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 《人民公安》2006,(16):51-51
我曾有一个女友,虽然兰质慧心,可年近而立仍是单身——我是说,不只是没有结婚。原因全在她的父亲:女友从40岁她的母亲去世那天起,就和父亲相依为命,发誓要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的百年。她父亲精神有点问题,作为孝女,她不放心把他送进精神病院,也不放心把他交给训练有素的保姆,  相似文献   

2.
清朝宣统年间,在上海市有一个闻名于世的游乐场所,这就是上海"大世界"。就在这个闻名中外的游乐场所,曾经有一位闻名遐迩的杂技女伶,她就是号称"飞刀女王"的孙玉伶。孙玉伶出生于河北吴桥县孙龙村一个杂技世家,从小跟父亲学得一身杂技绝技,但她没有跟父亲从艺,父亲闯江湖外出卖艺,她却守着母亲靠耕纺度日。一年夏季,家乡遇上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赤日炎炎,褐土焦焦,庄稼籽粒  相似文献   

3.
一个考上了中专的贫困女孩没钱上学,还被父亲逼着去嫁人。怀拙着强烈的读书梦,她逃婚到外地打工,并有幸遇到一位善良悲悯的女教师,女教师不仅供她念书,还将她“打工”的工钱寄给其困窘的父亲。  相似文献   

4.
坚冰 高文是长女,下面有3个弟弟。母亲性情暴躁,父亲因为她是女孩而溺爱她,从来不要求她干家务。高文指挥3个弟弟干家务,稍不听从,就像母亲那样打骂他们。父亲从来不责骂高文,倒是经常责骂几个儿子,高文认为父亲忽视了她。为了引起父亲注意,她告诉父亲她偷了同学的笔,父亲却只说了一句“以后别这样了”。高文非常失落,她由此得出结论:父亲不在乎她。  相似文献   

5.
李玮 《时事报告》2004,(6):65-67
金明新,一个文静娇小的上海姑娘,生长在上海郊区美丽的旅游古镇——朱家角。童年时,她每每跟随父亲上街买菜,发现父亲总是挑那些年龄较大的老头老太太的菜买,而且从不讲价。父亲告诉她,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关心,需要帮助。从那时起,在她心底就播下了爱的种子,希望长大后,能以自己的爱心去关怀、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相似文献   

6.
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了乒乓球,所有的人都不看好她。但是她的父亲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她后来成为乒乓球国手,她的名字叫邓亚萍。  相似文献   

7.
胡枫  廖超文 《当代广西》2014,(10):48-49
正9岁,母亲因脑溢血离世,她赶不及见母亲最后一面。15岁,父亲中风导致偏瘫,她休学回家照顾父亲。16岁,她背起父亲上学去。17岁,经过精心护理,父亲一次能站立半小时。她叫陈春林,1997年出生在钟山县清塘镇英家村,家庭虽贫寒但也完整幸福。然而,9岁以后,母亲早逝、父亲瘫痪,年幼的她和弟弟的生活开始布满阴霾。  相似文献   

8.
女儿向年迈的父亲抱怨她的生活事事都那么艰难,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又会出现了。她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个女孩儿,父亲因为犯罪入狱服刑,母亲将她遗弃街头。她过早地饱尝了失去父母关爱的苦涩和辛酸。然而,庆幸的是,她遇到了一群素不相识的好人,唤回了她天性中纯洁而美好的童真。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9,(23)
<正>遂宁,白马。这是父亲故事里的地名。从父亲讲述的那些故事里,年幼的刘玉凤,知道了在那个离城几十里的小山里,有河、有城墙,更有父亲的思念与遗憾。刘玉凤,是父亲最疼爱的小女儿。出生在台湾的她,在2017年之前,从未到过大陆的城市。但她知道,那里有父亲的家乡,还有她不知道存在却血脉相连的亲人。分离——一个时代的悲剧刘华林,刘玉凤的父亲。1945年的一天,正在农田里干活的他被抓了壮丁。才19岁的他一定想不到,从此他将再也  相似文献   

11.
张新声 《黄埔》2007,(5):60-61
“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这首黄埔军校的校歌,李阿澜不知和父亲合唱了多少遍。这首歌影响了父亲的一生,也影响了她——一个黄埔女儿。  相似文献   

12.
山路幽静,听到的唯有自己的脚步声和喘息声,这是包荣春第二次走这条路了。她知道过了渡船,还要上一个坡,下了坡再拐进一条小路,那就是那满镇三同村残疾孩子何玉甜的家。何玉甜已经12岁了,还没有上过学。她天生双腿蜷曲残疾,自小母亲病逝,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把她寄养在那坡镇永常村一个偏僻山坳里的外婆家。第一次走访时,包荣春没有见到家长和孩子,后来几经周折,才和何玉甜的父亲联系上……何玉甜父女没有自己的住房,和大伯合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提起让何玉甜上学读书的事,她父亲的眼眶湿润了,摇摇头说:“这些年来给孩子治腿,耗尽了仅有的一…  相似文献   

