夏民族,孕育出了无数诗歌经典。《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可堪称世界之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华夏民族独独没有真正的史诗传世。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一是地理环境的制约,二是宗族制度发达和完善;三是农耕民族过度的崇实精神。  相似文献   

14.
元曲与唐诗、宋词齐名,《全唐诗》、《全宋词》早已问世,而元曲数百年来却无自己的“大全”,海内外几代元曲学者们,无不为之愧憾.为此,在大陆著名元曲研究专家张月中教授的主持下,海内外近百名学者齐心协力,精诚合作,经过4年多的努力,一部800余万字的巨著——《全元曲》终于诞生.在这部巨著的编纂过程中,除了海内外学者们的大力协助外,张月中教授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功不可没.高产学者张月中教授,1937年11月19 日出生于河北省威县潘家店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张文藩是清末秀才、经史学家,有默诵《史记》之能.张月中受其祖父的熏陶,加之天资聪颖敏捷,10岁时即通学了《四书》、《五经》等书;1963年河北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  相似文献   

15.
充满意义的形式——论胡应麟《诗薮》对绝句的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诗歌这种体裁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其形式上的内在规律的探索及自觉运用大大促进并升华了诗歌的表现内容。诗歌的格律突出体现了形式方面的个性,这一个性拥有高度的生气,它是促成唐诗呈现出骨气端详、兴象玲珑的整体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中对绝句论述的分析深刻探讨了格律形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16.
正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当代广西》第11期杂志"文化"栏目推荐的《唐诗风物志》一书,我就有这样的感受。在世风开放的唐朝,以诗寄情、叙事、言志是一种风尚,诗歌徐徐展开唐人生活的画卷,也使唐朝成为古代文化盛世的高标。譬如唐代大诗人杜甫,鲁迅评价他:"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他还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国共产党是人类优秀文明的积极借鉴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定引领者,是社会高尚道德的有力崇尚者。可以说,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7.
2013年6月适逢《同舟共进》第300期。在汉语世界中,"三百"是很有文化意蕴的数字。相传孔子整理上古诗歌,删定"三百五篇",后世遂以"诗三百"或"三百篇"指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即汉儒奉为经典的《诗经》。后世编辑某一朝代诗歌选集,亦往往以"三百"命名,譬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自1988年创刊以来,《同舟共进》已出版300期,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8.
正《全唐诗》中收有莒县人庄若讷一首诗,名曰《湘灵鼓瑟》,作者身份是"天宝进士"。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记载天宝十年(751)进士科录取了20人,其状元是李巨卿,庄若讷在其列,与钱起是同年。所以,蘅塘居士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在钱起名下说"钱起……天宝十年赐进士第一人"就有问题了。因为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卷九引《困学纪闻》说:"钱起名在第六"而不是第一。天宝十年登第的这位莒县籍进士庄若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始终是在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两极徘徊的,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无不经历了从民间音乐文学(或源于民间音乐文学)向文人诗学的转变。诗学系统具有强大的“吸附力”,总是能“迫使”原本游离于诗学系统之外的音乐文学作品回归中正和平的诗学轨道,会由最初体裁与传播形式的裂变最终从功能上回归到诗学阐释的本位,承载起“诗言志”的重任。而当这种“回归”完成时,最初音乐文学系统之“缘情”、“歌其食”、“歌其事”的功能又将由新的体裁样式承担。中国诗歌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文学与诗学两个系统不断地循环往复、互为促进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友声》2004,(1)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于2003年10月23日至27日在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举办"刀势画·宫田雅之艺术展"。画展精选了宫田雅之最杰出作品124件,其中日本题材与中国题材的画各占一半。内容主要取材于《史记》、《水浒传》、《唐人传奇》、《三国演义》等中国古代名著以及《源氏物语》等日本古代名著等传统题材。另外还有以日本风景为主体的代表作《日本的四季》、《雪月花》等,有联合国公认作品《红富士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