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谷梁 《北京党史》2012,(3):59-61
电影是在19世纪末传人到中国的,早在1896年。在上海的徐园就有中国人开始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舞台纪录片《定军山》,揭开了中国人自己拍摄电影的序幕,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了100多年的路程。  相似文献   

2.
<正>成立于1938年的延安电影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第一个专业电影拍摄机构,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1938年到1940年,延安电影团所拍摄的第一部人民电影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战斗场景,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延安电影团: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电影制片机构  相似文献   

3.
沈向阳 《党史纵横》2014,(5):49-49,63
正中国早期抗战影片,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上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数以百计反映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影片登上银幕,激励着亿万中华儿女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拍摄于1932年1月下旬的《十九路军抗日战史》,是第一部用镜头记录日本海军陆战队企图登陆上海、中国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的抗战影片,上映  相似文献   

4.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电影制片基地",最初名为东北电影公司,1955年改称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建立之初,它成功开展了"三化立功运动",实施了"七片生产计划",不仅迅速发展,开创了人民电影多个"第一",而且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电影摇篮".  相似文献   

5.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6,(11):42-45
电影《南征北战(》黑白片)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这部影片以其恢宏的气势,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被列为“老三战”之首(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由于《南征北战》是在特殊环境下完成拍摄的,因此经历了许多的磨难。一波三  相似文献   

6.
张云 《党员文摘》2023,(19):41-43
自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以来,至少在100年的时间里,电影都是以胶片为载体进行拍摄、放映和储存的。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存胶片电影约2万部,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2D到3D,胶片一路见证了电影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一代代电影人的艺术梦想与不懈实践。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11,(12):F0004-F0004
长影集团的前身长春电影制片厂从1945年10月1日成立至今,作为我党最早创建的电影生产基地,拍摄了大量的革命优秀电影,如《白毛女》、《甲午风云》、《刘三姐》、《董存瑞》、《五朵金花》等。其中《保密局的枪声》创造了六亿人观影的历史记录。长影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聚集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业务骨干,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  相似文献   

8.
吕瑞华 《新长征》2009,(9):10-11
我省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主要是依托长春电影制片厂这一电影基地。长影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白成立以来,生产了大量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优秀影片,拍摄出新中国电影的七个第一:新中国的第一部故事片《桥》;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第一部纪录片《民主东北》。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电影批评的奠基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体现在左翼电影文化运动对电影理论的宣传和实践上.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革命的旗手,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了中国电影理论的构建,对推进左翼电影批评作出了独特贡献.尤其鲁迅翻译的日本电影理论家岩崎昶的《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不仅传播了原作的现代电影理论原点,而且也比较集中而全面地表达了鲁迅的现代电影观念.  相似文献   

10.
1950年底,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武训传》在全国公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年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竟掀起一场全国性大批判,该影片随之被禁止上映,成为新中国的第一部禁片。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也是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掀起的对文化作品的大批判。孙瑜作为《武训传》的编导,亲历了《武训传》拍摄和被禁的前前后后……  相似文献   

11.
左翼电影运动是19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文化统一战线在电影领域的延伸。大多电影女演员通过与左翼人士及进步电影工作者的交往而深受影响,直接或间接参与了新兴的左翼电影运动,在自身觉醒的同时,也将左翼电影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前我们所熟悉的是大陆版本的抗日电影,最近我看了8部台湾拍摄的抗日电影,看完之后作了一个对比,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左翼电影运动是19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发展壮大,显示了中共夺取新文化阵地的信心和力量,是中共统一战线工作在文化领域的延伸。中共与左翼人士及进步电影工作者密切合作,开展进步电影评论,组织进步电影创作,试图破除"明星制",推动中国电影吹响时代号角,朝着健康进步的方向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美国电影产业的政府扶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美国联邦政府不能过多干预文化经济,美国州政府更多地承担了扶持电影产业的责任。新世纪以来,由于美国受到加拿大等国家电影产业扶持政策的影响,一些州政府按照加拿大模式实施了电影产业扶持政策,形成了竞争博弈的态势,这些州政府通过电影制片项目资助、电影人才培养、为拍摄电影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提供市场营销帮助等对电影产业进行扶持,取得了比较好的政策绩效。  相似文献   

15.
《湘潮》2016,(5)
正1937年,荷兰纪录电影大师尤里斯·伊文思在拍摄完广受赞誉的纪录片《西班牙土地》后,了解到另一个虽然疆土辽阔但是国力弱小的国家——中国,正在遭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他义愤填膺,当即与美国几位进步人士组成了当代历史公司,决定自费来华拍摄抗战中的中国的纪录片。伊文思来到中国后,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在野蛮入侵下满目疮痍的古老大地。即便身处这样的绝境,伊文思仍从中国军民身上看到了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希望。伊文思凭着一个纪录片导演的敏锐观  相似文献   

16.
袁成亮 《党史纵横》2007,(11):51-52
在新中国拍摄反映战争年代的儿童片中,电影《红孩子》以其明朗、生动、朴实、自然的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苏保、细妹也成为那个时代英雄少年的经典形象.这部影片是如何诞生,它的背后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7.
拍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青春之歌>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由著名艺术家崔嵬与陈怀皑合作导演的影片,在电影艺术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我国电影艺术史上的一部经典.那么<青春之歌>是如何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18.
1925至1958年即大革命至建国初期,国际友人在华先后拍摄了不少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纪录电影,如《伟大的飞行与中国的国内战争》、《上海纪事》、《中国要给予还击》、《南京暴行纪实》、《四万万人民》、《中国在战斗》、《在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解放了的中国》、《阿拉木图——兰州》等。这些纪录电影和素材的拍摄增进了世界人民和进步国家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现状的了解;促进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中国纪录片尤其是中共领导下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战争片。为拍好这部电影,陈毅元帅与粟裕大将亲自担任顾问。电影取材于1947年解放战争中的华东战场。面对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他们率领华东野战军,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其中要数莱芜战役最为传奇精彩。粟裕对战争中的细节非常熟悉。他特地邀请两位导演等主创人员到北京,给他们详细讲解了当时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在讲到1947年2月的莱芜战役时,粟裕说:"这次大规模运动歼灭战总共打了63个小时,共歼敌5万多人,而我方伤亡6000余人。"  相似文献   

20.
从1958年建厂至今,天津电影制片厂走过了52年的发展历程。如今的天影厂已发展成为具有电影独立出品权、发行权,持有甲级电视剧拍摄许可证,可创作生产电影故事片、电视剧、数字电影、电视电影、动画片、专题片、科普片和译制片的大型综合制片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