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本次常委会会议于6月24日下午对劳动合同法(草案四次审议稿)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普遍认为,劳动合同法草案经常委会三次审议、修改,已经比较成熟,建议本次会议进一步修改后通过;同时,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法律委员会于6月26日召开会议,逐条研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对劳动合同法草案四次审议稿进行了审议。财政经济委员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劳动保障部、全国总  相似文献   

2.
谢素芳 《中国人大》2012,(14):31-32
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首次审议的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草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颁布实施于2008年的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修改,此次修改主要针对劳务派遣。  相似文献   

3.
劳动合同法草案在起草过程中经过反复修改,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我认为,这部草案有以下几个特点:1.整个草案当中都体现了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观念。比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不同理解的时候,以有利于劳动者的理解为准。2.对于建立劳动合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劳动合同法草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规范。比如,不签订合同、试用期等问题,这样用法律形式来解决劳动合同当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必要的。3.草案从总则到法律责任各个章节都把劳动合同制度与集体合同制度结合得很好。我认为有两个方面是劳动合同本身不能解决的,应当通过集体合同…  相似文献   

4.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修改工作做得很细,广泛征求意见,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对劳动合同的订立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的修改和完善。我同意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三次审议稿。同时,提一点关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建议。当前拖欠农民工工资是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建筑行业、餐饮行业、服装行业和物业管理等服务行业,拖欠劳动者劳动报酬的现象非常严重。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后,委员长会议决定,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广泛征求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又一重大举措,各有关方面务必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现将有关事项…  相似文献   

6.
作为规范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法,其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公开征求意见后,引发了全民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短短的一个月内,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共计191849件,这一数字在新中国立法史上仅次于1954年通过的第一部宪法。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法工委对劳动合同法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在4月24日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常委会组成人员第三次审议了修改之后的草案。下面,我们摘发部分委员在审议中的发言。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草案)于2006年3月20日公开征求意见,在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全国人大共收到19万条修改建议。这个被以"历届人大常委会法律草案征求意见中提出意见最多的一次"而称道的劳动合同法,因为其内容牵涉到每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从该草案一审稿、二审稿、三审稿各界积极参与修改意见,一些跨国企业、外国商会、国外工会  相似文献   

8.
新闻视窗     
视点用工一年不签合同视同“定终身”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6月24日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8次会议四审,草案新增规定,如果用工单位在用工一年内都未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双方已定下“终身”,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24日进行第四次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修改相关条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此外,劳动合同法草案还增加条款,明确了非全日制用工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劳动合同法草案还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草案在平等保护合同双方的同时强调向劳动者倾斜,以“法律责任”一章为例,共16条规定,13条半都是约束用人单位的,还有1条针对行政机关,仅剩1条半约束的是劳动者。该草案如获通过,劳动合同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为劳动者撑开“保护伞”。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本次常委会会议于12月25日上午对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普遍认为,修改决定草案吸收了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方面的意见,已经比较成熟,建议进一步修改后,提请本次会议通过。同时,有些常委会组成人员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法律委员会于12月26日上午召开会议,逐条研...  相似文献   

10.
如何提高立法质量,是当前立法工作中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方面,不论是全国人大,还是地方人大,都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全国人大为例:从物权法草案的七次审议,到监督法草案的反复修改论证;从个税法立法听证会的举行,到劳动合同法草案和就业促进法草案提交全民讨论。通过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立法范例,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提高立法质量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广角     
劳动合同法不会因金融危机而修改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某些企业遭遇困境背景下,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大了企业运行成本,应该缓行;有人甚至认为应该修改该法。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危机和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2.
200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公布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向全社会征集立法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13部公开征求全民意见的法律草案,是推进立法民主化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2007年4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对劳动合同法(草案)三次审议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议,仔细推敲,字斟句酌,讨论热烈,对草案条文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与二审稿相比,三审稿吸收了常委会第二次审议过程中各方面的意见,对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劳动合同的订立、培训职工的服务期协议、经济性裁员、经济补偿、集体合同、劳务派遣、过度条款等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该法律草案结合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在形成劳动关系和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法律草案赋予劳动者更多的权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草案明确规定了用人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是一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草案。经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后,委员长会议决定,全文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就在意见征集活动的最后一天,欧盟商会和上海美国商会同时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各自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欧盟商会在建议书中明确指出,“目前几个欧洲国家现行的劳动法造成了劳动成本增高,这导致了大量的欧洲公司将其生产线转移到欧洲之外的国家,或是劳动法规更松一些的欧洲国家。因此,如果中国选择实行该草案中的法规,无疑也将经受类似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自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全文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以来,各界群众纷纷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和来信提出意见和建议。3月20日晚上9时中国人大网全文公布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及说明等文件,9时32分中国人大网就收到了第一条意见。截至3月27日上午8时,共收到意见4769  相似文献   

17.
《山东人大工作》2009,(5):57-57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某些企业遭遇困境背景下,有人认为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加大了企业运行成本,应该缓行;有人甚至认为应该修改该法。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表示,危机和劳动合同法没有关系,劳动合同法不会因危机而修改。信春鹰介绍,国际金融危机对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最大冲击在于,原来那些出口导向的企业由于失去外部市场,经营出现了困难。  相似文献   

18.
《人大建设》2006,(5):16-18
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了《劳动合同法(草案)》全文,以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截止4月20日止,共收到意见191849件,其中65%来自劳动者。这些意见显示,老百姓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2007年6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已经过四审的《劳动合同法(草案)》.我国社会法领域又增加了一部十分重要的法律。这部法律强调了劳动者权益保护.加重了政府部门责任.其表决前的一个重要修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尤雪云 《人权》2006,(4):8-11
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收集到来自各方的意见191849件,为进一步修订《草案》提供了参考意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本刊记者对我国著名劳动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关怀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