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矛盾与和谐——陶渊明诗歌中的一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人评论陶渊明的诗,多能看出它的两面,看出它外象与内质的关系。如苏轼认为陶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葛立方认为陶诗的平淡“自组丽中来”;朱熹认为“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这都是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象这样辩证地理解陶诗,比起前人来是一个进步。 无论质与绮,癯与腴,还是平淡与组丽乃至豪放,从艺术上讲都体现了一种矛盾与和谐的关系。但在陶诗中,这些艺术特征和风格要素的取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艺术  相似文献   

2.
他总是那么平凡,甚至是平淡。然而,在其"平凡"和"平淡"的背后,人们却看到了他一串串"不平凡"和"不平淡"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像诗,又像画。到过仙游县菜溪岩的人,都这么说。我来到菜溪岩,置身山林中,那自然、从容、轻松、清澈、深邃等诸多感觉交织的愉悦,苏醒了我被平淡麻木已久的神经,一种神秘的触动,犹如一见钟情。你敞胸露怀着一种诱惑,奇峰秀水、云海古寺、层峦叠翠、曲径逶迤;  相似文献   

4.
提起陶渊明,我们就想起他是一位隐逸诗人,田园诗人。他的《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更是令人神往。但对他的归隐,对他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诗并记》,以前的研究者从社会环境和政治斗争方面考虑得多,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陶渊明的主观思想方面研究得少,故未能探寻出它的思想根源和真正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往今来,诗歌与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于坚是一位长期生活在云贵高原的诗人,云贵高原的高山河流、湖泊小溪在诗人笔端氤氲着神秘的氛围;大自然博大仁厚,宁静恣肆,柔软坚硬的气质,流淌在诗人温情的感动和激情的畅想中,弹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自然的沧桑、受难撩拨起诗人锥心的苦痛,也抒写着诗人被灼伤的目光。阅读于坚的诗,我们被诗人赞美自然的炽热情怀和保护自然的真切呼唤深深打动。一大自然神韵的诗意流动于坚对大自然满怀一腔深情,他对自然的吟咏,不仅仅是为了主体真切地再现自然,而是潜入到自然中去,让自然言说。这样,我们读到…  相似文献   

6.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黄公是一位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学者型高级领导干部、德艺双馨艺术家、著名书法家。黄公篆隶楷行草均优,行书尤长,其书法艺术饮誉海内外,已出版两本个人书法作品集。他还是优秀诗…  相似文献   

7.
何世剑 《理论月刊》2008,(1):119-121
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方法着重探讨了清末诗论家朱庭珍对严羽诗学的接受,认为其接受主要表现在:诗学方法论层面,朱庭珍"学悟一贯""密参细求"的诗学方法,主要接受自严羽的由"学""参"而"悟入"的为诗方法;诗学认识论层面,受严羽"学诗者以识为主""自家实证实悟"、"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等强调主体诗学审美判断力思想影响,朱庭珍提出"以我运法"观点,认为"诗中有我,乃可谓之真诗",强调要"别铸真我";诗学审美创造论层面,他的"诗以超妙为贵"、"妙合自然"、"化境神工"说是对严羽"诗而入神"、"诗有别趣"、尚"意兴"、追求"自然本色"等美学旨趣的发扬和更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小康》2020,(16)
正人工的绚烂,敌不过自然的平淡;自然的平淡,更是一种高级的绚烂。"明朝的紫霞仙开了,咱们去双塔寺看牡丹去。"这是前段时间太原的朋友们打招呼时最打动我心的一句话。双塔寺的大雄宝殿是明代典型的无梁殿建筑,殿前花圃中有一株明代栽植的牡丹花,被称为"紫霞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牡丹品种之一,堪称太原牡丹之祖。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从三个层面对扬弃异化之路作了积极探索。在他看来,自然、社会和人这三个层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扬弃异化的三条路径。这主要是因为实现自然和谐是扬弃异化的出路,实行以艺术革命为核心的社会革命是扬弃异化的手段,而人的爱欲解放是扬弃异化、恢复人之本质的根本。由此,他提出了颇具自我特色的解放路径即对自然进行"美的还原"、对社会实行"艺术革命"和实现人的"爱欲解放",这不仅是对他扬弃异化之路的全面解读,更为他实现异化的扬弃指明出路。  相似文献   