13.
第132级台阶     
母亲去世后,在父亲执意要找这个比他大几岁的继母时,我的态度是比较中立的。几年以后,父亲去世后老家就剩下继母一个人,我对她的态度就更加模棱两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账本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这个字眼显得很陌生。因为在我还不足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魔离开了我们,只剩下母亲孤单的身影。母亲的身影在我的生活中不停地晃动:上班、下班、洗衣、做饭、接我们上学放学、一个人换煤气、电灯坏了自己修……所有父亲的角色都被母亲一个人承揽了下来。慢慢地,我们长大了,看着母亲的白发一点点变多,皱纹过早地刻进她沧桑的面容。为了我们,这么多年来她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走出家乡的小镇……她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三人一个个地送进了大学的校门。母亲笑了,笑得很欣慰。毕业后,哥哥姐姐都离开了…  相似文献   

15.
沉重的爱     
《沉重的爱》作者江海心,是一位残疾儿的父亲,12年前,当他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夫妇选择了哺育她,尽管当时就已确诊小孩为严重智残;12年多来,他们费尽心思,把无限的爱倾注到自己的亲生骨肉身上。他告诉大家:“作为一个父亲,作为一个痴呆儿的父亲,不论我们生育她给社会带来了什么负担,不论我们的家庭因此出现了什么样的艰难,我都有义务把她的生命延续下去、这不仅是人道,是人的情感良心,更重要的是,不管她懂不懂,知道不知道,我和妻子都是用同样炽热的心去爱她的,尽管这爱又无奈又沉重。” 下期将推出《采访人生》,作者吴菲将讲述她采访三个患同样绝症的孩子的父母,并携手努力挽救他们时所感受到的一份震撼。  相似文献   

16.
我们每个人都有父亲,虽然有的贫困,有的富有,有的是身居高位,有的是平民百姓。但他对我们来说,是人生中无法或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维系其间的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亲情的牵引力。对于没有照顾过她一天的父亲,小洁始终都没有停止过那种对父爱的渴望与幢憬,强烈得有些让人难以理解。然而,她固执地坚持着,期待这份陌生而熟悉的情感。当她终于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时,在非一般另类父女情中,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谅解。两代人的情感回归,跨越代沟的人生之旅,蕴藏着多少酸甜苦辣,丰富了一个女  相似文献   

17.
郑尚书 《中国保安》2004,(22):38-40
在父亲生命垂危的时候,年仅6岁的小女孩挺身而出,她要筹钱救治她的父亲。于是,她每天都要抱着一大堆报纸沿街叫卖。在炎炎的烈日下,小女孩稚嫩的吆喝声总是那么急切和执著。当人们知道小女孩卖报是为了救她病危的父亲后,纷纷为她的“孝心”而深受感动,大家慷慨解囊,50元买一份报纸;甚至还有人以5000元的“天价”买下小女孩充满爱心的一份报纸。今年6岁的张钟元出生于重庆市渝北区龙溪镇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父母对小钟元都非常关心和照顾,而小钟元也非常的乖巧和懂事,一家人过得和睦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2004年3月,一场突然降临的灾…  相似文献   

18.
"孩子,不管我们干什么也不能忘记,我们永远是一个平凡的人"--父亲的话早已渗入她的血液中,成为魏武永恒的人生底色.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奇迹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电话从北边打到南边。“凯西,我父亲病了。”她说的是英语。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挂这个电话。她是一位中国女子。“你是陆梅?”凯西是位美国女子。凯西的丈夫与陆梅的父亲在旧金山时是同事。放下电话,凯西马上把消息告诉了另一位美国医生。几小时后,那位医生驱车赶来。他送来了一批特殊的  相似文献   

20.
《公安月刊》终于到了。当我轻轻摩挲着散发着浓浓油墨味的《公安月刊》时,一股暖流涌过心间。是她,伴随着我从一个不请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公安战士。认识她是通过父亲的介绍。那时我正上小学,父亲是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民警。每月,当腋下夹着崭新的《公安月刊》的父亲回到家中时,我总是扑过去,从父亲的怀中夺过她,然后趴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一字一句地读,惹得洗脸的父亲呵呵直笑。这时,母亲端着盛好的饭菜,从里屋走出来看了一眼父亲,回头笑着对我说:“今天吃《公安月刊》夹鸡蛋了。”这时候,《公安月刊》已在我的心中播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