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布在南北盘江、红水河畔的布依族人民的戏剧样式——布依戏,于1956年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调演荟萃时,方为人们耳闻、悦目。 似星罗棋布洒于乡间村寨并长期为布依族人民喜爱、传承的布依戏,曾多次在省、地、县及中央历届会演或民族戏剧调演中,参加演出并荣获奖励。如册亨县弼佑布依戏队的《玉堂春》、兴义县巴结镇布依戏队的《一女嫁多夫》。《玉堂春》,获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  相似文献   

2.
我叫熊明华,家住罗平县长底布依族乡新寨村,我们新寨是一个布依人世代聚居的村寨。这里依山傍水,绿树成荫,气候宜人。但我的家乡原来却很贫穷,水、电、路三不通,传统的耕作方式是种一季闲三季。解放后,布依山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为使布依人民恢复生产,安居乐业,政府组织工作队深入布依村寨,爬山涉水,发放寒衣和生产、生活用具,引导我们布依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我的父亲熊云汉,建国前就已参加革命工作,任滇桂黔边纵队罗盘区支队江防大队长,建国后历任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农工部长、副县长、县长等职,“文…  相似文献   

3.
市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是指布依族的布依地戏、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布依八音坐唱戏、布依傩戏为主体的总称。建国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得到社会的公认和发展,布依戏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剧种,屹立于祖国戏剧文化之林。布依族民间戏剧是布依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是布依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武术、美术、说唱艺术等发展的硕果。 布依族民间戏剧文化、无论是布依戏或是布依花灯戏、布依彩调戏等,均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有较为稳定的戏剧化曲调,有近百个民族剧目和移植节目,也有一定的虚拟表演程式和与此相应的戏剧角色及行当,是布依族民间音乐、舞蹈、表演和谐的统一体,在我国诸多的戏曲中是独树一帜的。布依族戏剧文化活动,在布依族聚居地区相当盛行,深受  相似文献   

4.
2008年的春天,万物复苏,春意正浓。我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前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区首府兴义的列车。因为在那里,我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万峰林有个约会。我要在那里,放逐都市繁忙带来的紧张心情,体验布依族、苗族的民俗风情,游历充满乡村气息的布依村寨,感受下五屯的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5.
《台声》2017,(16)
<正>7月28日,"中华一家亲·布依风情浓"2017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六月六"活动在贵州省贞丰县纳孔布依古寨举行,来自吉林、云南、广西等部分地区及周边县市区布依族同胞代表、台湾阿里山邹族群同胞代表和当地布依族群众上万人汇聚贞丰纳孔布依寨,共享传统文化盛宴,同庆一年一度的布依族"六月六"民族风情节。国家级"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在贞丰县设立。"六月六"是布依族作为古老农耕稻作民族的历史见证,以祭祀、歌舞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布依族聚居区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黔南布依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5 0多年间 ,有关布依族的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为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 ,促进布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布依族研究的深入和布依学学科的建立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调查也存在手段和角度单一 ,缺少纵深感等缺点 ,在当前形势下重新认识布依族调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总结成功经验 ,弥补不足 ,进一步提高布依族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不仅关系到布依学研究的深入 ,也关系到布依族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村寨,各民族对自己的村寨也有着不同的称呼。布依族的村寨,布依语称为“曼” (mán)或“弄”(òng),是布依族人民以家庭组合而成的基本单位。千百年来,勤劳、聪慧的布依族人民,正是居住在这种“曼”和“弄”里,进行着世代  相似文献   

9.
布依戏是我国少数民族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中体现了布依族各类艺术精华 ,反映了布依族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本文通过对布依戏的戏剧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分析 ,试图挖掘出这一民族艺术形式形成的内在和外在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世居罗平多依河——鲁布革风景名胜区的布依族,传统风俗古朴浓郁,喜庆节日多姿多彩。对歌节,就是众多节日中最为独特迷人的传统佳节,它是布依人联谊交友、青年男女对歌择偶的盛会。“对歌择偶”并非布依族独有的习俗,然而,布依族的对歌择偶,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和迷人的风采。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滇、黔、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布依、彝、苗、水、壮各族青年男女,都会身着盛装赶到九龙瀑边、多依河畔。他们相邀结伴,打擂赛歌,寻求佳偶。歌声送走太阳,蜜语迎来月亮。夜幕降临,寨外竹林中,河边树影下,微风荡出阵阵轻柔的歌声,悄悄的…  相似文献   