10.
谭先进 《当代广西》2006,(14):60-60
“学问为诗古亦讥,胸无学问更堪悲;要须尽入洪炉冶,动得真情有好诗。”这是黄云同志诗《无题一首》,深刻地阐述了做学问与写诗的区别和关联:那些经过千锤百炼、动真情的诗才是好诗。这首诗既是黄公的诗论,也是他的切身体会和写诗之道。诗如其人。正是凭着深厚的涵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追求和炽热的真情,黄公为社会和诗坛奉献了《桂海桑野·黄云诗词百首》一书。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诗的关系是古希腊文教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柏拉图的作品中,这一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辨。一方面,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与前辈自然哲人一样,站在哲学立场抨击诗人,另一方面,他又自称一直在努力学习写诗。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哲人柏拉图自己就是诗人,他无不通过诗的方式来呈示哲学。因此,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对哲学与诗的关系的看法,迄今仍然让学界费尽思量。通过研读柏拉图的《普罗塔戈拉》中苏格拉底关于哲学和诗的两段戏言,可以看到,苏格拉底揭示了哲学为何必须隐藏,以及为何需要用诗这一外衣来掩饰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认为,"诗的创造是创造‘人’",一种"完满"的"全人格"的"人"。基于这种既非纯物性,又非纯理性的"人"的观念,对于他的艺术的自我表现、自然流露的观点(包括所谓的灵感爆发状态),不能将它理解为对感情和情绪的简单复写与自然发泄,而应理解为一种对自我情感形态进行艺术创造的发现和构型过程。他的以浪漫主义为主导,同时又交融着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方法,他的浪漫诗学所呈现出的艺术无目的与功利价值并存的矛盾结构,他的以"情绪自然消涨"为内容的无形式的形式的观点,他的主张文学批评是"发现"的主我特征等,都强化了他的人学观念,使他的以诗歌为主的创作实践和理论观点,具有开一代浪漫主义诗风、文风的重大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莹辉 《求索》2010,(11):194-196
比兴是中国古代诗学思想的核心。感物兴情,发而为诗,是唐代以前诗人共同遵循的作诗原则。但宋代诗歌却少用比兴,这与他们主"务内之学"、强调"以意为主"、重视"学人之诗"、追求平淡诗风等有密切关系。但宋人诗学并非罕言比兴,且将比兴手法大量运用于词中。  相似文献   

14.
一碗醒酒汤     
雪含冰 《协商论坛》2008,(11):60-60
结婚后不久,爱情就无影无踪了。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生活乏味而平淡,再也没有恋爱时那种激情四射、对视一眼就会来电的感觉了。 他有些后悔,认为是爱情欺骗了他。他以前爱喝酒,和她谈恋爱后戒了酒,现在他又重拾旧好。每周总有那么三四次,他下班后呼朋唤友,不醉不休。  相似文献   

15.
台湾每个现代派诗人都有独特的追求,风格千姿百态。倡导“纯诗”的纪弦,诗却都源于现实人生,常用平淡明朗的语言传达情思,充满激情和高度私人化的象征;郑愁予善于把握浪子意识和乡愁题材,诗风天然精巧,刚柔并济,豪婉谐和;余光中的诗歌理论主张驳杂,风格变化多端,但都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工于发端巧于结尾;洛夫对人生负面因素感受深刻,诗经历了从明朗到艰涩再到明朗的过程,始终探索人类生存之谜和生命价值真谛,常于平凡现实中获取诗情,想象力与语言奇诡;痖弦的诗表现为一副苦味儿相,悲戚忧郁,戏剧化倾向明显,语言外壳有一股甜味儿,尺短意丰。  相似文献   

16.
在隆回县委举行的“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位不苟言笑的中年人,用平淡的语调报告了他那似乎也平平淡淡的工作。然而,正是在这种“平淡”之中,生发出了一种强大的感染力,打动了每一个与会者的心,并赢得了阵阵掌声。他,就是将一个亏损70余万元的县食品罐头厂,建设成为一家明星企业的优秀企  相似文献   

17.
张武桥 《前沿》2008,(10):152-154
张衡《归田赋》是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与其说是一篇描绘自然生活景物的抒情小赋,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归隐意识,不如说是作者站在社会的一个新的高度,用一种新的眼光,对社会和谐的一种强烈期待与愿望,体现的是作者对生态美的审美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清新而富有意境。他的出现给中国古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令人赏心悦目。虽然陶渊明生前政治上备受压抑,生活上饱经磨难,死后一、二百年诗作遭到冷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作越来越受到历代诗人学者的推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推崇和重视源于他始终是一位超然于功名利禄之外的诗人,源于他高尚的人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诗作,从题材、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咏怀诗和田园诗两大类。他的人生经历给他…  相似文献   

19.
在各民族的民间文学创作中,民族史诗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民族史诗是一个民族的劳动人民最早集体创作的长篇作品,它不但永远留下了这个民族在社会发展最初阶段的生活斗争图景,永远留下了这个民族在他的童年时代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而且也往往以它提供的美妙的神话、丰富的形象、富有特色而引人入胜的艺  相似文献   

20.
威尔海姆·海因里希·里尔是19世纪德国颇有影响的学者,文化民族学的代表.在德国向工业社会转型,传统社会发生分裂与解体、理性社会倡导个人自由和解放、社会革命时时"威胁"现存政权的时代,里尔提出了调和国家和社会的"道德政策".他依据"自然演进的历史观",在"地域-伦理学"和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表达他对道德政治的看法.他的"道德政策"就是要把传统的家庭、乡镇和社团等自然发展的社会组织纳入现代社会,使之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并以此消解现代社会的种种紧张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