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和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是推进“四新”“三好”高素质参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就其发展历程而言,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经历了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制度法规初步建立、监督效能不断显现三个阶段。就其性质而言,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具有政治监督、权力监督、纪律监督、民主监督四重属性。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各民主党派基本构建起包括民主生活会、述职和民主评议、谈心谈话等制度机制,但民主党派内部监督存在工作力量还比较薄弱、借鉴性还不够充分、衔接性制度还不够完善等不足。提升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效能,要坚持政治监督定位,加强民主党派内部监督独立性建设,健全完善机制,对接国家监察体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治理观视域下政治执行力建设领域存在政治执行意识尚待增强、政治执行程序尚需完善、政治执行监督尚待改进等现状。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政治执行力建设应以执行行为与执行意识齐抓、执行内容与执行程序并重、有效执行与民主监督结合为原则。现阶段,建议建立执行行为执行意识强化机制、健全政治执行程序实质参与制度、完善政治执行监督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制定制度、执行制度、遵守制度、制度监督、制度评估、制度完善等重要环节,其中"执行、遵守、监督"三个环节构成"制度实施"过程。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效能"的转化过程就是制度实施过程。转化效果、实施成效如何,取决于制度实施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制度实施是不同制度主体之间博弈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制度主体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制度实施的动力机制。深入分析研究制度实施机制的行为动力规律,对于提高制度实施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警察内部监督制度仍存在监督机构设置不规范、督察机构权威性不够、监督配套制度不健全、督察职能发挥不充分、执法监督不到位、监督模式单一、督察奖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做法,整合内部监督机构,把法制部门的执法监督职能纳入督察范畴,令督察机构独立于当地公安机关并受上级垂直领导管理;完善监督法律体系,建立准司法化的救济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督察队伍,形成公平公正的督察绩效考核机制;健全督察信息工作运行机制,开辟网上督察的新途径;发挥预防功能,创新监督模式,加强督察结果的运用,实现警务监督效能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基层是国家制度传导的神经末梢,其治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是制度优势最直接的体现。新时代十年来,我国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信息公开、垃圾分类等基层治理中的制度优势彰显不足。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是国家治理的应然逻辑,转化过程中的动态机制、信任关系都会影响到制度执行的效果。单纯以制度执行力评判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略显偏颇,制度之所以具备优势,在于其能体现公平正义、呼应人之需求。而不同人的利益追求、目标取向、认知结构均不相同,这导致基层治理中制度出现适应性问题。经由理论层面的合理补充与实然层面的动态修复,融合执行力与适应性,有望打通制度优势、运行机制、信任支撑、治理效能的闭合回路,从而加快制度优势向基层传导,并反向以基层治理效能倒逼各类制度优化完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银行党委高度重视纪检监察工作,根据中央要求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丰富监督手段,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监督体系。基层央行纪检监察部门要围绕监督效能最大化这一目标,通过制度机制创新、构建高效监督格局、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严格执纪问责等手段,有效提升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监督主体包括党内监督、出资人监督、法定监督、社会监督等四个方面。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须从健全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整合监督资源、明确权责边界、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监督的体制机制,构建"大监督"格局,做到依法监督、科学精准监督,提高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8.
构建合理的社区治理模式,必须转变社区治理观念,提倡社区治理的善治模式;构建社区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多元的社区治理主体;制度建设与时俱进,为社区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完善责任监督,形成监督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群众基本民生需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S省B市为研究样本,经调研,其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实践中仍面临平台建设水平不高、功能不全,公共法律服务投入不足、保障机制不健全,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服务供给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监督、评鉴机制尚待完善等一系列挑战。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相关经验,全面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需深化平台功能建设,提升平台服务运行能力;强化政策支持,健全常态化保障;创新法律服务供给机制,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完善评鉴机制,提升监督效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流通产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目前,我国流通产业治理机制存在监督制衡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单一化、决策运行机制不规范、行政法规和产业政策不健全等缺陷。因此,提出了发展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发展多元化的物质激励机制、建立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产业治理作用等创新流通产业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交易成本政治学理论,以政治合同、政治治理结构和有限理性为逻辑起点,发现公共政策的制定涵盖五大政治交易成本,即信息成本、利益博弈成本、执行监督成本、审计及不适应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些交易成本相互交织致使政策低效或失灵。信息拥堵、机会主义、资产专用性、制度约束以及环境限制五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均对政治交易成本产生影响。政治交易成本的攀升使得公共政策的制定愈发困难,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所减弱。为此,应建立有效可信的承诺机制、制订激励方案、实施授权机制、增强信誉机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以及构建良好外部环境,以期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决于改革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制度创新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也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制度是对已经经过实践检验收到成效的党的方针政策的升华和确认。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并使之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相适应。科学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管理国家效能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管理国家效能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3.