11.
布依族人口约一百八十九万多人(1978年)。主要分布在黔南、兴义、安顺等州专;在黔东南、贵阳、黔西北等地,也有散居的布依族。布依族自称“bou-yei”(汉译“布依”)。解放前,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诬蔑,曾给布依族冠上许多带有侮辱性的称呼,如“仲家”、“仲苗”、  相似文献   

12.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万(据1990年普查统计数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贵阳市郊区。其余,散居于贵州各地及邻省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 布依族的族称是根据这个民族多数人的自称“布依”定名。按布依语,“布”是人们共同体的意思,也包含“民族”的意思。“依”即“夷”,“布依”意即夷族,源出“南夷”。 布依族旧称“仲家”,这是从另一部分布依族自称“仲布”的汉译得名。“仲家”族称见载史乘始于《元史》。鉴于民国年间个别方志对“仲家”释名含侮蔑之义,引起部分地区布依族群众对“仲家”族称反感,该族称现已废止不用。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我应邀参加了贵阳市布依族古籍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译工作。由我执笔现已成书或完稿即将出版的有《黔中布依族礼俗歌·牛经书》、《布依族酒歌》、《布依族古歌》,共2.7万余行,约130多万字。 布依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记录自己语言的文字。现行的布依文是五十年代党中央和人民政府为布依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拼音新文字。由于各种原因,布依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11)
布依族民俗仪式主要有图腾崇拜仪式、巫术仪式、生命礼仪和时序仪式四大类,其核心特征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现代化进程中布依人的"乡愁"是他们对流动性和多变性极强的现代生活以及逐渐归零的物理距离表现出的抗拒、叛离与反思,根源是现代化对于布依族民俗文化的冲击和对其文化个性的同化。留住布依族"乡愁"的根本途径在于围绕传统聚落保护的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古代史上的若干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意见,笔者拟就讨论中的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布依族的族称、族源布依族这个族称,是解放后一九五三年由本民族代表商定,报请中央批准定下来的。“布依”这个名称,是本民族中绝大多数人的本民族语的自称  相似文献   

16.
谢山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6):116-119
布依族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人民千百年来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它作为一种综合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伦理价值、民族性格、审美情趣等,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形式和纯朴自然的内容,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现,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布依族的多元文化孕育了布依族传统体育,是布依族传统体育起源、发展和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集中体现了族群和自然环境的结构关系。从对贵州毕节布依民俗文化入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布依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表层结构关系体现为布依族社会对自然的依赖、适应、利用和改造,深层结构关系体现为布依族社会在观念上与自然的混沌同一和在行动上对自然的有意识顺从。这种族群和自然环境的结构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布依族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无意识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布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语没有方言的差别,只有土语的区分。全民族的语言现在共有三个土语。布依文方案(修订案)是以布依语第一土语(又称为黔南土语)为基础,以规范的望谟县复兴镇布依话的语音为标准音。罗甸布依话和布依文修订方案的标准音同属一个土语。 罗甸、望谟两县毗邻,地处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交界地方,也处于这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西》2012,(2):60
旅游中感受少数民族新年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新年或盛大节日,民俗丰富多样,加之或迤逦或粗犷的异地风光,新鲜浓郁的年味儿已经扑面而来了!布依族:挑新水跳花会新水是布依人尤其看重的。有的人家在年初一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拿着瓢盆  相似文献   

20.
一、边远山区经济发展缓慢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四大寨,是猛冲、猛林、卡塞、晒瓦四大较大片区的自然村寨的简称。全乡有九村四十二组(每组即为一个独立的自然村寨)、1382户、7832人,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78.07%,布依族占1O.32%,是个苗族布依族聚居的山区乡。该乡位于东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