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社会化是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从个体角度讲,社会化是个体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内化并形成独特个性的过程。从社会角度来讲,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塑造社会成员的过程,从而使社会及其文化得以延续。个体社会化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决定中国梦的实现。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家庭是人们接受社会化最初的和最基本的文化环境,家庭在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廉政风险存在于公权力运行体系之中,但却忽视了个体社会化进程中自我控制能力的养成、社会观念的隐性储备与准"腐败"行为首次生成等变量对最终腐败行为的作用机制。完整的廉政风险应由前端风险与本体风险构成。公务人员入职之前的个体社会化失范所引发的对个体犯罪性的高度盖然性是廉政前端风险的风险源。因此,有必要从家庭、教育、文化、准入四个层面进行廉政风险干预,防止个体犯罪的盖然性转化为廉政前端风险。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传统"养儿防老"和政府、单位养老模式面临极大挑战。多元社会主体协同参与,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研究视角,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治理主体除了传统的家庭组织外,主要包括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但是也存在角色职能发挥错位、监督缺位和社会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发挥主体作用、市场发挥联动作用以及第三部门发挥辅助作用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4.
刘春兰 《学理论》2013,(10):104-105
群体无意识是某个时期社会群体所具有的但又很少或丝毫未曾被当时的人们所意识到的意识。群体无意识是人类个体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共同性,是个体的社会属性和社会价值的表现。群体无意识对于个体道德的影响主要是从导向和制约两个方面来发生作用的。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具备的共同模式,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不被人们发现的非理性的精神现象。它以其不自觉的形式对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德军 《学理论》2013,(21):195-196
用文本分析归纳的方法对"三言"中的婚恋现象进行分析,结论认为:在当时的社会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婚姻形式;个人意识已经开始起重要作用;自由追求的婚恋中色相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对于婚恋具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基本上把个体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商业,使大部分个体工商业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职工。但由于认识上和工作中的缺点和偏差,一部分个体工商业者被划入"资产阶级工商业者"的范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把这部分个体工商业者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区别出来,明确了他们原来的劳动者身份。回顾这个过程,对于在今天正确对待个体工商业者,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小金库"活动通过制度化过程慢慢滋长并渗入宏观的组织结构和日常组织生活之中,通过社会化影响和合理化麻醉慢慢滋长并渗入微观的组织成员个体的角色认同与行为感知之中,两者彼此影响、相互强化,实现了"小金库"活动在组织中的"正常化"。因此,对于"小金库"的治理,一是预防比惩治更重要,二是防微杜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李静 《学理论》2013,(7):90-91
社会化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家庭作为个体接受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对其今后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家庭教育方式对于个体社会化的影响至关重要。目前家庭教育存在重智力开发,轻道德品质的培养;重书本知识的学习,轻运用能力的提高;重身体健康,轻心理素质的锻造;重特殊技能的培训,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误区。本文就这一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郭晓亮  谢霄男 《学理论》2012,(20):43-44
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古今中外先哲们不断追求探讨的问题,通过分析近年来个体发展领域的研究概况,可以发现个体发展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个体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明确;缺乏对个体发展理论的历史梳理;个体发展内容研究学科片面;缺乏个体发展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要求出发,通过对中西方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对比研究,可得出对"社会成就原则"与"个体享乐原则"的分别异化是形成目前中西方社会诸多文化难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此外,以对立统一方法去整合"社会成就原则"与"个体享乐原则",并用"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张力的解读方法"可对若干中外文化现象进行分析并针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实践需要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农民工的权利保护,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近来学术讨论的热点所在。已有研究中的大部分都将关注点集中在维权组织的产生与运作过程,但对于个体的劳工维权者却少有问津。笔者通过分析个体维权者的生命史,发现他们自认为是"偶然"的从业路径,实质上充满了由体制和制度带来的必然性,同时这些结构性因素也持续塑造着他们的维权行动。  相似文献   

12.
李峰 《学理论》2013,(9):77-78
战后日本社会通过企业统合、综合开发统合、社会保障统合将"社会性要素"统合在资本主义框架中。三种统合方式统合了包括城市及农村劳动者、无劳动能力者等在内的所有国民,实现了西方社会中少有的"一亿总中流"社会。但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个体社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导致这种趋势的呢?从社会统合方式的角度探寻日本"个体社会"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1)
校园"短信文化"是学校的个体间通过手机短信进行社会交往及在校园生活、学习、娱乐等活动中交流讯息形成的一种亚文化。它主要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其作用也集中于学校个体和群体间。文章从社会心理、社会文化及技术功能三个维度来探讨大学校园"短信文化"流行的原因,论述大学校园"短信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状态或结果,能够为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创设出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并对个体政治信仰的确立、政治行为的选择、政治人格的塑造起着规约作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过程,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始终贯穿于其中并构成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公民个体政治社会化之间能够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涂文丽 《学理论》2012,(14):41-42
"孝"思想是儒家思想道德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规范家庭关系的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伦理学范畴。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孝道作为旧道德的集中体现,对现代人们道德行为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化,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孝"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孝"思想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是形成社会和谐关系的价值根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谓人的社会化早期教育,是指对18岁成人前的人所实施的教育。这时期的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既是开端,也是基础,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所谓人的社会化,是以人为物质基础,通过教育、参加社会实践等手段来完成的,其任务有三个:一是使个体认识社会群体对其应有的期待;二是理解衡量个体价值的标准是完成社会群体期待的质和量,三是促使个体具备完成社会群体期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36)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精神实质,这一思想的目标是内修身以成圣,外治世以为王,强调以个体道德修身为本,以治国平天下为末,两者相互促进,体现了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同时,强调治世自修身始,为人们提供了由内及外、由心及物、由己及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人们的道德实践和政治实践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模式,这些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20,(5)
在我国,当社会管理模式向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时,社会工作的角色和地位将发生明显变化,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将会增强。由于社会工作具有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观,在缓解个体现实困境、提升贫困人群自我发展能力,以及改善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本研究通过列举和分析广西"三区"计划实施近五年来的成效与不足,来探索如何开展具有适切性的专业服务,以及发展出适合民族地区需要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9.
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易法建一、问题的提出家庭对其成员具有教化、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体社会化的方向、性质、进程和速度。一个家庭对成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家庭功能上。家庭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家庭的组织功能、家庭的协调功能和...  相似文献   

20.
刘俊 《理论与改革》2014,(3):102-104
"伙伴关系"的概念框架作为对于政府——第三部门之间"竞争范式"的一种,在现代社会福利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对于建构中的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而言,如何界定政府和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尚属于一个悬而未决且意义重大的问题。本文在对"伙伴关系"这一概念进行简要梳理的基础之上,指出,萨拉蒙根据"志愿失灵"所提出的"第三方政府"理论成为政府——第三部门之间"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归纳不同类型的第三部门组织在和政府的互动关系上的典型特征,总结目前具有明显本土特征的"非均衡伙伴关系"的基本特点,并进而探讨这种"非均衡伙伴关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