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张福山 《奋斗》2003,(8):51-53
红色之路,也称红色丝绸之路。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党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中东铁路来往于中国和苏俄之间最早形成的一条交通路线。而哈尔滨便处于这条路线的中枢位置。  相似文献   

2.
李忠义 《奋斗》2014,(2):58-58
正苏俄十月革命之后,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党和宣传马列主义,来中国的路线除了绕道欧亚和由海参崴乘船走海路外,主要是通过中东铁路经过哈尔滨到关内去。同时,中国的一些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为了学习俄国革命经验,不断从四面八方来到哈尔滨,然后通过中东铁路奔赴苏俄。这样,哈尔滨就自然形成了一条通往苏俄和共产国际的重要交通线。  相似文献   

3.
中东铁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艳波 《奋斗》2021,(2):68-69
1897年,沙皇俄国在中国境内东北开始修建"丁"字型铁路,铁路由俄境内赤塔到满洲里,经哈尔滨至绥芬河出境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南线从哈尔滨至大连,这条铁路就是中东铁路。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是苏俄、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中国共产党人到苏俄学习考察培训,几乎都是通过中东铁路输送的,这条"红色之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随着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在东北开辟了“国际地下交通线”,这条线被历史学家称为“红色之路”或“红色通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它以哈尔滨为交通枢纽,东至绥芬河(中俄边境中方口岸),南至大连,西至满洲里,东西两端分别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接轨,成为连接中俄的重要交通要道。共产国际成立与中国共产党建立后,  相似文献   

5.
《世纪桥》2019,(11)
中东铁路建成通车后,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火种随着铁路线的延伸播撒到中国大地,大批对马克思主义充满憧憬与渴望的中国青年也通过这条"红色之路"踏上了寻求救国真理的道路。中东铁路在为共产国际指导东北亚各国共产主义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对加速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徐朝 《奋斗》2019,(12)
正在黑龙江省境内,有一条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成立时间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者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武装斗争、往返共产国际、参加中国六大做出了突出贡献,它就是绥芬河市秘密交通线。绥芬河市秘密交通线纪念馆是一座跨越百年的俄罗斯建筑,它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纪念地,当年中共六大代表途经绥芬河许多人就居住在这里。它始建于1903年,是中东铁路的附属性  相似文献   

7.
正绥芬河秘密交通线纪念馆选址于绥芬河市重要革命纪念地——铁路大白楼。这是一座跨越百年的俄罗斯式建筑,曾接待过中共六大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中东铁路为依托,形成了一条连接中国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红色秘密交通线。1921年,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在绥芬河建立了秘密国际交通站。从此,绥芬河国际交通站成为中国共产党经"上海—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莫斯科"与  相似文献   

8.
《奋斗》2021,(5)
正红色交通线的建立黑龙江历史上的红色交通线是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驻苏联莫斯科)利用中东铁路等途径进行联系的秘密国际交通线。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于1921年在上海、北京、哈尔滨设立了交通联络处,同时在绥芬河、满洲里建立了秘密国际交通站。此后,我党的秘密交通员频繁往返于交通线的各个站点,传送信件、情报和宣传品,掩护党的负责人、革命人士等出入国境。红色交通线为早期马列主义的传播、中国革命和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9.
《奋斗》2021,(2):70-71
黑龙江毗邻俄国,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俄国布尔什维克组织和旅俄华工通过中东铁路这条"红色之路",在黑龙江地区进行革命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黑龙江成为中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和阵地。(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消息最早传到黑龙江。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二四年一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是由国内外各种政治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一、共产国际和苏俄的积极倡导,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政府高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旗帜,对中国人民表示了极为友好的态度。一九一九年三月成立的共产国际,也密切关注中国局势的发展,不断派出代表考查中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5,(11)
<正>与13集纪实电视片《红色之路》同步创作的《红色记忆——中东铁路上的中国梦》一书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冯力强是哈尔滨电视台编导、撰稿、制片人,所创作的多部电视纪录片作品如《中央大街采风》《历史寻踪——满洲省委人物今昔》等曾荣获国际、国内奖项二十余次。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抢救珍存的史实。从2005年起,为了挖掘中东铁路所承载的红色历史遗存,作者行程遍及全国,采访革命英烈后  相似文献   

12.
《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应有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内容,但苏俄后来对此予以否认。苏俄在归还中东铁路问题上前后所持态度发生很大变化,主要动因是由这一时期苏俄对华政策的基本思想与具体实践所决定的。其一,苏俄政府关于中东铁路的政策实际上始终未变,即不同意无条件归还中东铁路。其二,《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关于无偿归还中东铁路的规定,是苏维埃政府两重性外交的结果。其三,苏俄政府宣布无偿归还中东铁路,是出于获得中国在外交上承认的需要。总之,决定苏俄对华政策的主导因素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现实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袁媛  陈荣达 《广东党史》2011,(10):43-48
在中国现代史上,苏联、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类比的。早在1929年下半年,中国革命就出现了大革命失败以来未曾有过的高涨形势,受此形势鼓舞,共产国际认为中国革命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要求中共在城市建立统一的苏维埃政权。1931年以苏俄为模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朱荣利 《世纪桥》2011,(12):10-15
绥芬河交通线是中国革命史上形成时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秘密国际交通线之一,是东北红色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和桥梁,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十分突出。1903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一生大起大落。他的经历和才华一度使他成为最受共产国际欢迎和重视的中国革命者。他是中国第一位赴苏俄采访的新闻记者;他协助共产国际代表,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他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八七会议"之后,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掌舵人。然而,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之后,他却被迫退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屡遭王明一伙的打击和迫害,这一切,都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创建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党对苏俄革命模式的学习和实践事实上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本文着重论述苏俄革命模式在党创建时期革命实践中的变化轨迹及其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满洲里是中俄(苏)边境上的著名口岸城市,地处中东铁路的西端,距苏方边境小城86号小站只有9公里。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20世纪20年代至193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满洲里地方反动力量相对薄弱、交通方便、距离苏联较近等优势,相继在此建立了地下交通站,作为中国共产党通向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红色秘密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被誉为"一座红色的国际桥梁",中国共产党的许多早期领导人出席共产国际会议或被派往苏联学习、工作,大多由满洲里出境。  相似文献   

18.
近80年来,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方向影响最大的世界性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但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究竟从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对中国革命施以影响,是众说不一的问题。近年来出版的关于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著述多认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当时俄国陷于内战并有协约国的军事干涉,加之北洋政府封锁了中俄边境,故直至1920年春中俄交通打开之前,苏俄共产国际不可能与中国先进分子取得直接联系。个别学者说得更绝对:“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俄交通便陷于完全断绝,两国关系断绝了,两国之间的革命,更不可能有任何联系。”其…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与马林,一个是中国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另一个是荷兰著名革命家,本应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却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实现了"对中国革命的两大贡献"。大革命时期,马林三次来华(一说四次),与陈独秀之间的诸多是是非非,恩恩怨怨,颇有戏剧效果。"我们不能靠马林"大革命时期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和苏俄顾问很多,据《共产国际、联  相似文献   

20.
共产国际"二大"前夕,面对日益高涨的欧洲革命形势,为了实现建立全世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构想,共产国际将东方落后的民族和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纳入到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由此提出了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而东方战略中的"两个联盟"策略又为共产国际指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后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各路代表被派往中国,基本上都是依据这一策略原则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特别是在早期的中国革命中,这种策略的影响尤为深远,它直接导致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盟友的选择以及对待国共两党的策略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