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政府有效发挥非遗保护中"起承转合"基本结构作用,在繁与简、传统与现代、政府与民间等二分问题上深化体制,成为非遗保护制度与法律实施的软实力。自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实施以来,广西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上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果:至今已立项国家级非遗名录4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6人、其他各级非遗名录计6797项;  相似文献   

2.
孟爱芝 《乡音》2013,(8):25-25
自2006年至2012年,我省已先后公布4批省级非遗项目共511个,子项共538个;国务院先后公布的3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我省上榜132个,居全国各省、区、市前列。如果再加上各市、县(市、区)级"非遗"项目,总数不下几千个。——这些数量庞大的"非遗"项目,既是历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也是几千年燕赵文化的深厚积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丽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间文艺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全国第一个综合性地级市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交相辉映,构建了绚丽多彩的"瓯江文化"。不少瓯江文化品牌成了国宝、省宝,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7个项目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另有152个项目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4.
一、芒市非遗资源现状 目前,全市共有在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4项,州级项目11项,市级项目37项.国家级项目"傣族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目于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市6乡5镇1个街道拥有代表性传承人64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8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人;有省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三台山乡德昂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20个(其中传习点1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傣族象脚鼓舞5个、傣族剪纸2个,省级非遗项目傣族银器制作技艺2个、傣族传统土陶制作技艺1个、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2个;展示点3个,展馆5个).  相似文献   

5.
<正>我省是非遗的资源大省。目前,全省共有七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69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3位,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5位,设立了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  相似文献   

6.
<正>奉化非遗项目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拥有宁波级以上非遗项目20个,奉化级非遗项目20个。如"奉化布龙""宁波走书""布袋和尚传说"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区"国宝"级品牌项目;"奉化吹打""红帮裁缝技艺""唱新闻""奉化婚礼""棠岙纸制作技艺"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更好地传承与保护非遗项目,奉化区通过"非遗+校园基地""非遗  相似文献   

7.
让非遗文化融入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40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诗歌."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非遗之路、手工技艺之路,沿途闪耀着杭州绍兴铜雕、越绣、新昌建筑、天台山干漆夹苎等非遗技艺,匠心百工由技入道,传承和发扬着千年活态文化遗产.同时,"浙东唐诗之路"也是"运河之路",大运河是传播唐诗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非遗文化、运河文化,充实浙江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秀     
喻湘泉 《当代广西》2014,(12):56-56
正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为推进非遗保护和传承,大力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提高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广西文化部门在南宁民族广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技艺展示活动。内容包括扣人心弦的非遗展演、传统民族体育竞技和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展示等,让观众零距离学习和感受民族非遗文化,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袁士坚 《乡音》2012,(3):32-32
位于冀南的磁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县,磁州窑烧制技艺、纸扎技艺、磁县迓鼓、磁县怀调等,均已列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委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非常重视。围绕"非遗"议题,2009年秋天磁县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一次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调研,我自始至终随委员参加了这次调研。一天上午八点半...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6,(1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传承久远、绚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在历史的长河中,扬州学派、扬州画派、扬州评话、扬剧、扬州工艺、淮扬美食等汇成了一幅幅光彩夺目的人文画卷。目前,扬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9项、省级项目61项。多年来,扬州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出政策、建机制,搭平台、育人才、夯基础、促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扬州样本"。  相似文献   

11.
韩霞 《乡音》2008,(12)
2006年5月20日,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每年6月的第2个周六)到来前夕,国务院批准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大类(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共518项。我省9类共39项榜上有名,名列全国第4位。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和第一批"非遗"扩展项目名录,我省共78项,居全国第2位。现将我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部分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6月13日,在中国第九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云南省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田野影像"之《手工造纸——记东巴纸与傣族白绵纸两项国家级非遗手工技艺》,在云南民族博物馆首映。该项目由云南民族博物馆专业人员,历时半年,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纳西族东巴纸和傣族白绵纸的传统造纸技艺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全程纪实性拍摄。  相似文献   

13.
刘娅  李国姣 《世纪行》2013,(3):22-22
2013年3月29日晚7点20分,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报了由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公益活动"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湖北省政协委员付群刚湖北大鼓免费传习班"的消息长达5分钟,向全世界宣传报道我省这一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传承保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2月21日至25日,由源生坊主办的首届"源生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在昆明举行,其间,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论坛,近三百位民族民间音乐"非遗"传承人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云南"非遗"保护的经验和云南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本刊一直关注"非遗"传承问题,作为此次活动的媒体支持方,我们把活动中几位"非遗"专家和  相似文献   

15.
梁家铭  杨苓妍 《台声》2023,(7):78-7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各界关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曾娜表示,非遗的传承,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志,期望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文化,增加非遗项目传承人发掘与培养的渠道。在秦淮河不远处,就坐落着一座以传承、保护、创新非遗文化为特色的南京云锦博物馆。自从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南京云锦博物馆就不断依托云锦艺术品及文创品突破创新、跨界结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象山县积极开展"文化耕种",充分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村落文化宫等基层文化平台,每年推出20余项免费公益文艺培训,培育基层文艺团队700余支,每年共举办开渔节、三月三、开洋谢洋等各类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基层文化活动繁荣发展。2015年春节期间,该县举办了新春渔家乐趣味读书、新春音乐会、春节送春联、新春书画展、送戏进文化礼堂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别是举办"我们的节日"非遗文化系列活动,组织跑马灯、海鲜灯、百兽灯等10余个非遗项目亮相象山影视城和石浦渔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6,(4)
正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事业兴起于21世纪初。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昆曲"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2年,江苏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4年,该工程正式转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截至2015年,江苏已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25项、省级619项;国家级非遗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扶贫先扶志(智),探索广西非遗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向全社会传递了"要富口袋须先富脑袋"新理念。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广西积极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探索打造的"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产业"模式,在带动群众摘贫帽奔小康中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效,同时探索了广西乡村振兴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正"江南福地、常来常熟"。常熟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三角沿江开发带,处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南通等城市组成的沿江都市圈,市域总面积12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06.73万。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长江沿岸新兴的港口工  相似文献   

20.
6月10日是"非遗"日。对于"非遗"传承、保护,近年来讨论比较多,但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有诸多探讨的空间。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长期致力于相关领域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他主张从文化的角度对"非遗"进行保护,还特别强调"非遗"的保护要着眼于社区的构建和现代教育的融入。他的见解对我们思考"非遗"工作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