完善治理高校权力结构是我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重点与热点课题,民主管理是完善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针对当前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存在的不足,要不断完善教代会机制,推进高校民主管理政治建设,为完善治理高校权力结构做出积极努力,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14.
基层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根基。但是,频繁显现的"局部空转"难题已经从基层治理中的一种行为演化为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已经浸淫于基层治理的诸多领域,并与基层治理勾连在一起呈现出象征性治理、选择性治理、替换性治理和规避性治理等多种面向。从机制层面看,基层治理的局部空转问题主要源于制度体系效能不足、基层权责机制不匹配、科学考评机制欠缺、有效激励效能不足等症结。基于此,亟须从基础层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中观层面着力实现有效沟通、微观层面为基层注入充足动能等方面终结局部空转难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5.
公民参与五年规划决策是全过程民主的内在要求与实践方式,也是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当前公民参与规划决策过程仍然面临着政治参与意识薄弱、参与不足、评估监督与反馈机制不健全以及法治化不足等诸多挑战。面向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必须以全过程民主贯穿五年规划决策,发挥公民参与规划决策的主体精神,提升公民参与规划决策的治理效能,完善规划执行的评估、监督和反馈机制,推进五年规划决策过程的法治化建设,切实提升五年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存在较高的代理成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成本,导致地方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激励不足、参与协同治理的意愿不强、协同治理实施难度较大。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改变地方官员激励机制以降低内部代理成本,建立区域大气污染利益协商机制以降低外部代理成本,设定区域大气污染任务清单以降低信息成本,明确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任务分工以降低谈判成本,加强监测和巡查以降低监督成本等。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为例,指出攻坚行动计划具有纵向嵌入式治理机制的特征,但缺乏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通过制度、法律和组织机构等方面的改革对治理机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在于理论经验缺乏、监督效能不足、社会基础薄弱等。为提升参政党履职尽责的有效性,其主要抓手包括: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协商决策科学性;深化政治监督,加强民主监督实效性;站稳人民立场,保持政治工作群众性;坚持党派特色,发挥政党制度包容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治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良好的政治生态、完善的制度体系、开放的空间格局都成为参政党政治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制度的有效性及其执行的高效性是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国家治理有效的显著标志。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治理效能彰显制度优势;治理效能内在地通过良善的制度转化获得,并以制度优势外在表达出来。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需要相应的条件,制度结构体系方面既需要完善纵向制度结构体系,规避“木桶效应”,又需要健全横向制度结构体系,克服“拖累效应”;制度执行能力方面需要坚定制度自信、坚守制度立场、坚持制度督查,增强制度执行能力,提升治理效能;制度运行机制方面需要创新制度运行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通过制度之治不断推动“中国之制”的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中国之治”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国家治理视角中国家治理主体体系、职能体系、制度体系、能力体系等视点出发,研究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基本特性、实际作用、综合能力培育、保障机制建设等热点问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为政治组织的非权力监督,具有政治性、组织性、协商性、言论性、体制内异体性、合作性、界别性等基本特性.在承认当前中国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甚理想的前提下,要理性、切实、全面、深入看待其实际作用.民主党派民主监督需要胆、识、才、德、情.在综合能力结构中,胆是前提,识是基础,才是主体,德是支撑,情是动力.无胆,监督不出;无识,监督不中;无才,监督不力;无德,监督不硬;无情,监督不继.民主党派行使好监督权利,需要相应保障机制.保障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主要指向监督客体的信息供给机制、后续压力机制,以及主要指向监督主体的权益维护机制、能力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教育领导制度是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巨大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功能优势,这些优势能否高效地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关涉到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育领导制度优势要更好地转化为教育治理效能,需要把握好制度、主体、效能这三个关键性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教育领导制度是优势转化的依据和保障,治理行动和治理能力是制度优势转化的中介要素,教育治理效能是制度优势转化的结果。教育领导制度优势的更好转化需要创建价值引领、能力建设、协调运行、监督制约四个机制,从而使“善制”转向“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